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3000年来北京城和水的关系(下)

      

文/北京大学教授唐晓峰等


四、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


历史上的北京曾出现过令人称羡的盛水景观,河、湖、泉、井众多,水量丰沛。如在今通州南部曾有一个大湖,名叫延芳淀,方圆数百里,芦苇丛生,水面广阔,禽鸟众多。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河流水量很大,很多河流都能够通行漕船。历史上的北京地区水井也很多。清末,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记录了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这个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三千年来大部分时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二是位于河北、山西的主要河流源头水源涵养情况良好;三是水资源消耗不大。


五、历史上的水灾与防灾



北京地区在水灾问题上总体是安全的。与古都开封、洛阳相比,历史上的北京城从未被冲毁过。但是,北京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大的水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历史上,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易泛滥成灾的河流。明成化六年曾发生特大水灾。据记载,“自六月以来,淫雨浃旬,潦水骤溢。京城内外,军民之家,冲倒房舍,损伤人命,不知其算。男女老幼,饥饿无聊,栖迟无所,啼号之声,接于闾巷”。水灾迫使北京四围各州县的流民进入京城谋生,大灾过后更为严峻的是社会动荡,“京城比来米价腾踊,民艰于食,乞丐盈路”。“在外州县饥荒尤甚,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举烟火、闭门困卧待尽者,有食树皮、草根及因饥疫病死者,有寡妻只夫卖儿卖女卖身者,且今冬无雪则来岁无麦,事益难为”。第二年五月,大疫流行,顺天府五城兵马司在京城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郭外,各设漏泽园一所,以收葬大街上的遗尸。

1890年夏天,北京城连日阴雨,昼夜不息,造成了永定河特大水灾。由于灾情严重,朝廷重视,发动百余名官员、一万多民工抢险,最后终获成功。事后论功行赏,一个叫万培因的水务官员,因有大功,被西太后升了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为了纪念这次抗洪成功,用所剩材料在堵口子的地方修建了永定河大王庙,位于卢沟桥东。大王庙后来成为北京地区防洪抗洪的标志性地点。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水患相当重视。康熙将河务、漕运、平“三藩”作为执政的三大要务。清代修筑永定河大堤是治理永定河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亲自巡视,把浑河改名为永定河。


六、历史上的排水系统


为了防止城区的雨涝积潦,历史上北京城非常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总体上讲,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主干渠、大街两侧和部分胡同两侧的排水沟、渗井三部分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排水系统与城市整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据考证,元大都时期,即已形成以护城河与城内大小沟渠相结合、与都城布局相呼应的排水体系。据《析津志》记载:大都初建时,即“先凿泄水渠七所(作为排水主干渠)。明清时期,增设了一些新的干渠,排水系统更加完善。

二是明沟与暗沟相结合,纵横交错,相得益彰。元代的排水系统,主要是明沟。明清以后,将一些明沟逐步改为砖砌或石板覆盖的暗沟。城内大街和部分胡同两侧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中华民国以后,陆续将规模较大的明沟改为暗沟。其中,御河(通惠河)从什刹海出来以后的城内部分全部改为暗河,今天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南北新华街,东城区的南、北河沿大街、正义路等,原来都是明沟,中华民国期间改为暗沟。

暗沟的优点是卫生整洁,有利于城市建设,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暗沟的断面面积远远小于明沟,排水能力减弱,地表水只能通过有限的排水口进入暗沟,遇到强降雨,容易造成积水。

三是护城河对北京城防洪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北京护城河系统十分完整和通畅。既是城市供水的河道,也是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多次排泄京城的严重雨涝水患,对京城安全起过重大作用。

四是较好地利用了土地的自然渗透功能。历史上北京不仅有许多河流湖泊,也有很多水坑水塘和人工开挖的渗井。城市雨水大部分是通过排水沟进入排水干渠,然后借助北京城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流入南城、现在的龙潭湖、陶然亭和通惠河下游,有些是通过排水沟进入城内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塘,或是通过渗井直接渗入地下。

北京城排水设施最好的是紫禁城,经受住了600年的考验。它有明暗两套排水系统,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0多万平米面积的雨水在很短的时间内通畅排出,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瞬间能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


七、几点启示


水与居民

  1995年以来的20多年,北京市每人年均日常生活用水保持在40方左右。按2015年北京官方统计有2100万常住居民,居民日常用水量约8亿方。金中都居民约161万,元大都208万,明北京185万,清245万,平均200万,如果按年均和人均40方用水量计算,金元明清平均每年生活用水总量8000万方。

保护水脉和文脉

  北京是一座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水脉滋养文脉,文脉赋予水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地方水脉即文脉,水脉文脉融为一体。这几十年来,北京严重缺水,水脉遇到了破坏,一代代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让人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会打磨人们对历史上北京城水脉文脉的美好记忆。回望过去,不只让人们在历史文化的殿堂里徜徉流连,还可以让后代以史为镜,了解千百年来人们怎样历经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清明与浑浊,痛定思痛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人性良知的永恒弘扬,对后世后代的寄语与忠告,对文明社会的不懈追求。在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脉的时候,把水脉也加入进来,相得益彰,延续文明。

寻找新水源

  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水源。从这个意义讲,以水定城,水源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的水源是人们不断寻找发现出来的。这就是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燕京城扩建为金中都,以后又相继大手笔建设了具有世界城市气魄的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却没有受困于水的主要原因。现在北京缺水了,但我们不能缺少古人锲而不舍寻找水源的勇气和智慧。现代社会各方面条件远远好于古代,我们可以发挥现代政府的力量,现代社会的力量,现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量,把找水的领域拓展得更广,从降水到海水、污水,找水应当成为北京最有前景的事业之一。



  • 北京属于海河流域。境内有五大水系,由西向东分别为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

  • 全市有流域大于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5条,总长约6400公里;现有湖泊41个;建有包括密云、官厅等各类型水库88座。2014年,本市有水河长2351公里,一、二、三类水质占总河长约45%,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总河长55%。

  • 中心城管网覆盖率为83%,城乡结合部管网覆盖率为33%,中心城外的11个新城规划区覆盖率为58%,农村地区覆盖率为20%左右。





来源:活字文化、《北京人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地下隐藏的秘密!
祖宗的智慧!紫禁城最牛的“千龙吐水”(组图)
故宫为什么不积水
揭秘故宫历经600年的不淹之谜
故宫千年未被淹,古人在面对城市排水时有何高招?
六百年的故宫,六百年的排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