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觀論

[釋]中:如實,正確真實;中觀:正觀;所觀:緣起(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僧叡法師,中論(釋),序)。

[釋]論以中為宗,中以空為相,空以緣起為依。...中,要由空而顯發,...我們學空修空,必依緣起而觀(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懸論:中論)。

[釋]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即之為「」。...緣起無自性而即空,如標月指,豁破有無二邊的戲論分別而寂滅,所以空即是「中道」(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引言)。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揭此不苦、不樂的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正見為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完成。...釋迦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緣起與空相應,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為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場,對於中道的解說,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於名相,不落於對待(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緣起與自性是絕對相反的,緣起的即無自性,自性的即非緣起。一般的眾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他各派,都是以自性為根源而出發的。而佛陀的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我說緣起」,「論因說因」。所以依中觀說,中觀可稱緣起宗,其他各派可稱為自性宗,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別處。若以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與空是相順的,因為緣起是無自性的緣起,緣起必達到畢竟空;若有自性,則不但不空,也不成為緣起了(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觀之根本論題:緣起自性空)。

[釋]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緣的關係下存在的;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稱為「緣起」(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引言)。依『智論』說:不但內外的有為法是緣起的,因待有為而施設無為,無為也是緣起的。這樣,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緣起的存在;離卻緣起,一切無從安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觀之根本論題:緣起)。緣起法,即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緣起。...凡世間現實存在的具體事實或理性,都不是無端無故而存在的,必由它的因緣條件而存在。它能不能存在,自己作不得主,其存在與否,必由因緣及其固定的法則。...既是緣起法,就是依因緣而生起而存在,這裡包含有很深刻的法則。反過來說,凡是存在的,必歸於不存在,生起的必歸消滅。為什麼呢?就因為是因緣所生法的關係(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眾生對緣起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分為三類:

  • [釋](1)凡夫身心的活動,一切的一切,無不是緣起,但日坐緣起中,受緣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脫。
  • [釋](2)聲聞,佛對他們說緣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繫縛生死的煩惱,獲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性,見緣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
  • [釋](3)菩薩,知緣起法的本性空,於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緣起性空的無礙。

[釋]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離欲的,或者執著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有者起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

[釋]龍樹論以為: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為根源,自性見為戲論的根本(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自序)。自性,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空,即是超脫了這自性的倒亂錯覺,現覺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復存在,這不是常人所認為與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稱之為空,在言說上即落於相待,也還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證於寂滅。這唯證相應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說?所以說之為空,乃為了度脫眾生,不得已即眾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盪一切,使達於「蕭然無寄」的正覺(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引言)。自性:自有,獨一,常住。...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這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就叫法我見;在一一有情上轉,就叫人我見。破除這自性見,就是法空與我空(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特色)。眾生生死根本的自性執,應該是眾生所共的,與生俱來的俱生自性執。這是什麼?不論外觀、內察,我們總有一種原始的、根本的、素樸的,即明知不是而依然頑強存在於心目中的實在感,這即一切自性執的根源。存在的一切,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所以在認識存在時,本來也帶有時空性。不過根識直覺的感性認識,剎那的直觀如此如此,不能發見它是時空關係的存在,也即不能了達相續、和合的緣起性。這種直感的實在性,根深蒂固的成為眾生普遍的妄執根源。雖經過理性意識的考察時,也多少看出相續與和合的緣起性,而受了自性妄執的無始熏染,終於歸結於自性,而結論到事物根源的不變性、自成性、真實性。因為自性是一切亂相、亂識的根源,雖普遍的存在於眾生的一切認識中,而眾生不能摧破此一錯誤的成見,反而擁護自性元、唯、神、我為真理(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觀之根本論題:自性)。

[釋]用語言文字論中道,是文字般若;依語言文字進而思惟觀察中道,是觀照般若。由此文字、觀照二種般若,到達真理的體證,即實相般若。...要見中道,必從語言文字下手,才可以起觀照而通達中道。...《中論》是論中道之方法,固然應用來破邪顯正,但主要的用處,還是在用於自己的內心觀察,反省自己合不合於中道(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懸論:中論之應用)。所以我們要審思自己的見地是否正確,是否在自性見中過生活,...《中論》的觀門,是觀破自性的方法,知道了這破斥的方法,凡是執著實有的,也什麼都可破,不要死守章句,只曉得這頌是破這派,那頌是破那派,不曉得檢點自心,不知道隨機活用(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特色)。觀慧有三:聽聞讀誦聖典文義而得的聞所成慧,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與定心相應觀察修習而得的修所成慧還有現證空性的實相慧。觀是通於先後的,那麼不與定相應的聞思抉擇諸法無自性,也叫做中觀。尤須知道的,定心相應的有漏修慧,同樣的是尋求抉擇、觀察,不但是了知而已(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

[釋]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為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啟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為與無為(主要是擇滅無為),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釐差別」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生死與解脫,三乘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誰不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誰就不能得到解脫。破自性見,需要般若空,...我們若欲通達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從擊破自性見一門深入,所以說三乘同一解脫門。本論的觀法品,明白的指示,得無我、我所智慧,洞達性空,即得解脫。大小乘的學者,都以性空為解脫門。...龍樹學的立破善巧,歸納起來有兩點:一、世出世法,在一個根本定義上建立,就是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墮入世間法。...二、聲聞法與菩薩法,同在解脫生死的根本自性見上建立,就是聲聞人在性空緣起上獲得解脫,菩薩人同樣在性空緣起中得解脫(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特色)。

[釋]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調,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經》「空諸行」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唯有從性空的緣起中,才能通達了三法印的融然無礙。他貫通了動靜與常變,掃除了一切的妄執。龍樹論特別的顯示一切法空,就是緣起的一實相印。從即空的緣起去談三法印,才知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毫無矛盾。...即一實相印的三法印,在聲聞法中,側重有情空,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法中,遍通到一切法,側重法空,那就是緣起生滅的假名,緣起無實的性空,緣起寂滅(空亦復空)的中道。本論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三一無礙的實相,是緣起正法。...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中的根本大義 。...這性空又叫真如、實相、法性、實際等(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

[釋]依緣起法說二諦教,說二諦教顯勝義空,解勝義空見中道義。...佛所證覺的,是緣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說表示,但不說,不能令眾生得入,於是不得不方便假說。用什麼方法呢?《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二諦就是巧妙的方法。...佛陀說法,就是依人類共同認識的常識境,指出他的根本錯誤,引眾生進入聖者的境地。...經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因為無明,不見諸法無自性,而執著他確實如此的有自性,所以成為世俗諦。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就見了法的真相,是勝義諦。...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諦通達第一義諦。...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為崇高的理想,作為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釐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一般人覺得是真實自性有的,現在說不是真實的。從觀察到悟解這不真實的自性無,才能窺見一切法的真相。...佛陀談空,目的在引我們窺見緣起的真相。...要認識緣起,必先知道空,空卻自性,才見到無自性的緣起,緣起是本來空寂的。...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擊破凡夫的根本自性見,通達緣起性空,轉入無礙妙境(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特色)。

[釋]真俗無礙,可從解 、行兩方面說。俗事與真理,是怎樣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礙俗事行與理證,怎樣的世間褔智事行的進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廢世間的福智事行。無論是理論、實踐,都要貫徹真俗而不相礙。依中觀者說: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的,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緣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得這真俗相依的無礙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無礙行。所以菩薩入世利生,門門都是解脫門。緣起法是「處中之說」,不偏於事,不偏於理;事相差別而不礙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礙事相差別。在同一的緣起法中,成立事相與理性,而能不將差別去說理,不將平等去說事,這才能恰合事理的樣子而如實知(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自序)。

[釋]智慧與慈悲,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於緣起的正覺。從智慧(真)說:一切是緣起的存在,展轉相依,剎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無我,即否定實在性及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緣起無我(空)的中觀,徹底否定這些,這才悟了一切是相對的 、依存的、流變的存在。相對的存在假有,為人類所能經驗到的,極無自性而宛然現前的,不能想像有什麼實體,但也不能抹煞這現實的一切。從德行(善)說:緣起是無我的,人生為身心依存的相續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眾。...唯有無我,才有慈悲,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資的緣起正覺中,涌出無我的真情(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自序)。

[釋]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印順法師,中觀今論,龍樹及其論典)。概略的說,《阿含經》廣說緣起有,從緣起有而略示本性空寂。小乘阿毘曇,不免離去本性空而說一切有。大乘經從一一緣起有上開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論從法法性空的正見中,廣觀緣起法。是大乘論,而所觀、所破,是《阿含》所開示的緣起有與小乘論師們的妄執,也是大乘學者的開顯《阿含》深義 。...二十七品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顯示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能離一切戲論顛倒,而得諸法的寂滅性。最後有一頌,是作者結讚世尊,讚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組織)。

[釋]在《中論》裏,每品都稱之為觀,如「觀因緣品」乃至「觀邪見品」等。觀就是觀察,正確的觀察緣起、空、中道,從論證的觀察到體證的現觀(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引言)。依於緣起的相依相待法則,才有內心的思惟與考察的中觀。...唯有能了達諸法是即空的緣起,本著諸法本性空寂的見地,展開緣起的論法,這纔能徹底難破,徹底的答覆別人;纔能真正破除他人的錯誤,真正的顯示真理。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所以在方法論的立場,通達中道實相,非依於即空的緣起法不可。...中觀法,不是從形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即從緣起到緣生,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洗淨眾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惟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性空的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道之方法論)。

[論]觀因緣品第一

  • [釋]本品觀因緣,就是否定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本品觀因緣,就是觀察能生的因緣,若如實有者所說,是不行的。性空者,並不否定四緣,如幻如化的四緣是有的,從這樣的因緣生起,不僅遮破了自性的緣生,也顯示了一切法本性空寂的不生(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第一觀因緣品,重在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現在總觀一切法無生(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中論之組織)。
  • [科]標宗(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 [論]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 [釋]是因緣八不緣起正法(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懸論:略釋中觀)。
    • [釋]八不八不,要在破除眾生的自性執。諸法的自性本空,沒有自性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故 《中論》約自性不可得義,遍破一切自性生、滅的執著。世間一般人以及外道,有所得的聲聞行者、菩薩行者,不能體認一切法空,總執有實在性的法。從常識上的實在,到形而上的實在,不能超脫自性妄見。此自性見,通過時間性,即有常見、斷見;通過空間性,則有一見、異見。在時空的運動上,則有來、去執;在法的當體上,則有生、滅執。其實八者的根源,同出於自性執。如常見、斷見,看來似乎不同,實則妄執的根源是一。如執為前、後一樣是常執,執前、後別異為斷執。常執是以不變性為根源;斷執也還是以不變性為根源,前者是前者,後者是後者,前、後即失卻聯繫。又如一、異也是這樣,執此法是自性有的,不依他而有的,是執一;自法是自性有的,他法也是自性有的,自、他間毫無關係,即是執異。執一、執異,可以說是同一錯誤的兩個方式。...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對,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雖祇是不此八事,實已總不了一切法。...八者既皆(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從此即可通達諸法畢竟空的實相(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八不)。這八者,包含了世間的根本而最普遍的法則,即是現起、時間、空間、運動四義,為一一法所必備的。因為,存在者必是現起的,必有時間性,空間性,又必有運動,所以,這四者,實在總攝了一切(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眾生在不是實有上,執著為有,可以用無來否定他。但說無的用意,是因指見月的,並不叫你想像執著有個實在的無。真正性空的空,八不的不,無自性的無,都是不能滯在假說相待上的,是要你離執而超越的,離去自性的(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戲論可有二種:一、愛戲論,二、見戲論。「愛戲論」,就是為了貪著財產等五欲享受而起的錯誤;「見戲論」,就是錯誤思想的堅固執著,以為非如此不可,以錯誤為正當而生不正的言說。這兩種戲論的根本是什麼?佛法說是「無明」,...是不認識真理的根本錯誤。由此無明而生起愛戲論、見戲論,世間的種種痛苦、困難都從此引發。若能了達八不緣起,明真理,則可滅除一切無明煩惱錯誤(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
    • [釋]:依梵文,此中「滅」字,實巧含二義:一、是滅除諸戲論,二、由滅戲論見真理而得寂滅。通常都說學佛要超生死 、斷煩惱、見中道,即是要善滅諸戲論而得寂滅。佛說其他的法都是方便,根本滅生死的方法,就是此八不之緣起(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
    • [釋]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不生者,諸論師種種說生相: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或謂因中先有果,或謂因中先無果,或謂自體生,或謂從他生,或謂共生,或謂有生,或謂無生。如是等說生相皆不然,此事後當廣說。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無滅故,餘六事亦無(梵志青目,中論(釋),觀因緣品第一)。
    • [釋]八不穀喻:世間眼見(梵志青目,中論(釋),觀因緣品第一),
      • [釋]劫初穀不生。何以故?離劫初穀,今穀不可得;若離劫初穀有今穀者,則應有生,而實不爾,是故不生。
      • [釋]劫初穀不滅。若滅,今不應有穀,而實有穀,是故不滅。
      • [釋]...穀芽時,種則變壞,是故不常。
      • [釋]...從穀有芽,是故不斷,若斷,不應相續。
      • [釋]...穀不作芽,芽不作穀。若穀作芽、芽作穀者,應是一,而實不爾,是故不一。
      • [釋]...若異者,何故分別穀芽、穀莖、穀葉,不說樹芽、樹莖、樹葉,是故不異。
      • [釋]...穀子中芽,無所從來。若來者,芽應從餘處來,如鳥來栖樹,而實不爾,是故不來。
      • [釋]...若有出,應見芽從穀出,如蛇從穴出,而實不爾,是故不出。
    • [釋]八不穀喻:(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八不)
      • [釋]離從前的穀種,並沒有今穀新生,故不生;
      • [釋]而穀從無始來,還有現穀可得,故不滅。
      • [釋]雖然穀是不生、不滅的,以後後非前前,故不常;
      • [釋]年年相續有穀,故不斷。
      • [釋]由穀生芽、長葉、揚花、結實,即不一;
      • [釋]然穀芽、穀葉、穀花、穀實,而非麥芽、麥葉、麥花、麥實,也不可說是完全別異的。
      • [釋]穀不自他處而來,亦不從自體而出,即不來、不出。
    • [釋]《心經》...用六不來說明諸法空相。本論則用八不中道中即諸法空相。...今依緣起說八不,即依有說空。八不即空相,空相即中道(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 [釋]八不與吾人常識上所認識的不同。因為我們有根本無始無明,故不了緣起非有,以為諸法實有自性,不見諸法空相,即不見中道。若了是緣起有,就曉得緣起有即非實有,緣起無亦非實無。...世間法都是相對法,名為二法。有了一法存在,就有相對存在,佛法教人從相對法中,體悟絕對,於緣起有中,體悟一切法空性,則見平等平等的不二法門。這裡八不即四對,「不」字即顯空義(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八不的緣起說,能...出離生死的戲論海,走入寂滅的涅槃城(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中觀者與一般人,對於「有」的看法,有一根本的不同。一般人以為有,就是自性有,或自體有,這由眾生的無始自性妄執而來。中觀者以為有,決不是自性有;同時,無自性也不是都無,無自性是不礙其為有的(印順法師,中觀今論,有‧時‧空‧動:有)。外道及一般人,每以為有即是實有,無即實無,即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極浮淺的見解。此一見解,即破壞因果相和合與相續。佛法徹底反對這樣的見解,稱之為有見、無見。這有見、無見,佛法以生、滅來否定它,代替它。...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離卻因緣和合生,即不會是有的。...如從無自性的緣起而觀此四者:生、滅即如幻、如化的變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離時空的活動者。從特別明顯的見地去分別:生、滅(法)的時間相,即相似相續,不斷而又不常的。生、滅(法)的空間相,即相依相緣,不異而不即是一的。此生、滅的運動相,即時空中的生滅者,生無所從來而滅無所至的(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八不)。
    • [釋]緣起性空,本於生滅的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即有而空,即空而有,這是怎樣的融通無礙(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自序)自性的生滅、常斷、一異等,二諦俱破。二諦中自性都不可得,這才世俗中無自性的緣起,與勝義中緣起的性空,相成而不是互相矛盾的。這才是佛教的性空緣起的正見。...在世俗法中,觀察無自性可得,即能觀入勝義空性。...中觀者的八不緣起,...從生滅、一異的假有無實上,顯示不生 、不滅等。所以從勝義諦說,不生、不滅等,是緣起法的本性空寂;從世俗諦說,這是緣起的幻相無實。而世俗與勝義是無礙的,這才是本論的正見。...從緣起的生滅顯示寂滅,才是佛說緣起的目標所在(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因為有生即有滅性存在,故佛說生即滅,在極短極短的時間內,即有生滅。你看見某一法生,不是這時候生起的;看見某一法滅,也不是這時候忽然滅的,其實它是剎那剎那的在生滅,念念生滅。一切緣起有為法,都在生滅、滅生過程中演變著,所以它的生,不是有實在的生,不是生就多出了些什麼,不過因緣和合假有此現象而已。死或滅,也不是少了什麼,只是起了一個變化,不是滅就實在的沒有。...一般人把現象都看成實有性,就要追究它從何而來,一追究,不落於有,則落於無。當現象存在之時認為實有,及至見現象滅,即以為實無,死了即一切完了。或者以為滅了還是有,也不對。既有何得謂滅?既滅云何謂有?這些皆由認為實有而生種種的錯誤;或執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都是從認實有而產生的謬見。...佛法說緣起,只是現象的生,現象的滅,並沒有實在的生、滅,所以不能推究因中有果,或緣中有果。這些推究就是執實有,我們只可說緣起幻生,緣起幻滅。...假使是緣起生,則不礙緣起滅,可以即生、即滅,不可看為實在生、實在滅。因為執實有生、滅是根本錯誤,有此根本之錯誤,即不能知緣起性空義。若依緣起觀察諸法,則知無實有生,無實有滅,即見諸法不生、不滅。真能了解緣起幻生、幻滅,即從假生、假滅中見到不生、不滅,故《三摩地王經》云:「若說緣生即無生,是中無有生自性。」佛說無生是依緣生而說,既是緣生,即是無生,為什麼呢?因為緣生中沒有生的實性故,所以緣生即無生。《大智度論》云:「生、滅與不生、滅,其實無異。」...平常說「即有即空」,必定是即緣起之有,才可說即空。...今說不生、不滅即從緣起說,...必要離了實有之執,才能見不生、不滅,若真能了解不生、不滅,即悟無生法忍(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 [釋]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的;應運光大的大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緣起性)為出發的。...佛在《阿含經》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無我、我所的執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從現實經驗到的因果生、滅相續和合中,離執到達正覺的體悟。實則此涅槃並不在一切現實的以外,不過為了引迷啟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於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現為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現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於「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 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 、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印。...佛陀...隨順眾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為以俗說真。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於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明白點說,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於正覺自證的,都是究竟的法印。...如能藉此無常、無我、無生的教觀,徹法性本空,那末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實相了(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 [釋]緣起法可以說明緣生事相,同時也能從此悟入涅槃。依相依相緣的緣起法而看到世間現象界生、滅,緣起即與緣生相對,緣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質。依緣起而看到出世的實相界不生、滅,緣起即與涅槃相對,而緣起即取得生、滅的性質。《阿含》是以緣起為本而闡述此現象與實相的。依《阿含》說:佛陀的正覺,即覺悟緣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緣起,即當體攝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緣起性;所以正覺的緣起,實為與緣生對論的。反之,如與涅槃對論,即偏就緣起生、滅說,即攝得因果生、滅的緣起事相。緣起,相依相緣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滅,也即是不生、滅。釋尊直從此迷悟事理的中樞而建立聖教,極其善巧(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 [釋]緣起...(印順法師,中觀今論,中觀之根本論題:緣起)
      • [釋]一、相關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緣是果法生起所因待的。約從緣所生起的果法說,即緣生;約從果起所因待的因緣說,即緣起。...緣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轉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滅的還滅律。依於緣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槃,佛法是何等善巧!
      • [釋]二、序列的必然性:佛法說緣起,不但說明「此故彼」的因果關係,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滅的序列必然性。...但依中觀義來說:緣起的序列必然性,決非離事說理,在緣能起果的作用中,現出此必然的理則。生死相續,似乎依照此理則而發展,佛也不過發見此因果事中的理則而已。
      • [釋]三、自性的空寂性:從緣起果的作用,有相關的因待性,有序列的必然性。此因待與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還滅。如進一層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滅,如此次第,無不由於眾緣。那麼,此有、無、生、滅的一切法,即沒有自體,即非自己如此的。這即能從如此生滅、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諸行,並非是實有、實無、實生、實滅的。彼此因待,前後必然,世間的因果幻網,似乎有跡可尋,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了無蹤跡。所以說:緣起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
    • [釋]若能於現象中觀察其息息變化,前後相續,即見緣起性空,離斷、常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依中觀的見地來看:時間是不能離開存在法而有的,離開具體的存在而想像有常住不變的時間實體,是不對的。如 《中論》「觀時品」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故時間不過依諸法活動因果流變所幻現的形態;有法的因果流行,即有時間的現象。...中觀者說:過、未是觀待現在而有的;同時,現在是觀待過、未而有的。...佛法,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凡是緣起的存在,必有時間相,有時間相才是緣起的存在。時間是緣起的,是如幻的,是世俗不無的;但若作為實有性而追求時間的究極始終,那就完全錯了(印順法師,中觀今論,有‧時‧空‧動:時)。
    • [釋]一是統一,異即差別。…普通的看法,都以為同的一切都同,異的完全不同;在佛法推論,小至極微,大至宇宙大全,都是不一、不異。常人不能於統一中了解差別,不能於差別中了解統一。在緣起法上看,統一中有差別,差別中有統一。...不一、不異約空間性說。若從緣起看,則了解幻有一,幻有異;若執實有一,實有異,則不合緣起,不見空性。要離一、異見,才能見空性,見中道(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異,即是差別,但差別不應是自成自有的(自己對自己)差別。如油燈觀待電燈而稱差別,則油燈的所以差別,是由電燈而有的;離了電燈,此油燈的別相即無從說起。故油燈的別相,不是自性有的,是不離於電燈的關係;既不離所因待的電燈,即不能說絕對異於電燈,而不過是相待的差別。所以,諸法的不同差別相,不離所觀待的諸法,觀待諸法相而顯諸法的差別,即決沒有獨存的差別異相。如果說:離所觀的差別者而有此差別可得,那離觀待尚無異相,要有一離觀待的一相,更是非緣起的、非現實的了。在緣起法中了知其性自本空,不執自相,才有不一、不異的一、異可說(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八不)。因眾生的有見深厚,總是從自性見的妄見擬議,不是以為有小一的原質,即以為有大一的總體。否則,擴而復擴之為無邊,析而又析之為有分,永久陷於一與異的倒見中(印順法師,中觀今論,有‧時‧空‧動:空)!
    • [釋]我們認諸法實有,所以見來、去是實有性,不知時間是前後相續的,離前無後,離後無前;空間是彼此關連的,離彼無此,離此無彼,所以在時間、空間中,不能有此實有性的來、去相。...佛法說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就是因為時間前後非隔斷,空間彼此非隔礙,在前即在後,在彼即在此,來、去都存在,只有幻來、幻去。我們要了解緣起法,才能了解幻相之來、去,這裡依緣起法,否認實有的來、去,而成立幻相的來、去,了解來、去不可能,則成立即空緣起中,有來、有去即不來、不去(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
    • [釋]在一切法中,為眾生所執著者,最重要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四方面,而其根本即是執實有自性。所以本論說法性空,即從此四方面,用八不方法除其根本執,以顯示真相。...要離一切執,見中道,就要依八不觀察,...每一事物,若一經考察,必有法體、時間、空間、運動的四方面,從此考察即見法性空。...此八不是緣起之八不,從緣起法上發現八不之理,從八不觀察而了達緣起性空,即見中道。此八不一方面是破執,一方面是顯中道。...故依空宗論中道,與一般不同,不是說真相如何如何,中道怎樣怎樣,只要將執著全體放下,即真理全體顯現。吾人在未見真理前,說它是什麼樣都是錯,只有放下執著,才可見真理。或有人把中道描寫其妙用如何如何,都是方便說,主要的唯在破執,體悟真理,依緣起方法,觀諸事相,見畢竟空,才是見真理之徹底(印順法師,中觀論選頌講記,正釋:標宗)。
  • [科]觀四門不生(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故知諸法無生。
  • [論]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 [釋]有是存在,生是現起。...《中論》的本義是現起即存在。這生起即存在的緣起法,自然有顯現或隱微的,有我們所從來沒有發見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實同是緣起,沒有有而不是生的。生是因緣的生起,有是因緣的存在。實在論者,執著自性有與自性的生起。既然以為自性有,不論他說不說生起,他終究是反緣起的,觀察這『自性有』非有,名為無自性空。自性有的生起不成,名為無生。無自性有,也就沒有自性無;無生也就無滅(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凡是以為一切法是自性有的,那就必是生起的;所以觀察他是怎樣生的。如生起不成,就足以證明非自性有的空義(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講到生,不出有因生,無因生兩類,有因中又不出從自生,從他生,從共生三種,合起來就是四門(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凡是主張自性有的,就可以此四門觀察,不能離此四門又說有自性的生。四門中求生不得,就知一切自性有的不生了。所以這是能遍破一切的(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既是自性有,那從自體生嗎?不。
      • [釋]自生,是說自體能生起的。假定是自體生的,那在沒有生起以前,已經生起之後,是沒有差別的,依本有自性而生起,這纔合乎自生的定義(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凡是生起,必有能生與所生,既含有能、所的差別,怎麼能說自體生呢(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凡是生起,必然與未生有一種差別;未有而有,未成就而成就。現在說自體如此生,生個什麼東西呢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自體如此生,就不須其他條件,那麼,前念既如此生,後念也應如此生,生生不已,成為無窮生。若說要有其他的條件,所以前念自生而後念不生,那就失卻自生的意義了(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所以沒有一法是自生的;自生只是從自性見所起的妄執罷了(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那從他體生嗎?不。
      • [釋]凡是此法由彼生的,彼此就有密切的關聯;決不能看為截然無關的別體。別體的他能生,這是絕對不能的。譬如火從木生,火木不是能截然各別的,不然,水呀,鐵呀,這一切法,豈不也是別體的他,他木能生火,他水、他鐵等也應生火了。同是別體的他,為什麼有生、不生的差別呢(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假如說:他生的他,是有關係而親近的他;那無關而疏遠的他,不可為比例。這也不然,既有親疏的差別,為什麼說同是別體的他呢?不能生的是他,能生的就不應是他了(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所以執著自性有的,說另一別體的他能生這實有法,是不合理的(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與一切樂,若不善應與一切苦。若苦、樂雜,以何因緣故與樂?以何因緣故與苦(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06)?
    • [釋]那從自體、他體和合共生嗎?不。
      • [釋]自體不能生,他體不能生,自他和合怎能生呢?如一個瞎子不能見,許多瞎子合起來,還不是同樣的不能見嗎?所以說共生是犯有自生、他生的雙重過失(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那無因生嗎?不。
      • [釋]果法從無因而生,這在名言上又是自相矛盾的,有因纔有果,無因怎會有果呢(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現見世間有情的事情,要有人功纔成就,若完全是無因的,人生的一切作業,豈不都是毫無意義(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當生天,以無
        因故(梵志青目,中論(釋),觀因緣品第一)。
      • [釋]如果是無因而有果,此地起火,別地為什麼不起呢?同樣是無因的,為什麼有生、有不生?別地既不起火,可見這裡的火,是自有他的原因,只是你不能發覺罷了(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若無因緣生苦樂,人應常樂,離一切苦;若無因緣,人不應作樂因,除苦因;一切諸法必有因緣,愚癡故不知。譬如,人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是等種種各有因緣(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06)。
    • [釋]中觀者說:一切法是緣生,緣生是不屬前四生的,所以就免除了種種的過失!...有中觀正見的學者,解了一切法的無自性生,是如幻如化的緣生。一切法本沒有獨立的自性,是種種因緣的和合生。如鏡中像,不能說是從玻璃生,面生,光生,空間生;尋求像的自性,永不能得,而在種種條件的和合下,就有此假像。生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從那裡來,滅也不見有一自性的像到那裡去(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因緣品第一)。
    • [釋]此四生,如說眼識生,計自生者,以為眼識是本有的,生即本有眼識的現起。計他生者,以為眼識依根、境、明等眾緣而生,眼識從某種因緣中發生。計共生者,以為本有的眼識,與根、境等緣相合而後生起。這些皆是計有因生;還有計無因生。這四種,可以總括一切自性論者。自生,在論理上根本就不通,因為自即不生,生即不自,說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說從自己生。這不是矛盾嗎?他生,如眼識生,是根生的呢?還是境生,抑是光等緣生?若根不能生,境不能生,光等也不能生,那還可以說是他生嗎?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他合的共生,當然也不能成立。無因生又與事實不相符,如一切是偶然的,即世間無因果軌律等可說。這有因生與無因生的四生,既皆不能生,那麼究竟怎麼生呢?佛法稱之為因緣生。有些學者,以為因緣生與他生、共生無何差別,這是沒有懂得緣生的真義。佛說的因緣生,是不屬於四生的。因為四生都是計有自性生的,緣生是否定自性。凡執有自性的,即落於四生;緣生即如幻,不墮於四生。所以經中說:「若說緣生即無生,是中無有生自性」。不執有自性,即不犯前四生過,成緣生正義(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八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達摩大師血脈論
達摩【血脈論】 @ 【映見】領袖問題處理研究中心 :: 痞客邦 ::
012
十五、无我
心的觀察
什么是三法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