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血栓栓塞症(PTE)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VTE防治基础。本共识基于护理循证实践,从护理人员临床专业经验和患者感受及愿望出发,建立了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旨在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从而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

1


     该领域护理专家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



1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2


 注射工具选择

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3


 适应证

VTE预防: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存在VTE中、高危风险的卧床患者;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施无效患者。

VTE治疗:DVT伴有PTE;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中央型和混合型DV;癌症相关血栓形成;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其它治疗领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由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等疾病的抗凝治疗。


4


 知情同意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5


 操作流程和步骤

5.1

注射部位

推荐意见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 cm,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左右至脐周10 cm,避开脐周2 cm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如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5.2

注射体位

推荐意见3:腹壁注射时,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腹部。

推荐意见4:上臂外侧注射患者宜取平卧位或坐位。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患者肩部放松。

5.3

注射部位轮换

推荐意见5: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5.4

注射前是否排气

推荐意见6: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5.5

注射角度

推荐意见7: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

5.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

推荐意见8:注射前不抽回血

5.7

注射速度与拔针

推荐意见9: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5.8

注射后是否按压

推荐意见10:拔针后无需按压。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5.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

推荐意见11: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敷、理疗


6


 整合实践

6.1

身份识别: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

6.2

操作前评估:

(1)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评估患者局部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6.3

操作前准备:

(1)护士职业素质准备;

(2)患者:注射部位清洁,符合注射要求;

(3)环境:清洁、安静、安全,温度、光线适宜;

(4)用物完备:治疗盘、弯盘、预灌式抗凝剂、复合碘棉签、无菌棉签、利器盒、快速手消毒液、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

6.4

注射流程

(1)使用预灌式抗凝剂,无须排气,气泡在上;

(2)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按数字顺序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3)消毒:有效碘含量为0.45%~0.55%的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两遍,范围直径≥5cm,自然待干;

(4)保持左手拇、示指相距5~6cm,提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

(5)于皱褶最高点快速垂直进针,毋需抽回血;

(6)缓慢匀速推注药液10s,药液推注完毕针头停留10s,快速拔针后不按压;

(7)操作前、中、后认真核对身份和药物信息,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皮下注射后健康宣教;

(8)终末处理、洗手、记录、签名。


7


 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7.1

皮下出血处理对策:

(1)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2)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湿敷贴、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7.2

疼痛处理对策:

(1)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2)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3)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

(4)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以腕部力量穿刺,进针轻、稳、准

(5)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6)儿童患者应限制1~2名家长陪同,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

7.3

渗(漏)液处理对策:

(1)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

(2)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宜。

7.4

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1)注射前充分评估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HIT病史者禁用。

(2)注射后发生HIT患者,可选择阿加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需停用低分子肝素并选择替代抗凝用药。

(3)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贴有止痒、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

7.5

弯针、断针处理对策:

(1)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或深部组织陷入。

(2)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3)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使之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X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


8


 结语

      本共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诠释了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在若干细节上达成共识,形成多条推荐意见。希望本共识能够成为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保障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使广大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患者获益。

(卫攀)

文献来源:
李燕,莫伟,葛静萍.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08):709-7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素钠、肝素钙等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低分子肝素注射出血及疼痛的预防和护理
打完低分子肝素需要按压吗?按压多久?一文读懂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七大护理要点你真的都知道吗?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