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夢回西域,從喀什開始。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提起西域,仿佛总能想到“丝绸之路”,想到充满了奇幻色彩的各种美丽传说,想到新疆宝石般成串的葡萄、甜甜的蜜瓜、和能歌善舞的美丽姑娘。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在那段“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张骞感到惊奇的,却是那个叫做“喀什”的西边小城。



喀什,维吾尔语“喀什葛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般的地方”。

它是中国最西段的一座城市,

东望塔里木盆地,西倚帕米尔高原,

周边与印度、塔吉克斯坦等国接壤;

那里有世界第二大沙漠,

那里有世界最古老的冰川,

那里是种族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塔里木河的源头从那里开始流淌,

日光最后的余晖从那里开始降落,

东西方贸易的窗口从那里开始打开。



大约在公元128年的某一天,前往大月氏的西汉特使张骞,一路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地到达天山以南的重镇“疏勒城”,它是当时西域36国之一,疏勒国的首府,也是今天的喀什市。

张骞进城后惊奇地发现: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做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人们身着各类服饰,绚丽多姿;所操语言,嘈杂如潮,若国际市场。



大概,那便是最早的“喀什景象”了吧。历史上的“疏勒城”,绚丽繁华,但今天的“喀什市”,却也仍旧缤纷有味,历经岁月的打磨,越发深邃而精彩。

行走在如今的喀什市,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一边是高楼林立的新城,一边是古老的泥土建筑群。如同两个不同的房间,一间住着悲伤,一间住着欢乐。




喀什的灵魂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则是高台民居。迷宫式的古老街巷代表了这个城市古老的过去。

穿过繁华的现代化喀什特区,隔河望去,一堆高低不齐的土黄色建筑突兀在高台之上,不仔细看,它像是一片城市的拆迁地,与现代化新城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当走进那古老的街巷,看看那里的每一户人家时,便真正领悟了西域维吾尔族人的悠深文化。



传言说,喀什城中家族人口每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于是一代代过去,便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高台建筑。

古城民居以土红或土黄色为基调,搭配鲜亮的蓝或绿,大大小小的巷子纵横交错,偶有三五妇女坐在墙边轻声聊天,或是小孩子奔跑着互相嬉笑打闹。蜿蜒排布的老房子上,时而掠过的飞鸟,便让人不自觉的想起《追风筝的人》中的镜头,仿佛它久经沧桑,但骨子里却又满是自由。



老城里家家都有晾台,位于平面屋顶或侧面,用于养花或置放盆景。盆景、鲜花与建筑物廊柱、木雕上的各色花饰交相辉映,幽静清新。

试想,一片土色的城市,配上生猛的花、浓艳粗犷的墙毯、纹理鲜明细致的门,那该是怎样别无二致的维族风情。



老城相对于外面的区域来说,像是另一个世界,也像是一个黑洞。置身其中,便仿佛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事情。只想低头看尽人们的快乐。

在喀什,人们最不吝啬的,就是微笑。



若说快乐是维吾尔族人天生的基因,那舞蹈就是表达快乐最直接的方式了。

在喀什,音乐和舞蹈是生活的必需品,少了这两样,生活就好像少了许多色彩。无论少年还是老者,踏歌而行、寻声而舞,是维吾尔族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律动的节拍、灿烂的笑脸,也是老城人对生活最好的注解。



除了天生的快乐基因,大概甜蜜的“玛仁糖”是让他们开心的另外一大重要秘笈。

玛仁糖,又称切糕。对于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人来说,关于童年的记忆,一定少不了玛仁糖。每一个热闹的集市、每一场欢乐的庆典,都会有它的身影。



先用白砂糖、麦芽糖、和蜂蜜混合熬制好稠稠的糖稀,再将花生、核桃、巴旦木、葡萄干等干果与糖稀用二比一的比例拌好,倒在模具里按压后,干果和糖稀就变得密不可分。

做好的玛仁糖散发着香甜的味道,热量高、易保存,在古代,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商旅的重要补给。如今,玛仁糖也依然是新疆人十分喜爱的食物,它是维吾尔人心中“长盛不衰的美好东西”。



对于维吾尔人来说,除了玛仁糖,馕和烤包子在他们心里也有着同样重要的神圣地位。

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常见的食物,通常只需用面粉、盐、和白芝麻三种材料做成。但这个看似简单的食物,制作过程却有许多讲究。馕坑里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一百三十度左右,而每个制馕人一天内都要在高温的馕坑上重复几千次相同的动作。



烤包子的原理与馕相似,只不过是多裹了肉丁,历炼而成。新出炉的馕或烤包子,香味四溢,格外好吃。



每一天的喀什老城,唯有在晨曦下逐渐弥漫起了馕和烤包子的香味,这一天才算真的开始。维吾尔族人常说“劳动者的馕香,懒惰者的命香。”对于喀什的制馕人来说,手艺的传承就像血脉一样重要。在他们心里,守着高温烤炉虽然辛苦,但是可以养家糊口,很踏实,也很满足。

或许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精彩,但他们不去好奇,他们过惯了平淡的日子。守着老城,咬上一口刚出炉的馕,便没有疲惫也没有寂寞。





每逢周四,是老城的“巴扎日”。

“巴扎”是维吾尔语中集市的意思,维吾尔族人仿佛天生爱做生意,一大早方圆几十里的“生意人”都会带着自家的商品去“赶巴扎”。



在喀什,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巴扎,相邻的乡镇通常轮流开放“巴扎日”,没有人说的清“巴扎”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只是早在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曾记载“有市列”。维吾尔族有这样的谚语:如果一天没有生意,他可以把左口袋的东西卖给右口袋。



在“巴扎”上,随处可见的地毯摊、花帽摊,陶罐、铁器、卡龙琴,以及各色香料、干果、水果等,应接不暇的色彩,如同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



佩戴小花帽是维吾尔族人几百年来的传统,喀什尤其盛产花帽。女性的花帽斑斓艳丽,男性的花帽淡雅朴素。每逢节日、婚礼、或歌舞盛会,人们都要挑上一顶心爱的小花帽,给自己装饰打扮。



在“巴扎”上,也常会见到店铺商人与贩羊人直接在街中进行交易。



谈累了、逛累了,便去老城中的老茶馆里,饮上一杯茶,歇脚聊天。

老茶馆二楼的饮茶大厅里,没有桌椅,只有倚墙而建的一圈“通铺”,客人们脱鞋盘腿而坐,笑容是他们最好的沟通方式。也偶有老艺人会拿起卡龙琴热情的弹上一曲,阳光洒在房檐上,伴着琴声歌唱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唱大师。



喀什的白昼特别长,临近晚上十点黑夜才开始降临。当漫长的白日终于被黑夜取代,喀什老城便好像又换了另一幅样子。

曾有诗人这样描述过喀什的夜晚:羶香伴着微微的尘土,弥漫了夏夜不眠的营生,炉火宛如远古的篝火,隐现在这遥远的边城。



关于喀什的一切,仿佛说个几天几夜都是不够的。

曾经,人们或许对这个遥远的小城有过偏见,但只要亲眼去看过它,用心感受过它,便会明白,一切的传闻都只是传闻;便会明白,什么是浪漫与质朴,什么是生活与梦想的天堂。



那一座总是土黄色、却又像是时刻被日光吻着的城,仿佛吞噬掉历史的细节,浸满了时间灰烬下的一切贪婪念想。

尽管如今的喀什老城,仅剩下很小一部分,并变成了收取门票的旅游景点。但建筑不过是一个载体,真正永留在人们心中的,是维吾尔人不变的天生热情与风情。



想去喀什,去看那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棉花地;

去看明眸皓齿的维族姑娘站在树下嫣然巧笑;

去看热情好客的维族小伙在蓝天下赶着牛羊;

去看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巷子里追逐打闹;

去看街头艺人弹着冬不拉的随性表演;

然后一如电影台词那般:在清晨醒来,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为光芒感恩,为仍活着感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疆这座老城,人文风情浓厚,颜值媲美摩洛哥,来了就不想走!
喀什噶尔老城
我在喀什的57个见闻,南疆和你想象中根本不一样。
[新疆亚克西]?喀什噶尔老城民俗风情(多图)
去过南疆的人:不去南疆真后悔
喀什老城,久远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