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馆中观城:'画画的人一定会做梦'

“《全球城市史》开宗明义写到:‘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


——城市的三大功能:意义性栖居、功能性栖居、交流性栖居,指向城市的三种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关于肉体的安全功能,也不是基于交换的商业功能,而是关乎心理与精神的文化功能。


——讲者:周榕


2019年1月7日,深圳市规土委联合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于规划馆中举办了“馆中观城: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主题论坛。论坛大咖云集、观点荟萃;讲者视角多元、主张各异,既不乏针锋相对的亮剑,也有殊途同归的握手......限于微信篇幅,论坛精彩难以尽述,城PLUS试以“一人一言一例”之式管窥九位讲者要旨,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畅快的启迪。

试图用一句话概括每个演讲,无异于妄想将汪洋凝练为水滴。其间难免有词不达意之失、或郢书燕说之谬,恳请讲者与读者宽容。


PART 1

城市文化建筑发展新趋势

 

 01 “大家小筑”:文化建筑的众筹设计  


在一个城市设计人眼里,城市设计的观点聚焦在城市要素的组织目的、空间结构、公共生活的体系。也就是说关注文化建筑产生的土壤和过程。文化建筑以什么文化价值取向借建筑或城市空间去服务影响公众的生活?


因此,文化建筑需要“众筹”。

在同一个时代里,人们的观念、意识各个矛盾的冲突或者各种价值观的交锋,让我们在选择方案过程当中能够达成一种共识,在取舍和变与不变当中把这栋建筑用空间的方式反映出来。文+化+空间之建筑,文化建筑由此应运而生,並组成城市,服务社会。


| 韶关两塘书院暨金石博物馆




这是莞韶园设计中的一个小节点、小房子。业主、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景观师、室内设计师、媒体人事前事中各自可能的想法,在自然、社会、城市、建筑、园林、室内等方面,相互作用,交叉影响,互为条件,生成在地的建筑、思想的建筑、生長的建筑、技艺的建筑、文化的建筑。

 


众筹设计的过程是文化生长的过程,是拓荒之为、耪地之举。


设计是一种检讨当下理想预设未来的工作,城市设计和建筑、园林、室内设计都是面向未来的行为。未来文化建筑的设计应该有道(融合微观价值)、有为(公共空间构筑公共文化、培育公共审美)、有序(建构实施制度和机制,理性伴随发展过程)。



 02  场所精神:从The Square到The Squares


设计的要义是联系和整合周边城市的关系、周边建筑的关系,整合一个好的城市界面,创造公共文化场所。


| 柏林20世纪现代艺术馆竞赛方案



柏林20世纪现代艺术馆项目位于柏林文化广场,这里是一个充满历史复杂性和多元风格的世界级艺术展示区,林立着新国家美术馆、爱乐音乐厅、国家图书馆、圣马太教堂等一系列城市文化设施。其中,尤以现代主义大师密斯的杰作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最为引人注目。


基地位于密斯黑色大方块之前的空地,原先叫The Square(广场)。密斯的大方块也是The Square(方块),是非常强烈的现代主义艺术。我们希望把这个大的非常集中式的强烈的东西进行解构,将The Square变成The Squares,把大方块解构成无数个有活力的小方块,消减形式、强化人本,适应城市的多样性。



将“the square”转译为“the squares”,是一种基于城市文脉和空间需求的策略。通过众多被消解的方形体量和乌黑色钢板在外立面的运用,让新建筑与美术馆在认知上获得关联却有保持各自的独立。地表的体量组织根据视线、开放空间的流线与博物馆的功能组合来确定。高低错落也为室内外之间创造出充满趣味性的视觉关联。



通过处理建筑边界组织出一个复合的城市结构。通过新建筑的界面与周边其他广场形成完整形态,明确文化广场几个不同公共建筑之间的空间结构,使建筑屋面的步入性更强。众多不同高差和尺度的小广场(squares)可以包容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活动和艺术行为,使参观者融入其中。



 03  启动“身心灵”:城市文化媒体生态场域 


意义性栖居、功能性栖居、交流性栖居这三大城市功能分别指向城市的三种生活,即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对应着城市三大操作系统,即文化操作系统、社会操作系统、经济操作系统。用文化操作系统替代经济和社会操作系统,转换重置为城市主导操作系统,是城市化的升级需求和城市文明的升维标志。


| 湖南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不要把文化看成是高大上的东西,不要把文化看成只能被精英所垄断、所定义的内容,其实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


老西门设计的不仅是物质的场所,更是栖居在这片富于历史感的老街坊区域中,城市居民的交往方式的延续,精神的与情感的家园。在这种环境里,不装不端着,每个人在里面都可游、可望、可居。无拘无束、气韵生动:这样的建筑才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文化建筑。




窨子屋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钵子菜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小小的河上有15座桥卓伟德摄


不要把城市文化局限在文化建筑之内,而要在城市的场域中探讨。从文化建筑扩展到文化空间,再扩展为文化媒体:把整个城市视作一个统一的媒体,成为弥漫、连续、多样、协同、硅碳合基的“城市文化媒体生态场域”。



 04  设计“褶子”,折叠多元空间和生活  


曾经重要建筑往往以纪念碑为原型,凸显强悍的形象和体积感,也给人以很强烈的距离感。


我认为文化建筑应该融在生活里面,成为一个社区的活动场所,而不是拎出来被大家仰视的一个建筑。

方法是瓦解实体,化整为零。

建立连续漫游的路径,起伏形成场所。起伏的地面可以暗示这个场所的更多可能性。



可以根据地形的起伏来设想,请艺术家来做一些设计,丰富它的场域感和文化感。这些起伏的东西也可以叫做褶子。



褶子把内和外的概念进行了颠覆。我们老想着内和外是二元的,是对立的关系,但是褶子告诉我们内和外是连续的,内就是外,外也是内,它是变化的一个过程。

 

| 上海某图书馆投标方案


图书馆肩负了两种完全相悖的功能,一种功能是认真学习,一种功能是去社交、去聊天。所以我们想了一种方式把它分开,一种地方是讲究约束(蓝色结构层,一马平川),一种空间追求自由(绿色非结构层,坑洼褶皱)。



不平的地和平的地这么间隔的摞起来,就形成了一摞像葱油饼似的东西,学习与社交交叠,各得其所。




 05  复合的文化建筑和建筑的文化注入  


当今,文化建筑复合功能的趋势日益明显,包括服务自身以及承载其他的多元化事物。

在其他建筑中,主动植入文化功能和模块给建筑和空间带来有趣生活动力,这也将成为城市文化又一个存在趋势。


深圳龙华大浪文体中心



公共服务是文化建筑的关键部分。

综合性、大规模不是文化建筑设计研究的重点,相反,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才是应受到重视和关心的焦点。



我们要创造一个开放、平等的公共领域,通过进一步增加路径密度,刻画出丰满的建筑形体,并创造大量的公共场所。这些公共场所以友好的姿态对公众开放,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提高活动品质的关键。




PART 2

 城市展览空间的发展趋势


 06  时间的同行者:重新理解博物馆  


博物馆展览叙事的世界是一个以主观认识来重新选择和安排的“客观世界”,因此博物馆展览叙事也就成为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形式。博物馆展览叙事既不可能复制客观世界,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纯主观叙事,它注定只能站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它能讲述现实的已然,也能讲述现实的应然与或然。

 

当代博物馆应该作为社会中的积极中立区,不局限于时间之内,而是与时间一道:是尊重现实的、多方都能参与的公共性文化平台。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在从知识传播转变为观念生产;博物馆的权力也从固化转向流动,从文化的掌管者手中,移交给文化的创造者。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通常我们认为展品应该是在博物馆之内,我们在武汉做张之洞博物馆的时候换了一个思路,可不可以认为展品在博物馆之外?整个武汉就是最好的张之洞的作品。而这座博物馆可以化身为一个思考的地方。




我们把所有的话题全部解读为一种对当代有意义的话题,把整个跟张之洞有关的在武汉的事情变成中国在当年近代化所做的一次城市化尝试来看待,以这个视角来重新梳理当时所做的事情,包括基础设施、生产力、商业系统、人文水平、运行管理等等,把历史拉向现代,激发当代人对历史及现实的关照。




 07   展览展示: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法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的形象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从古到今,人们通过用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让想象在表达形式上不断进步。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做了一次普及教育:关于展览展示、关于数字化展陈、关于空间形式。在中国,展览展示是一个新生的行业,它将成为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未来大有可期。


展示创作故事的过程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是灵光乍现,它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创作流程:讲好一个故事→分享一个故事→融入一个故事→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 阿姆斯特丹的虚拟海洋 WATERLICHT




假如阿姆斯特丹没有填海,现在是怎么样?通过灯光装置结合烟雾构成的虚拟海洋,还原了如果阿姆斯特丹没有填海,而今的海洋面会在哪里,去呼唤荷兰人民体验当时荷兰人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勇气。融入这个故事、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08  媒介城市:文化转型与城市展视学 


今天城市不仅是为我们生存所需而创造的,更多是在信息、文化和交流的意义上成为了一种以媒介为主的生产力,当今城市应视作媒介化的城市。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从现代转向后现代。

现代文化是一种高峰性文化,有统一的制高点(与“民族-国家”的文化自觉相一致)、有“进步—落后”的规则、有文化类型的敌我边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曼海姆博物馆
一份中建国贤府产品研究档案
坐标雍和宫 | 200㎡新中式,中国人梦想中的禅意栖居!
人造海岛的设计
深圳要建的这座博物馆与图书馆,会长这个样子
别具一格的特色城市画廊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