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十三壶图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有两本《七十三壶图》稿本,不为外人所知。偶然见到,喜出望外,感觉此书可弥补宜兴紫砂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遗憾。在以往已知的一些有关紫砂陶的史料中,多为文字。直到晚清时,图文结合的关于紫砂陶的书籍,才陆续出现。但仔细阅读两稿本,觉得疑问颇多。从壶的造型、铭文、书法、壶名等诸多方面看,《七十三壶图》稿本,很可能也是晚清这段时间的。
 


 01 
《七十三壶图》的表现形式

此稿本图文并茂,每页面上端为壶名,由右往左书写,字体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下端为壶图。部分壶名右端钤“率真”二字白文长方印,下端壶图为白描勾线所绘,直接勾出壶形大致轮廓,部分交待结构及细节。每幅壶图上都在壶形的右下端,钤葫声形“玉如”篆字朱文印。页面空白处左下端钤“赏奇”篆文长方朱文印。



 02 
以文人壶艺造型为主

由《七十三壶图》壶名及造型来看,可将壶艺分为下列几大类:
 ① 仿古器(大多模仿青铜器造型)
果簋、商史卣、秦权、商钟、周盘、石鼎、玉、大吉、七政、复香、花樽、石鉊、百纳、飞鸿延年、天鸡、乳鼎、木铎、瓦盘、棋窗、金罄,大吉羊洗等。
 
 ② 取材于瓜果、植物形态
匏瓜、饮瓢、橄榄、桐叶、茄瓢、瓜棱、梅匏、瓢瓜、葫芦、梅花、莲房、海棠、葵方。
 
 ③ 取材于器物
东井、如意、柱础、合盆、玉印、坡笠、玉杓、复斗、箬笠、石鼓、木铎、钵盂、合斗、提筐、琴匣、锭心、井栏、乳瓯。
 
 ④ 取材于几何形体
覆斗、圆珠、合斗、汲直、金罄、千秋、玉印。
 
 ⑤ 取材于想象的自然现象
却月、甘泉、横云。
 
上述五种分类,只是大概。有些壶名也可重叠,也有个别壶名与壶形有多种含义,故仅选其一。
 
从《七十三壶图》稿本中所有的壶名来看,大多为明清两代文人参与设计制作的茗壶,故称其为文人壶。所谓人文壶,是其文人雅士所倡导的取其内涵,重其神韵、形态、意趣、文心等。是将文人的思想、情趣、喜好、审美等诸多因素及时代特征,直接融入壶艺创作之中,所形成的风格特征。



 03 
壶名及铭文

在晚明及清初的一些关于紫砂壶的史料中,有关紫砂壶的称呼,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本,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壶名,董翰始造“菱花”形壶,赵梁(良)制壶,造型多提梁式。
 
李茂林制小圆式、徐支泉仿古尊罄诸器,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式,陈用卿有莲子、汤婆、钵盂、圆珠等。
 
成书于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一书,是在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将一些相关的紫砂资料进行了添加整理。
 
其中的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一文中提到了多种壶名,如:“龙蛋、印方、云罄、汉瓶、僧帽、提梁卣、扇面方、声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子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橄榄六方、瓜匏、天鸡等”。
 
可见上述诸多紫砂壶名,从开始时,就借用或沿用了传统的器物名称,然后将地名加上,再是将材质名称加上,逐渐形成宜兴砂壶或紫砂宜兴壶。

当第一本系统整理出关于紫砂壶的专著《阳羡茗壶系》出现时,紫砂茗壶的壶名,大多是根据壶的形态、仿生、象征、寓意来起的壶名。如壶是几何形状方的,就叫方壶,或是汉方。圆形的可起名为圆珠,略有些变化,或叫鹅蛋、莲子、美人肩、西子乳等。象征性及寓意性的壶名,相对出现的略晚一点,如墓葬中出土的“大彬如意壶”,壶体盖面上装饰有寓意吉祥的写实图案还有鱼化龙等诸名称。
 
《七十三壶图》稿本,收集了七十三件作品,由壶名来看,是相对比较多的,前文已将七十三件作品的壶名,分成了五种类型。五种类型中的有些壶名,如取材于仿古器物中的秦权、商钟、周盘、大吉、大吉羊洗等以及取材于想象的自然现象中的却月、甘泉、横云等壶名,是《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中没有出现的。这一点恰恰也是怀疑《七十三壶图》为康熙朝的疑点之一。相反,倒是乾嘉时期流行的壶艺造型,包括传统中的大部分曼生壶艺造型,为什么都会在《七十三壶图》中大量出现。


在研究清代的紫砂壶艺中,谈到清中期的紫砂壶艺的变化及文人壶艺的兴起时,大多都直指陈鸿寿,在任溧阳县令时与其幕僚,闲暇之余,与宜兴陶人杨彭年等人的合作,几乎从来不曾有人提起阮元对紫砂壶艺的发展,所起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査阅乾嘉时期,江南士人之间交往的资料时,不难发现阮元与陈鸿寿之间的关系。阮元仅比陈鸿寿大四岁,此时三十六岁的阮元,在接近年末时,到杭州任浙江巡抚。在赴任溧阳县令之前的嘉庆四年(1799)至嘉庆六年(1801)以及日后数年,陈鸿寿都曾在时任浙江巡抚阮元幕中。由此可见,阮元对清中期文人壶艺的兴起,应是起到了潜移默化及推波助澜的作用。
 
《七十三壶图》稿本中,还有一些壶名,是该稿本中所仅有的。如“木铎”,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发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以上所述是关于壶名,再看看《七十三壶图》稿本中的铭文。在清初或是清中期之前,紫砂壶上的铭文是不多见的。今天还能够见到的,也仅有几件。以顾景舟先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一书为例:第四十七页的特大高执壶,时大彬款,明万历五年(1577),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刻法较为简单,谈不上用刀技法,仅仅是在尚未干透的壶体上,用竹刀刻了一些字而已。
 
《七十三壶图》稿本中铭文,还不能与上述三种作品上的壶铭相比。有些仅是叙说与壶名之间的关系。但当我们仔细阅读《七十三壶图》稿本中的铭文,却发现有许多铭文,竟然与曼生壶的壶铭相同。
 
最为特别的是“石瓢”的铭文,前部分为:“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为曼生提梁石瓢壶的壶铭,此壶就收藏在杭州的唐云艺术馆中。后部分的铭文:“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咽者寿。”则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胡远:“传器八壶精舍藏猪肝色大壶一把,有草书铭日: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咽者寿。胡公寿题,底钤: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九字篆印”相同,一字不差。胡远(1823-1886),字公寿,号瘦鹤,又号横云山民,华亭人,侨居上海。能诗,善书画。


 
 04 
《七十三壶图》稿本的史料价值

明清两代刊出的《阳羡若壶系》《阳羡名陶录》,都只是仅有文字,缺少壶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紫砂壶艺造型,只能根据书中的壶名及现有的传世作品,或一些不大可靠的作品图片。尤其是民国期间,好事者在上海做仿古,都已说不清复制了多少种壶艺造型或多少种曼生壶艺。
 
晚清时刊出的《茗壶图录》《虚斋名陶录》,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传统壶艺造型,但数量上都很有限,且不够全面。《七十三壶图》稿本,却为我们保存了较多的文人壶艺造型。尤其是一些早先仅见过壶名,不知壶形。壶名相同、壶形不同,壶名不同、却壶形相同等。还有一些壶名或壶形,由何而来?都为我们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让我们对一些传统壶形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为研究清代紫砂壶艺造型及其壶艺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 点击下图,购买《七十三壶图》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曼生壶十八式
民间精品陈曼生紫砂壶鉴赏!
逐渐成为古人首选茶器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特点
[转载]陈鸿寿(曼生)十八式图示
紫砂陶刻之陶刻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