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史之乱三部曲——饥饿的长安

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想来各位看客应该看过不少,但多是从历史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但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物虽是历史的演绎者,然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却是社会经济,而本文也将以此为入手,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想大伙展现这段熟知的历史——前言

长安

开元年间的长安,是盛世浮华下的长安。

作为大唐荣耀下的璀璨明珠,不管是外国的商队,还是各地的僧道儒工,皆为一睹此城之雄伟,纷沓而来。大量人口的涌入注定了长安城的繁华。

然这份繁华却并不属于黎民百姓,按日本学者妹尾达彦的话讲:“长安城的建筑原本就不是以居民生活为出发点的,而是根据6世纪末到7世纪初王都的理念,设计建成的一座宏伟的理想都市。”

“宏伟的理想都市”追求的是凸显皇权的神圣性与保障皇室的安全。这种追求对普通市民而言往往意味着束缚、禁锢与不宜居。布局上,街道纵横笔直,坊区四四方方,全方位的整齐划一追求的是神圣性。管理上,实施里坊制度与夜禁制度,严格控制城内居民的人身自由,追求的是安全。

所有的一切皆是为了皇家和关陇门阀服务,长安的繁华只是帝胄的盛世。

然而这份繁华却只是南柯一梦、粉饰太平。因为此时的关中早已不是沃野千里,几百年的战乱加之气候的变化,使得天子脚下已经逐渐变得赤贫。

加之大量人口的涌入,在这份繁华背后,长安却是饥饿的长安。

但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李隆基采纳了裴耀卿的提案,开始大兴运河的整顿,全力以赴的将江淮地区的租税和粮食运往了京城。

最后,原来每年不足二十万石的粮食漕运,到开元二十二年以后增加到了每年二百万石以上。天宝元年,长安更是收到了四百万石粮食,这一年,长安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李隆基很满足,他以为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切都在朝着小康生活前进。

然而《旧唐书》中的一条记录,却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旧唐书 · 玄宗纪》曰:

“天宝十三载,户981万,388万不课,530万课。口5288万,4521万不课,766万课。”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溃

在本文的开头,我引用了马克思所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大唐身上,可谓是再适合不过。作为一个农业帝国,政府的一切运作皆是围绕着农业展开,尤其是直接影响政府财政的税制。而从初唐到盛唐,大唐所承袭的土地制度正是均田制。

均田制的由来,起自北魏。在北魏建设初期,为了提高国家生产力,好好组建一个像样的帝国。北魏政府一改先前的掠夺者身份,把各地的流民迁到王都平城周围,造册落户,分与土地,鼓励农桑。

到了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期间,北魏以“计口授田”为基础,大集成出均田制,要求分别授予年满十五岁的农民露田(到一定年龄需要返还给政府的田)和桑田(个人保留的私田),并对收成征税。

为了保证均田制的实施,北魏政府又制定了三长制,即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管辖区域内的户口调查和征税事务。

两种制度双管齐下,北魏从此有了稳定的税源,强化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程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世家的地位。对于这次改革,史称“太和改制”。

50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西俩魏,西魏丞相宇文泰又在均田制里面见了一些军事元素进去,就构成了府兵制。这一改革,又让朝廷有了固定的兵员和军队。自此,均田制、三长制和府兵制就成了北方王朝的核心制度,一直延续到大唐。

刚刚统一的大唐,历经了数十年的战火,一切百废待兴,为了维系政府的开支,唐帝国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劳税,结合起来便成为“租庸调制”。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劳役二十日,这项制度在隋朝开皇二年试行,原是役期一个月,开皇三年减为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除租庸调外,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

简而言之,这项规定就是根据在籍田户的人数不管什么身份,都要上交“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这么看来,初唐和盛唐的老百姓也是过得很难受。试想一个唐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交了税之后还得随时准备去打仗,受功得了田,刚过几天好日子,到最后临了临了,朝廷说行了,你退休了,东西我们收走了,最后就给你留下20亩永业田,子孙还要从头开始,你说心里憋屈不憋屈。

尤其可见,所谓大唐的盛世,不过又是一个吸着民脂民膏实现帝王美梦的皇家盛世。

但老百姓也不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富裕的田户开始私下里买卖田产、藏匿土地、注销户籍,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变成了国家黑户。与此同时,贪婪的皇室成员、贵族和官僚还在不断地搞土地兼并,长此以往,国家所掌握的土地就越来越少。

土地不够,新出生的人口就分不到地,没地没收入,没收入还要交租,这不是活活把人逼死嘛。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农户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开始逃亡各地,然后偷偷买一块黑田,开启自己的幸福人生。

慢慢的,慢慢的,大唐出现了一副这样的局面:农夫们辛勤的劳作着,富裕的百姓也不在少数,但是朝廷却收不到几分钱。这便是《旧唐书 · 玄宗纪》提到的现象。

聪明的李林甫

农民跑了,土地没了。唐政府是收不起税也征不起兵,恰逢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势力兴起,想去看一看四川和新疆的世界。对此,李隆基很愁,大唐的官员们也很愁。

不过问题都是人解决的。很快,朝中就有两个人提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是权臣宇文融,他认为,只要把农民都遣返回原籍,不好走得直接按照客户的身份登记,把逃籍的农民重新划到国家的管理之下,问题就解决啦。

然而接纳客户的主户多是通过科举出来的新兴地主,如果要扩户,就等于把他们租给农民的土地充公国有,会严重损害到自身利益,所以宇文融话语一出,便遭到了封杀。

之后,宰相张悦又说了,反正府兵战斗力已经废了,宇文融那套又不实际,那就搞募兵吧,武器装备国家提供,还给发工资,这就解决了大唐守备不足的问题了。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此时的大唐已经没什么税收可以给募兵发工资了,那怎么办呢?

只好把事情交给地方去办。

于是唐玄宗下令,在全国设立十个节度使,这些地方都是军事重镇,赋予节度使在辖区内的军权、财权和检察权,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选了更有节操的文官来担当节度使,任期到后,可以回朝庭担任宰相。

看起来这个补丁还可以,考虑还算充分,偏巧这时候的大唐出了个李林甫。

李林甫,著名的大唐“权奸”,属于关陇门阀的成员,和上面的宇文融是一个派系的。简言之,就是旧贵族的代表成员。

既然是旧贵族,那和新兴的科举官员自然是势同水火,所以李林甫非常积极地支持宇文融。不过很遗憾,宇文融因为结党一说被革职开除,作为同派系的李林甫,似乎也会受到波折。可是,“蜜口腹剑”的蜜口不是白叫的。李林甫支持宇文融不假,但是他更明白谁才是幕后的老大,只有得了他的心,才能在朝中稳若泰山。

官僚若想在权力核心站得住脚,必然要有自己的利益圈子。想要权势滔天,则圈子也势必要涵盖百官,可如此一来便会触及皇权,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眼瞅着前辈宇文融就是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李林甫这样的聪明人自然不能重蹈覆辙。

于是他将橄榄枝伸向了宫廷内的中人、后妃这些隐秘的势力。可是外臣通内廷,一样也是死罪李林甫虽是另辟蹊径,却也是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可是李林甫太聪明了,聪明到一眼就可以看破人心,直接抓住人心最要害的东西。

对于玄宗的挚爱武惠妃,上来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交换利益:“愿保寿王。”

一句话,就使双方,瞬间结成了共同进退的死盟。

对于高力士,则是抓住对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其恩人武三思的女儿(裴光庭之妻),跟对方私通。有了武氏的偏爱,李林甫也就间接成为了, 高力士也不得不帮助的人。

而在唐玄宗看来,李林甫这个人,很孤僻,不喜欢跟朝臣结交。不喜欢结党营私的臣子,在历朝历代皇帝的眼中,印象一般都不错而整天身处李林甫经营的人情包围圈中,唐玄宗所听到的,自然也都是李林甫的好话。

凭借着玄宗的信任,李林甫进身相位,成为了大唐官僚的又一权力核心。

虽然后世称之为“权奸”,然李林甫自身的本事还是够硬的,上述的“废府立藩”便是在他的力行下才得以实现。可以说盛世长安的浮华景象得以长存十数年,和李林甫的文治武功是脱不开关系的。

但李林甫也有自己的缺点,当然,这是所有手握大权的人的通病——迷失于权力之中不愿放手。

天宝三载,李隆基沉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中无法自拔,从此把一切政务交给李林甫来处理。而这个时候,李林甫又展示了他的“腹剑”,将所有的政敌一个一个的铲除。为了一劳永逸,李林甫废除了文官担任节度使并回朝廷担任宰相这一制度,转而选用大字不识几个、当不了宰相的外族人来担任节度使,从而永保自己大权在握。

一时间,大唐的边关涌现出了不少能征善战的猛帅,诸如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句丽人)之辈,为大唐开疆拓土,扬威万国。

朝内,借着大运河运来的粮草,长安仍可日日莺歌燕舞。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没人再去理会大唐烂到根里的制度,似乎也没人能够动摇大唐那不可一世的地位。

直到一个同样圆滑的胡人出现了。

安禄山

和其他铁憨憨一般的节度使不同,安禄山情商很高,高到连李林甫这种老阴贼都不免对他好感连连。

除了各方行贿这种常见的手段,安禄山还拉下老脸李隆基和杨玉环喊爹喊妈,对李林甫毕恭毕敬,亲近不已。一时间朝中掌权的几位大佬都很看好安禄山,便给了他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让他当当。

大唐的节度使一共只有十个,而安禄山一人控制了三个,可以说天下精锐,安禄山独占三分之一。

再加上节度使拥有的特权,就算安禄山不反,也和河北地区的土皇帝无异了。不过考虑到李林甫对安禄山不错,加之李林甫权势滔天,手段毒辣,让安禄山也畏惧三分。大唐就暂时保持了这份糜烂,让李太白的华丽诗篇继续聒噪了那么几年。

但天宝十一年,李林甫死了,而接任的是杨国忠。

作为杨贵妃的堂兄,朝中大臣畏之如虎,毕竟是皇帝家属,谁敢惹啊!

安禄山就敢。对于安禄山而言,杨国忠就是一个靠裙带关系(杨贵妃)上位的小混混,当年他安禄山叱咤风云的时候,杨国忠也只不过是天天在他屁股后面溜须拍马的的小角色而已。这样一个人,怎么有资格管他安禄山呢?

如此态度,自然惹怒了小肚鸡肠又急于滥权的杨国忠。可是安禄山远在天边,杨国忠又怎么够得到他呢?

简单,说他谋反。

为此,杨国忠一共网罗了五大罪状,状告安禄山居心叵测,寓意谋反。

第一条:私养壮士,发展势力。

第二条,招纳谋士,出谋划策。

第三条,储备物资,调兵遣将。

第四条,私做官服,意欲称帝。

第五条,如若宣召,安禄山此时绝不敢进京,因为他心里有鬼。

那安禄山真的会谋反吗?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会。

因为安禄山的一切,是唐玄宗给的,一旦唐玄宗驾崩,兵权滔天如他者,自然会成为新君首要清理的目标,更何况,他同太子本身就有过节。

更何况,他本就是贪婪奸猾之人,那盛世长安的浮华景象,怎能不让他垂涎三尺。

可以说,杨国忠的出现只是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进程。

面对杨国忠的杀手锏,聪明的安禄山自然知道这五条罪状的分量,可是事发突然,自己尚未做好准备,贸然起兵,可能只会致使自己兵败身亡。

他需要时间,一个准备谋反的时间,可是眼下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他只能赌,就赌皇帝对他的信任!

安禄山立刻进京入朝,一见到唐玄宗,他二话不说,痛哭流涕地跪在唐玄宗面前,哭诉自己如何如何冤屈、杨国忠如何如何陷害好人、诬告自己。

这次安禄山赌赢了,而大唐王朝输了。

当时,面对着这个在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宠臣,李隆基心软了,他不仅亲自下座来抚慰安禄山,而且为了安慰安禄山那颗“受伤”的心灵,直接任命他为陇右群牧马使,一口气赏赐了安禄山几千匹战马,与此同时,赐予安禄山五百份将军委任状,授予他调兵谴将、自行赏赐官员的权利。

此时此刻的唐玄宗压根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安禄山便把这些赏赐的东西又带了回来,只不过目的已经彻底改变了:不再是守护大唐江山,变成了收拾他李隆基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历史学家:本质只有一个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二六)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转折点
进击的地方军,过快扩张的后遗症,盛唐衰落的根源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的长恨悲歌
中国通史 | 学习打卡第21天: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历史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