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收三部曲(图)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麦收三部曲(图)

 

孙锐

 

  前不久,我回老家,看到三台联合收割机正奔驰在村西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里,心里油然升起羡慕之情。是啊,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农村收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我在感慨之余,写下了麦收 “三部曲”。

  手拔麦 含辛茹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三级所有制。那时候,各村的土地高洼不平,无法浇灌,种庄稼只能靠老天吃饭。生长了近九个月的越冬小麦,由于大垄稀播、没有灌溉条件,麦子长势不佳,到收割的时候,社员们不使用镰刀,而是用两只手生拔。

  记得那是1965年夏天,我初三还没毕业就尝到了拔麦子的滋味。天刚亮,生产队长吹哨之后,就带着刚集合的劳动力奔赴成熟的麦田了。到了地头,打头的组长拔第一垄,猫腰钻了进去,后面的人拔第二垄,第三个人拔第三垄……看吧,金黄色的麦田里人影攒动;听吧,静谧的麦田里只有“唰、唰、唰”拔麦的声响。人人豁出个儿,个个儿卖力气,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两个小时的激战,一片金黄色的麦田被“拿下”。这时,队长一声令下,大家都聚集到地头休息,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儿灰头土脸,只有牙是白的,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有谦有让地轮喝着老头儿挑来的绿豆汤……

  那年,我才16岁,是一名“新社员”,要闯过拔麦子关,还真不容易。第一天,手上起泡,脸、胳膊和脚腕都被麦芒扎过,一出汗针刺似的疼。中午回到家,整个身体跟散了架似的,躺到炕上懒得起,午饭也懒得吃。不过,不服输的犟劲征服了“懒”,第二天、第三天就逐渐适应了。

  镰割麦 苦中有乐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分到责任田,自己种玉米、小麦。由于科学种田,有机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玉米和小麦都亩产上千斤。尤其是小麦,长势旺盛,成熟后再拔根本行不通,只能用镰刀收割。

  用镰刀替代手拔,按理说应该轻松,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麦田扩大了——每家至少播种四五亩,密植麦子长势冲,还要争时夺麦,三四天内就得割完,所以,劳动时间要延长,劳动强度更不减当年。

  收麦季节,早晨4时天就亮,晚上8时天才黑,16个小时的白昼,任你去掌握。麦子一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集体,手持磨好的镰刀,奔赴自家麦田。临近正午,骄阳炙烤着麦地,像大蒸笼一般。毒辣的阳光透过衣服,似麦芒密密麻麻地扎进背上的每一寸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大汗淋漓,湿透了衣服。四五天下来,各家几亩麦子不仅要割完,还要用车运到打麦场,用铡刀把麦头铡下、垛好,以备脱粒。

  过个麦秋,人人都跟脱层皮似的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累,因为每家麦子亩产都在千斤左右,四五亩麦子就能收四五千斤,是前些年在生产队时的10倍,再苦再累也值得呀!

  机收麦 轻松自在

  到九十年代初,小型收割机应运而生。村民们才正式告别了挥镰割麦的挨累历史。虽然,捆麦子、运麦子、铡麦子还需人工操作,脱粒还需脱粒机,但比以前劳动强度小多了。

  到1997年,多功能的联合收割机正式兴旺起来,它集收割、脱粒、搅碎麦秸为一体,户主只需在地头等着接下麦粒即可。一个村,两千亩小麦,两昼夜就收割完毕,村民们再也不用起早搭晚地割麦子,真让我羡慕不已。另外,地头还有收购商将刚脱粒下来的麦粒买下,很多户主随即就把一沓百元大钞装进腰包。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弹指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五六十年代的猫腰拔麦,七八十年代的挥镰割麦,呈现出的那派热火朝天、繁忙紧张的麦收景象,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犹如一幅水墨画,深藏于农耕文化的史册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麦收,那熟悉的麦杆香。
郭扬华┃麦收麦收
故土里的麦香
小麦金黄是故乡
美文||【麦收的变迁】◆郑书元
【河北】王友明|又是一年麦收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