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陇西,化雪时节吃腊肉韭菜包子真香

雨水过后,陇西城里的雪开始融化了。但天气还是出奇地冷,早上竟然还是-11℃,简直堪比隆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化雪”。即使城中的雪融化了,四周的山上,还是白雪皑皑。唐诗曰: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一场大雪会让陇西城冷半个月。

庆幸我戴着呢帽子,不然,走在寒风中,又会头晕的。像我这样的“三高”患者,遇上这样的天气,真是难受。

今天得趁着星期天,排队买点“镇北腊肉”,买点河那坡的好韭菜。在春天,不吃点腊肉韭菜包子,我就感到口内寡淡,好像缺了点什么。这个时候,腊肉和韭菜正好吃着呢。

“镇北腊肉”在陇西城北关十字买。一出门,风酥溜溜的,吹得人脸上发痒。

往北关走的时候,我从长安大道北面的人行道上过去。路上的雪已经完全消了,但树底下还有一些残雪。今年过年时,小城特意搞了“亮化工程”,树上的各种彩灯还在,尤其是人民广场附近的红灯,挂在非常高的银杏树上,映衬在蓝天里,煞是好看。

年过了,雪消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一些背着包、推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开始陆陆续续往火车站的方向而去。而留守于城中的人,还聚于棋摊、牌摊上,或不紧不慢散步。按照节气,春天还要一个多月才会到达。看到这些闲散的人,我不禁想:这些离开土地的人,是否还会想起土地?这时候,土地应该开始解冻了吧,谁还会拿起铁锨,插到土地里去试能否耕种了?大部分人来到城里,似乎把老家和土地忘记了,都不想回去了。

“镇北腊肉”门口的人比腊月里少多了。站在立交桥上看到这一切,我心里窃喜。从桥上走下去不久,我就买上了称心的腊肉。正宗的陇西腊肉取自甘肃南部岷县、武山、西和等地山区,这种在草山上食草的猪,人称蕨麻猪,体型小,肉质偏瘦。腌制一月,曝晒二月,即可食用。由于是整个火腿煮熟后卖,煮制时需要带锅一口,方能放下。售卖时,又需准备案板一块,底下放置一个炉子加热。只见瘦肉灿若云霞,肥肉晶莹透明,看上去就让人馋涎欲滴。刚好,我来得时候正剩下半个火腿。老板也似乎已熟识了我,很慷慨地给我割下几块,真空包了。临走,他又“片”下一片送给我吃。我一边吃,一边向立交桥上走去。

“镇北腊肉”与别的腊肉相比,盐少,但极香醇,余味无穷。据说清朝乾隆年间,他们祖上就开始腌制腊肉,并随着甘肃布政使司从陇西(原来叫巩昌)迁到兰州,他们把腊肉摊子也搬到兰州经营。近几年,张氏后代有人又回到故里,继承了祖上的基业。陇西腊肉腌制,配方都是家传,是秘方。张氏自称,他家腊肉是遵循古法制作,难怪一上市,就很快得到人们青睐。而前几年名噪一时的“XX腊肉”,名头已不如“镇北腊肉”响亮。或许,一种产品出了名,就在制作材料、工艺方面掺水了吧。这,会让“牌子”黯淡无光。但愿“镇北腊肉”不会如此。

买了腊肉,我又往大坑市场去。在陇西,大坑市场里的东西让人放心。在这里,经营者都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什么“张氏辣椒面”、“柴亚兰凉皮”、“德兴土鸡”、“丁氏荞粉”、“汪氏油饼”,都是响当当的牌子,绝不会掺假。而今天,我的目标是“河那坡韭菜”。河那坡是陇西城西郊的一个村庄,陇西人的蔬菜基地。河那坡的韭菜壮实,白根长,吃起来香辛味足。一到大坑市场,就听见菜贩子叫卖:“河那坡韭菜”,叫得很自信。这种本地韭菜,比武山、甘谷运来的韭菜贵得多,人们却趋之若鹜。

温棚里的河那坡韭菜

那么,“镇北腊肉”配上“河那坡韭菜”,蒸出来的韭菜腊肉包子,就可想而知了。春季里,陇西人吃韭菜腊肉包子成了一种时尚,不但西街“魏氏”、北关天桥下“杨氏”腊肉韭菜包子店里食客如云,就是买担担面、浆水面、饸饹面的,也会在门外贴上一张大红纸,上书:腊肉韭菜包子。那六个字,大多是请练过字的人写的,不是颜体,就是柳体,厚重、大方、醒目。

在陇西人心里,好像吃腊肉韭菜包子就是“吃春”。

当腊肉和韭菜放到厨房案板上时,我的心里想,今晚又有一道美餐了。真的,没有比美味更让人心情大好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陇西韭菜与腊肉
“一颗印”,质量越来越像兰州牛肉面,但永远走不出陇西
"一颗印"韭菜包子
陇西味道全在这里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古迹之今用地名【图文】
斗米愁.那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