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霸气的对联,出自他手!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大书法家,福建人。乾隆54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在任期间,以廉政著称。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一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伊秉绶对联作品欣赏

志於道,时迺功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伊秉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伊秉绶写隶书有着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因受衡方碑影响,以篆笔做隶,墨沉笔实,醇古壮伟,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乾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是继邓石如之后,又一个以隶书称雄天下,他笔下的线段形式在书史上可算是“无中生有”的创造,风格具有大家风范,足以名垂书史。

经经纬史,仁仁义宜

隶书四言联 1812年作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隶书五言联 1804年作

书为昇屏二兄雅正,嘉庆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绶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隶书五言联 1812年作,壬申暮春,伊秉绶

在汉碑研究及隶书创作中,伊秉绶的隶书方正、奇肆、姿纵、齐整与参差结合,平滑与迟涩裕配,最终构成了充实宽博、气势雄浑的艺术格调,具有苍茫劲健的古穆气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隶书五言联,勉基贤弟雅属,秉绶

巍峨拔嵩华,萧散在琴尊

隶书五言联,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

伊秉绶的字内架构与字外空间精心策划,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条,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条的时间节律。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差异:他大胆地省去了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代之以粗细变化、甚至几乎没有变化的直线。于是,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隶书五言联 1815年作

嘉庆乙亥长嬴,味芸仁弟属,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伊秉绶与邓石如在创新的道路上走的不是同一种路。邓石如是以当代的审美思想去改造古人,实现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理想。而伊秉绶却以古人的思想改造时世,完成了传承上的新的继承。追求古朴,追求“碑”味,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相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最后是殊途同归的。

有别于艺术字,伊秉绶通过线条长短的变化,采用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从而为书法注人了新的活力,达到了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实现了他创新的愿望。

政声韩吏部,经义董郎都

隶书五言联 1803年作

句赠云岡三兄老先生并正之,

嘉庆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绶

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

隶书五言联

书为善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绶

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于是,一方面,他的隶书和齐白石的篆书一样,笔力扛鼎,雄浑磅礴;另一方面他又气韵收敛,文气十足,异于白石老人的恣肆奔放。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

隶书七言联 1805年作

句赠正邻行书翰林并求是正,嘉庆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绶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隶书六言联 汀州伊秉绶

如果说伊秉绶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了空前成功的话,那么,他和欧阳询的楷书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单纯化,而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又和八大山人的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汉碑、崇尚质朴的书学实践中,有清一代众多书家中,伊秉绶做得更纯粹,气势更宏大。

东华钟庆高青镜,南国承图寿紫觞

隶书七言联

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绶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问风波此地稀

隶书七言联

书为澹园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绶

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隶书七言联 1811年作

书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绶

清门宾胄诗书泽,嘉日投壶忠孝家

隶书七言联 1815年作

敬题招武将军祠堂,即呈贤裔竹庐都尉正之,

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八月朔,扬州旧守汀州伊秉绶顿首。

伊秉绶的隶书,所表现的只有一种气魄—种静穆的气魄,犹如一尊尊巨型雕塑聂立在我们的面前,使人产生仰视的感觉,而对此肃然起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邓石如隶书《作太元传》
长见识!筠州英才网络开展了,真的是很“养眼”!
邓散木对联欣赏
清对联——邓石如
刘一闻谈上海博物馆藏楹联的整理和研究
邓石如的贡献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