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文言文八年级上册部分备考资料,期末复习也用的上!

私信回复“编号04”获取中考文言文八年级上册部分备考资料电子版

八上

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仿佛若有光 ( ) (2)悉如外人 (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具答之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一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才通人 才:仅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C子之哭也 子:儿子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皆出酒食 (2)夫子式而听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今吾子又死焉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6.甲文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乙文哪一句话能体现文章主旨,它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4分)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并且

C诚不可缺 诚:确实 D卒亡天下 卒:终于

2.与“渔人甚异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3分)

A.处处志之。B.此乃朕之甲兵也。

C.具答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然 炀 帝 甲 兵 岂 不 足 邪

4.用自己的语言回答。(2分)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6.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四、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①,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②,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时: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季节。②谨:严。这里指重视。庠序:古代的学校。③颁通“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 )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然而不王者 ( )

2.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不 独 子 其 子 (2)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道 路 矣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乙文作者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4分)

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兴起

C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 属:属于

D皆不私藏 皆:都

2.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3.入山之大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D.辍耕之垄上

4.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2)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5.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甲文中所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乙文中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6.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六、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19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选贤与能( ) (2)男有分(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4)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3

A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不暇顾廉耻耳 B是谓大同 自是数年之后

C民之所以为盗者不必为己D使老有所终 使民衣食有余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注解27篇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
中考试题文言文比较阅读17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8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