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编辑部的故事》学学,如何像文化人一样打嘴炮
对于从小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我来说,总觉得北京人舌头捋得特直,张口如机关枪弹药联发扫射,一针见血、字字珠玑,关键是一本正经的样儿也不见得他多喘半口气。
要想习得这般巧舌如簧,有过来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嘴贫,都是跟着北京话全民普及指南《编辑部的故事》贫出来的。
这部首播于1992年的室内喜剧,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深入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针砭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热点,凭着六张嘴、几张桌子、一间屋子,拍了五个月收工,却风风火火了近三十年。
有人这么总结这六位主角的性格,倒也精辟:权术专家陈主编、谨小慎微刘书友、巧心钻营余德利、马列主义老太太牛玉清、文青鼻祖戈玲,以及人见人爱李东宝。他们主要收拾一本名叫《人间指南》的杂志,花大量时间在办公室磨练嘴皮子。
一来二去的台词幽默诙谐大胆前卫,讨得观众笑完后也不觉自己无知——光屁股时没看懂的,这而立之年起码想通了一半。直到现在每逢佳节,还有观众拿着李东宝这套“人生不易论”给亲朋好友欢欢喜喜拜大年。

剧中这本起死回生的《人间指南》你我没机会翻过几回,但其中多如牛毛的人生道理,我们却得用一辈子时间好好参明白。
今天不聊大道理,我们来盘点盘点这台前幕后掷地有声的职场法则与创作心法。
厕所,是检验
最畅销刊物的阅览室

开篇第一集,编辑部换届选举,东宝约戈玲上自家商谋《人间指南》的出路。寥寥几语就道出一本好杂志的选择标准与应用场景——“在厕所里给芸芸众生指点迷津”
纵观全剧,《人间指南》或许从未预设过自己的目标读者群体,但却综合了老中青三代的眼界,聊真心、搭鹊桥、讲法制,长篇短篇两手抓,为萝卜过剩发过愁,也对大吃大喝严加批判。

编辑之间的年龄跨度自会带来代沟与争议,走在太前面的事儿也挨了不少牛大姐的连篇教育。比如东宝夜里去卡拉OK走了一趟,便想请那店里的头牌歌星双双拍封面做专访,牛大姐自是卸不下对那灯火酒绿之地的刻板印象:“那可都是不三不四的人才去的地方”。
我们常常抱怨这个设计主导选择,内容退居二线的时代,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却是持续适用的道理一条。
低级趣味的庸俗观念,
别迎合,要引导

什么是格调?顽固守旧不大妥,但也不见得非得造出多漂亮的花儿来。
《人间指南》放在九十年代,差不多就是《读者》《知音》《故事会》的集合体,解救失足少女,调解家庭纠纷,对日常鸡毛蒜皮的事儿得有独到见解,也怪不容易的。
读者们感兴趣的“津津乐道的写法”,在如今换个“流量爆款”的马甲依然劲得很,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是老陈最后的倔强。
第一不能学老舍,
第二不能学沈从文,
第三不能学鲁迅

文字工作者刚出道多会找一些范例来武装头脑,待到下笔如有神才能形成一定的风格。
一辈子看稿都没打过眼的老刘,面对声称谁都没学过的作家林一岚,撒手丢开那四万字的言情小说,直接说了个没头没尾的“王大爷闺女吞金子”的故事,教她续写。
在老刘眼里,以上三位学不得,他们有着自己不可复制的文笔与风格、经历与视角,但施耐庵、蒲松龄、罗贯中随便学,民间故事没什么文法,说是谁的都行。
我还特喜欢这故事的结尾,老刘打给林一岚告诉她:这稿子能用,但只用一个自然段,八百多字,稍加润色便是篇很好的一分钟小说。
虽说这作者费的功夫全是白搭,但老编辑的火候确实没得说。
文化人办文化上的事儿,
得掏别人腰包

第五集,编辑部遇到冒充友刊的职业骗子,骗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听着像赶鸭子上架,但却是这回事。
口袋可以空,但脑袋空不得。过去有赞助,而今从轻松筹到天使投,贵的是想法,硬的是持续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事儿,爱拼才会赢。
但在钱袋子面前该如何选择,又是考验文化人的时候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第17、18集中,编辑部错把男方当陈世美,狠狠替秦香莲出了口恶气,报道写得相当漂亮,社会反响接连不断,最后却好心办了坏事情。
如此案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老掉牙的道理谁都会讲,但真正实操起来,总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且不论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以正立场的常见操作,单一主人公的片面之词确得经过多方查证,才可见报。眼见不为实的环境下,真实与客观很难,所以珍贵。

有文化里头的糙人儿,
糙人儿里头有文化的

而这部剧的闪光之一,恰恰好就扣着“真实”。
编辑部在探讨人工智能人与人类的最大差别时,提到这人的毛病还真复制不了,于是又是一场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老刘爱占小便宜、牛大姐光看见别人黑、余德利满腹低级趣味、戈玲比较傲慢好打扮……每个角色身上都有鲜明的缺点,却也充满可爱的闪光。
此剧一播,收到了许多传统知识分子的批评与意见,但这正也遂了编剧们的意。人家无心高捧识文断字的编辑,他们“得跟劳动人民一鼻孔出气”,“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全门清”(冯小刚语)。
只触及社会问题,
不涉及体制问题
现在不论拍片儿还是写稿,甚至公众人物平时说话,心中都必须绷着根绳儿,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编辑部的故事》虽然一群人聚一块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编剧段位高,全打着擦边球,所谓“善意的讽刺时弊”,就是“句句说到群众心里去还得站在党的这边儿”
而主编老陈就是编剧手里最灵活的棋子,觉得碍事了让他出差开个大小会,兴致上头写歪了就派他出来批评几句往正了一收,照样有教育意义。剧里的《侵权之争》与《飞来的星星》两集,都是这般操作。
靠对话发展情节,
闭门就得掏真活儿
前文也提到了,这《编辑部的故事》是搭了九十年代室内剧热潮的顺风车。出品方眼里的室内剧,投资小见效快;导演与制片眼里的室内剧,风险小拍摄快。可这难为了编剧,情节得抓人、对话还得出彩,《渴望》编剧李小明说了,得写两万字才能撑满四十分钟
据冯小刚《这等好喜剧为什么诞生》的回忆,他与王朔、苏雷、魏东升、朱晓平、葛小刚等人被约到友谊宾馆的客房,郑晓龙同他们说:“24小时能洗热水澡儿、好饭侍候着,目的就是让诸位高手掏点真活儿。五天,拿出分集的故事梗概来走人。

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
都说这好的写作,旁人看着每个字都会写,可他排列出来怎么就这么好看。好的编剧笔实打实,沉得下气肯费心推敲琢磨,亦是同理。
侯耀华后来在电视节目中被问起此剧的拍摄,他表示轻松且顺利,“早晨8点钟上班,12点下班;2点钟上班,6点钟下班。中午吃饭,晚上吃饭。只要到点——停!一拉闸就完了。”
让人好生羡慕。
等今后混熟了再偷懒也不迟

22集中,假“人工智能人”雷丝端茶倒水、递送文件,手脚麻利、吃苦耐劳,只是这碰上文化的事儿功夫就嫩了点。她同上图告诉编辑部,设计师教她的那些事儿。
别看编辑部彻头彻尾不带正经样,帮人胖子减肥、上街指挥交通、替台湾同胞找儿子……满嘴跑火车,时时打瞌睡,醒了摸大鱼,但这看破尘世的真道理就是在这你言我语中贫出来的——虽说偷懒,他们也倒是偷惯了。

۰ ۰ ۰

《编辑部的故事》中,老派的巴士驶在京城街头,卡拉OK的迪斯科球兜转出迷人眼的斑斓,人们穿花衬衫工装马甲戴贝雷帽踩着单车,时髦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被2019年的我们重新整理、悉心存放。
20多年后,现代人的烦恼还是逃不开工作应酬、爸妈催婚、家庭矛盾,我们也一如既往地“一上班就头晕,一下班就来神儿”。科技飞了,环境变了,日转又星移,但这生活好像从来没变过,只是这一代人逐渐开始体会上一代人的不容易。
虽说以上打嘴炮搞创作的方法必定不是一招见效,但还是那句老话:“过来人的话,你得认真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辑部的故事》经典台词~~笑疯了~~ - 意趣奇闻 - 青年论坛
《编辑部的故事》台词太大胆6集就停播, 李瑞环的一句话...
《新编辑部故事》:齁死人不偿命的喜剧
这部90年代宝藏神剧,竟藏着这么多文化预言
在所有情景喜剧里,这一部基本上保三争二 | 国剧经典
《水墨同里》室内剧震撼上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