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脉理论和藏象理论是相互独立的系统
       本来经脉理论和藏象理论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系统,经脉理论更多的是强调体表与内脏的表里关系。藏象理论中强调具有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就试图将两种理论体系融合,但一直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黄帝内经》中可以发现两种理论的不少矛盾之处,所以用藏象理论指导针灸辩证取穴是错误的。
   许多朋友误将针灸经络模型小人儿身上的线条当成经络,严格来讲这二十六条线应该叫做“经穴体表连线”,仅仅是将所有的经穴连接起来的线条而已,和经络没多大关系,内气也不可能在体表跑来跑去。我们目前见到的教科书中的针灸挂图只是经穴图而非经脉图,经穴图在古代叫做“明堂图”,是指挂在明堂(教学大厅)里寻找腧穴的挂图。历史上,典型的经脉图很少,比如六朝的《产经》一书中有十脉图(保留在日本医籍《医心方》中),宋代王唯一的《十二经脉气穴经络图》、杨介的《存真环中图》、朱肱的《经络图》以及金代阎明广的《子午流注针经》十二脉图等,但这些经脉图我们一般很难见到。此外,在《黄帝内经》中,主要是将肘膝以下的腧穴归入经脉之中,其余的许多腧穴并没有归经。在六朝的《产经》中,则将背俞穴分别归入相应脏腑的经脉,而不是归入我们今天教科书中的膀胱经。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针灸挂图上的线条就是经络,经穴图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电路图,电路图元件符号表示实际电路中的元件,但它的形状与实际的元件不一定相似,甚至完全不一样。比如电路图连线表示的是实际电路中的导线,在原理图中虽然是一根线,但在常用的印刷电路板中往往不是线而是各种形状的铜箔块,就像收音机原理图中的许多连线在印刷电路板图中并不一定都是线形的,也可以是一定形状的铜膜。建筑设计施工电路图也是一样,你不能像看地图一样将图纸放大再去建筑物上去安装或修理线路及灯具。电路图画的基本上都是直线及直角,但实际线路则完全不同,必须按照建筑物所留出的位置而布线。
 
见过有人制作的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环动画演示,非常认真精细,但内容就是按照针灸挂图上的线条也就是经穴图循行。比如肺经下络大肠后再原路返回,沿肺经的经穴连线再到大肠经,其走行路线和经穴模型上的经穴连线完全一样,连拐角都一样。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人体的气血就是这样循行的。
 
 
 
西汉经脉漆雕木人
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脉的木质漆人--经脉漆雕彩绘漆人,出土于四川绵阳,模型的头、胸、背、手部用红漆描绘有人体经脉。
1993年春2月,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制砖取土时偶然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被定名为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4月末的某日,在浸泡于保护液中的若干漆俑中间忽然发现了一具周身髹有黑漆的木制人形,在黑色的人体表面上有用红色漆线描绘的遍布全身的路。中医研究院(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研究所马继兴先生闻讯后,于1994年10月专程去绵阳市博物馆考察。马先生说:这是“一具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镌记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经路,但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记。这些遍布于全身的经脉循行径路,在黑漆肤色的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使人不难辨识。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
据考证,此墓葬的下限应在汉武帝之前(公元前140年),相当于汉文帝与景帝(公元前179—141年)的西汉中早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此经脉漆木人形被命名为“涪水经脉木人”。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但无文字记录。与中医通行的十四经脉系统不同,该模型只有十脉,故可称为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

 
西汉经脉漆雕彩绘漆人
木人经脉路线的命名与循行特点:
1.所有阴脉均上行到头部。
2.手少阴脉与手太阴脉上行到头部是通过足阳明脉(为使)而实现的。
3.手厥阴脉的走行极为特殊,经颈部侧方上头面,过耳前直上巅顶,过三阳成五会,左右相会于督脉。
4.足太阳脉在人体两侧的走行均是各有一条,呈现为单线路走行。
5.脉行路线蜿蜒圆滑而挺直,没有成角度的折曲,更没有三次“之折”或“画圈”的现象。
6.足太阳脉与足少阳脉的两脉之间有形成“带脉走行”的现象。
7.各条脉之间有交叉与交会,但没有关于穴位的特殊标志,这种现象叫做“有俞无穴”。
8.在头面颈部各脉的走行与“经络穴位线图”的杂乱如麻情况相较,有极大的差异。
在上述规律中,最为特殊之点则在于左右两侧的手厥阴脉直上头顶而在督脉上交会终止,其在侧头部与三条阳脉(手阳明及手阳明支、手少阳、足太阳)相切而形成了四个点交会,最后终止于督脉上的“通天”或“百会”而成为又一个交会,从而构成了“三阳五会”。由此或可破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外取“三阳五会”之谜。(许多书籍将原文中的“三阳五会”主观臆断地译作“百会”穴)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其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经脉漆雕彩绘漆人不仅年代相近,内容也有类似之处。其所记载的十一条经脉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不相接续,而且与内脏不相联系。
  《足臂十一脉灸经》与其他四部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同抄在一幅长帛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讲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是我国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二书只讲了十一条经脉,比《灵枢•经脉》篇少了一条手厥阴经,所述经络循行方向以及主病病候,多数比《灵枢•经脉》简略。和《灵枢•本输》篇文字较为接近,但更原始,可能是《灵枢•本输》和《灵枢•经脉》篇的祖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两种文体,成书时间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稍晚,该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对十一条经脉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以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来确定各脉的排列次序。即全身9条经脉仍由四肢走向躯体中心,而“肩脉”与足少阴脉则与之相反,由头或少腹部走向四肢末端。《阴阳十一脉灸经》共记载了所主的147种疾病,并将各脉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区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十一条经脉在循行分布上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1、经脉的起点多在腕踝部附近。
2、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非常简单,有的脉甚至为只有起点与终点的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
3、描述经脉循行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是“出”字。
4、经脉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不相接续,而且与内脏不相联系。
5、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都仅有灸法而无针法。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经脉的概念很原始,还没有形成《灵枢•经脉》篇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的概念,但是内容与《灵枢•本输》篇非常接近。
由此可见十四经脉系统理论的形成应该晚于西汉,更为重要的是,十四经脉系统理论只是古代经脉理论多种学说中的一种,所以我们要想学好《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必须全面掌握那个时期的经脉理论和针法,而不能局限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来经脉理论和藏象理论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系统,经脉理论更多的是强调体表与内脏的表里关系。藏象理论中强调具有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就试图将两种理论体系融合,但一直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黄帝内经》中可以发现两种理论的不少矛盾之处,所以用藏象理论指导针灸辩证取穴是错误的。比如以善用太溪疗百疾著称的张士杰老师就认为针刺大法不同于方药之法,他根据《素问•疏五过论》中“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等理论认为,针灸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难以单凭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的,应寓援物比类于其中,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经络(未完成书稿)
(3)为何中医流行药而非拍打拉筋?
人迎气口脉法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经络-人体生命之河
《非系列18》审切循扪按
西汉经脉漆雕木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