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一调,胃病全消!一张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化解老胃炎,请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胃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中医治病靠什么?

   我跟他讲,说到底,中医治病靠的是平调阴阳。阴阳一调,百病消。

   现在,我给你举个例子。你跟着我的笔,仔细品味,你就知道这里头的门道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54岁,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痛。这一痛,就是四年整,反反复复,未曾停歇。

   胃药,该吃的都吃了,能买到的都买了,无效。

   到医院检查,好家伙,贲门炎、食道炎、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这些毛病,人家都占全了。

  


   后来,实在没招了,疼痛难忍之下,他决定看中医吧。

   刻诊,见胃胀胃痛,压痛明显,反酸、胃部有烧灼感,同时大便不规律,一天能有四五次,而且黏腻不成形。舌质淡红,舌苔黄,根部发腻,脉象比较沉弱。

   患者坐在医师前,把自己从前的检查报告单拿出来了,如数家珍地说自己都有哪些病,用过什么药。

   医师听到半截腰,把手一挥:“得得,别说了,这些对我没用。我的任务,就是把你脾胃这寒热错杂,乱糟糟的一片给纠正过来。局面拧过来了,病就好了”。

   患者瞪大眼睛,表示听不懂。

   接着,看医师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生姜30克,半夏12克,吴茱萸9克,胡黄连6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鸡内金9克,甘松3克,诃子6克,3剂,水煎服。

   患者纳闷,就这,能把我这“乱糟糟”的一片拧过来?

  


   医师非常自信地说,三剂足矣。

   到后来,果不其然,三剂药喝下去,患者感觉胃部特别舒坦,大便规律了,每日才1次,但依然有些腹胀。接着,医师把上方中的诃子去掉了,加上白蔻9克和茯苓30克,配上15克知母。结果,7剂之后,诸证悉平。

   这张医案,也是比较有名的。他的主人公,是许师。许师1934年生人,其父为著名中医临床家。许师是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他具体信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就不多说了。

   上面的配伍,是怎么治病的呢?其实,无外乎四个字,这就是平调寒热。

   实际上,用中医的视角看,胃病长期治不好,往往有一个“寒热错杂”的问题。就是说,患者脾胃本虚,有虚寒的一面。同时,邪气内阻日久,容易化热,故而也有热邪的一面。这现象在中医脾胃病临床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

   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明显属于上热下寒。上热,指的是胃部按压疼痛,胃部有嘈杂之感,有灼烧反酸的感觉,舌苔发黄。下寒,指的是他脾虚便溏,舌根发腻,脉象沉弱,这就说明他中焦脾胃不足,有虚寒的问题在。

  


  
因此啊,你别看他诊断出来的病有不少,看上去很复杂。其实,中医看,就是一个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这是容易理解的。

   那怎么办啊?就得平调寒热,平衡阴阳。有热象的那部分,咱们给它凉一凉。有虚寒的那部分,咱们给它补一补。

   你明白这个,就知道徐师配伍的意义了。简单理解,就是生姜温寒,胡黄连清热。诃子和吴茱萸止泻。半夏、枳壳、厚朴、鸡内金和中、消胀、行气,甘松止痛。这就是基本意图。再后来,因为腹泻已经止住,唯有腹胀感,所以去掉诃子,加入白蔻和茯苓健脾消胀,配知母滋养胃阴。这一切,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说啊,平调寒热,调和阴阳,这是中医治病的关键思路。在胃病治疗领域,尽管有些时候症候复杂,但是抓起总纲来,无外乎调和阴阳寒热。正所谓,阴阳一调,胃病全消。这是没有半点虚言的。

   好了,这番道理,我基本就说这么多了。医案里头的配伍,您可以记录下来,有需要的话,可以日后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杏林中人,不妨也做个参考。我觉得,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型的胃病,用上面的思路,是比较合适的。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方,平衡阴阳,化解食道炎、浅表性胃炎、老胃病 脾胃病的特点,
中医治疗直肠癌术后腹泻(寒热错杂)医案,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怕冷却又容易上火?可能是上热下寒!中医1个千古名方帮你搞定!
胃病
传统中医民间偏方治寒热错杂证胃病
中医经典方药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病,有很好疗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