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在聊城的你,知道你家乡名称的由来吗?
userphoto

2023.01.19 山东

关注

聊城是中国较早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前境内阳谷、茌平、东阿一带就已是大汶口文化区,仓颉、蚩尤、巢父等遗迹传说仍有迹可寻。

聊城历史文化渊远,自春秋首见于史书至今,聊城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其村落乡镇命名的原因颇为繁杂,现据可考史料试略述其特点,愿与有此兴趣诸公共研讨。

北方的村落命名有原则可寻,村庄命名多见“屯”、“庄”、“堡”、“寨”、“集”、“店”、“卫”、“里”、“社”、“各庄”

聊城地标光岳楼

“屯”

“屯”即屯田之意,多用于军队屯田后逐步发展成村落。聊城有蒋宫屯、王官屯、马官屯、梁水镇的郑屯、张屯、邢屯等地。据传,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兵至聊城,因战事暂息,便将此处一些土地分给一些小军官,率兵耕种,有屯田养兵的意思。久而久之,此地便以该军官的姓氏命名。

此外,笔者曾到冠县堂邑交界处,发现“千户营”“教练场”等村名,后查证史料,证明朱棣从东昌湖的西面列阵攻打聊城,冠县堂邑交界处等地当时确为朱棣屯兵、驻军之地,大胆妄断此村名由来。

千户: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今蒋官屯卫星地图,聊城的钢管产业发源地

“庄”

“庄”的出现多与朝廷、地主、门阀贵族有关,是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的真实写照,我们看水浒传较为熟悉的有“祝家庄”“扈家庄”

元末明初,聊城经历了元代百年的盘根剥削及多次农民起义,战事、灾荒屠杀着聊城的人口,至明开国,聊城一带已人烟稀少。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谕旨迁民,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们,扶老携幼来到这荒芜的地方,住下来耕养生息,逐渐发展为村落、乡镇。

其地名便以最早到此或人丁兴旺人家的姓氏称为某庄,如张庄、周庄、赵庄、杨庄、唐庄等等,姓氏命地名,是聊城各村镇地名形成的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此外有的移民有特长,善于经营某一副业,地名便以此而起,如张炉集,原本一张姓移居此地,开始称张庄。后来此地形成集市,该张姓居民在此建一茶炉卖开水,此处便慢慢改称张炉集了。李海务镇所属的周店是因为一姓周的居民在此开店而得名,沿续至今。

穷苦的劳动人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也有的以擅长某种手工技艺逐渐在周围小有名气,原用地名很自然的随之变化。如西王乡的西王村,开始称王庄,后因有长于挫骨头器具手艺的人在此落户,曾更名为挫骨头王庄。最后演变为现在的西王和东王。以此特点相似定地名的尚有于集乡的算盘韩(今已无此名)沙镇的刘铁匠(今已无此名)斗虎屯镇的烧饼赵庄(今已无此名)堂邑镇的粉干李、张炉集乡的毡张等。

山西洪洞大槐树,你的祖先是从这里迁民的吗

“营”

“营”的出现多与军队有关,此外还与相同职业人员聚居有关。聊城的许营、侯营、刘营、豆营、尹营等,多与姓氏结合,组合较为简单,多与第一批或人数较多的姓氏命名。此外也有“千户营”等与军队驻扎相关的地名。

“集”、“店”

“集”的出现多与商业活动有关,北宋期间商业经济发展达到巅峰,“集”也较多的出现在地名中。东昌府区韩集、张炉集、凤凰集、绣衣集、李庄集、新兴集,莘县田集、张集,东阿高集,阳谷王集、葛集等,均可按此溯源。

“店”的出现一般与“集”相辅相出,多为集市名称,此外也存在部分交通要道之处设立饭店、客店等,逐步发展成为村落的存在。“烟店”“固店”“河店”等仍然是聊城的经济贡献担当。

“堤”、“坑”、“庙”、“寺”

聊城为江北水镇,自然水系较多,部分村落因靠近河岸或沟渠而命名,如沙镇的耿海,朱老庄乡的新城海,西王乡的聊堤口姜堤、古楼街道办事处所辖的龙湾和阎寺镇白洼村等等。

此外,水系多造成了坑地洼地的出现,因此出现了“郑坑”等以“坑”命名的村落,但笔者经查,目前仅“郑坑”仍在使用,杨家坑白衣堂坑等地名已佚失。

古时聊城靠近清河等地,是中原文化的辐射区,佛教、道教等传播广泛,因建有寺院、庙宇或在当时当地有一较大建筑物,也往往与该地住户姓氏相连命为地名,如沙镇的丁楼、朱老庄乡的三觉寺,许营乡的李楼于庙、阳谷的草寺土山寺、莘县的销金寺、高唐的琉璃寺等。以寺命名的村落更多见于德州,仅笔者出差路过的德州“寺”的村落,都有10多个了,其中最喜欢的是“表白寺”,感觉村名尤其浪漫。

图文无关

聊城官宦辈出,历朝历代均出过聊城籍的当科状元、封疆大吏等,以官宦大户的乡庄、墓地命地名的也有,如傅坟(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家族,聊城第一望族)古楼的邓园(清代聊城第二个状元邓钟岳的私家园林)此外还有任家林、耿家林、彭家林(均在今闸口、铁塔附近)但今地名已佚失。

以人名定地名的情况也不少,如梁水镇的任老九王东渐,许营乡的李朝成,李海务镇的葛海,西王的王光宇等。笔者对人名背后的故事一无所谓,如有了解的读者,请于评论区赐教。

水系发达的江北水城聊城

聊城傅坟村,这里曾走出了聊城第一望族傅家

聊城所属各地地名形成或命名的原因和特点,上述归纳的几条,甚不完善,望读者评论区指正。此外,部分地名还有很多有趣美丽的传说故事,笔者将自己听过的几个村名由来的传说故事下作一叙述,供各位读者斧正。

道口铺

道口铺地界是堂邑至聊城、沙镇到梁水镇的交叉路口,是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必经之处。据传,隋朝开皇年间,有人在此开铺营生,但尚无地名。后来,一道士带犬路过此地,身上所携法宝丢落,其犬发觉即停于此处守护。怒目竖耳环视,行人不敢近前。几天后,道士发觉,急回此处,但是忠犬多日守护法宝不吃不喝已死。道士念其犬忠,葬于此地两里许,且诵经超度。此地即定名为“神仙度狗铺”。至清朝中期,谐音神仙道口铺,因此地实为道口,清末民初简化为道口铺一直延续至今。

活马店

候营乡所属的活马店村,地名由来更具神话色彩,神话简单直接。清光绪年间,有一过路人用车拉载着一匹死马经此,马忽然转活,故得村名活马店。

大石槽

许营乡的大石槽村,据说是上大水时冲来石槽,停在村旁而得名。梁水镇的石槽王村,地名来历的传说更为离奇:明朝时移民王姓居此种菜为业,命名王家园。到清朝中期,有一鬼怪驮一大石槽经过此地,村后有一拾粪老人说了句不吉祥的话,此鬼怪即被石槽压死。故改村名为石槽王。

因神话传说而得的地名,既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愚昧,也体现了处于困苦中的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在恃强凌弱的社会里,能有一个象道士的狗那样的家犬,来保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也是一家的幸运。大水能冲 来 石槽,饲养的牲畜可死而复活,也是穷苦的劳动人民渴望获得生产资料的象征。

细马庄

张炉集乡的细马庄,原名杨庄。不知哪朝的一个皇帝途经此村,曾在这里停留拴马,不料那马突然病死。好端端的一个杨庄,便以钦命,被迫改称“死马庄”。年代久远了,人们便以谐音改称细马庄。

扒刘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初名刘庄。至清末,村民刘黑堂同外村人赴县衙辩理。刘跪于堂下,因距县官远,便跪着向前爬行听审。此事传扬出去,被人谑称为'刘爬庄'。后又将'爬'改为'扒',但又怎能抹去这受辱而改村名的原意?

刘黑塔村

刘黑塔村距堂邑镇驻地东南3公里的。明初,此地名刘庄。后有一身材高大魁悟的村民来县衙打官司。县官见了此人说了句:“这人好像一座黑塔”。遂更村名为刘黑塔,

四家李村

道口铺乡和朱老庄乡各有一个四家李村。据传,明初李公鸡、李公鸭、李公凤弟兄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大哥李公鸡居今道口铺西立村,二哥李公鸭在今朱老庄乡南6里处住下来,老三李公凤在今阳谷县北定居。其四弟李公鹅留居洪洞县。为纪念这历史的分居。老大、老二的村名均称为'四家李'。

以上是笔者凭借近年来走访聊城各地及查阅部分资料,加之自己的一些判断,对聊城的历史和地名的演变作出汇总、推断,笔者抛砖引玉,目的在于敬请知情者矫正,补充。

随着聊城的不断发展,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老地名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我们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承载了千百年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地名。

聊城东昌湖美景

聊城地标建筑摩天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省熊姓宗亲分布村落
寿光市概况、寿光市历史沿革
清代邹平县村庄总览
聊城莘县城地名的由来!“莘”字有众多之义,你知多少?
歙县吧
2022年第二十一次出行--家地乡坑坪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