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察“明德”(大学解义)1

大学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明德”。所以,“明明德”,也即明白“明德”,是一个人自觉自愿地踏入“大学之道”的关键所在。在详细观察和学习“大学之道”的十二次第之前,我们需要观察“明德”,明白“明德”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对“明德”是怎么回事还不明白,则很难抓住“大学之道”的关键与核心。

 

什么是“明”呢?“明”本身是一个动词,其意义是“通过观察加以了知”,“明”的主语(也即“能明”)是心灵,“明”的宾语(也即“所明”)是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所以,“明”是指心灵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并加以了知。例如,面前有一朵鲜花,我们的眼睛(心灵的一部分)能够如实地观察到,心里能够准确地、无有错谬地加以了知,这就是“明”。又如,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所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鲜花都会渐渐凋谢,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总结出一条规律:凡是鲜花,都会凋谢,这也是“明”。总之,“明”的意义就是心灵可以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观察和了知。

 

如果对“明”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步骤——“格物”和“致知”。“格物”和“致知”在《大学》中也分别被简称为“虑”和“得”。所谓“格物”或“虑”,就是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学习、研究、琢磨、推敲;所谓“致知”或“得”,是指心灵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得到了认知和明了。

 

“格物致知”实际上描述了心灵所遵循的一个规律。心灵在“格物致知”之前,对某个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是不知道的,但是“格物”之后,心灵就从“未知”的状态转变到了“知”的状态。心灵从“未知”到“知”的质变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才实现的呢?是通过“格物”——也即观察与思考。荀子的《劝学》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冻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荀子用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格物”(学习)对心灵的转化作用。这里,“蓝草”比喻没有格物之前的心灵,“青”比喻格物之后心灵;水比喻学习之前的心灵,冰比喻学习之后的心灵。人的心灵通过学习之后,就会发生质变——从原来的无知愚昧转变为有知识、明白事理。

 

所以,“格物”和“致知”可以成立为一对因果。“格物”是“因”,“致知”是“果”。对某个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处于未知状态的心灵,一旦对这个事物以及运动规律进入“格物”的状态,则下一步必然进入“致知”的状态。

 

什么是“德”呢?“德”实际上也是一个动词,原意是指人内心的思想和品质可以通过身体和语言表现出来,这里特指人的心灵根据心灵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来取舍自己的身口意。“德”的主语(也即“能德”)是心灵,“德”的宾语(也即“所德”)是身口意,“德”的意思就是心灵可以对自己的身口意加以取舍、控制、改造。

 

如果对“德”进行分析,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诚意、正心、修身。所谓“诚意”,就是心灵获得对某个事物及其规律的认知之后,也即“格物致知”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所欲,心中所形成的取舍原则;所谓“正心”,就是在取舍原则支配下,遇到具体事物之后所起的心念;所谓“修身”,就是在“正心”的支配下,所产生的正确的行为和语言。所以,观察“德”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心灵按照某种取舍原则来控制自己身口意。

 

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明德”实际上是一切心灵离苦得乐的“两步曲”。“明”是认识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德”是根据事物的运动规律来正确地取舍自己的身口意以实现自己的所欲,(从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一切心灵要想获得成功、实现所欲,必须要经过“明德”这两个步骤,舍此别无他途。

 

例如,拿吃饭这件事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吃饭这件事,全部依赖于心灵的“明德”功能。吃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将碗拿到嘴里吃呢?为什么没有把筷子拿到嘴里吃呢?而是只吃碗里的饭呢?这是由于我们的心灵反复观察过,碗筷是不能吃的,碗里的饭是可以吃的,这是“格物”;心里获得了这样的认知(也即致知)之后,就会形成如下的诚意——要想吃饱肚子,吃碗里的饭就可以了;在这个“诚意”的支配下,每次遇到筷子以及盛饭的碗时,心里就不会产生吃碗筷的想法,而是产生吃碗里所盛的饭的想法,这就是“正心”;在此“正心”的驱使下,我们的手和口就会去吃饭,而不是吃碗筷,这叫“修身”。

 

又如,拿穿衣这件事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穿衣这件事,也全部依赖于心灵的“明德”功能。我们为什么没有将裤子穿在上身,将上衣穿在腿上呢?这是由于我们反复观察过,上衣应该穿在上身,裤子应该穿在腿上,这是“格物”;通过“格物”,就形成了“上衣穿在上身,裤子穿在腿上”的认知,这是“致知”;有了这个认知之后,就形成了如下诚意——要想顺利地穿好衣服,必须遵循“上衣应穿在上身,裤子应穿在腿上”的原则,除非不想穿好衣服;在此诚意的支配的下,以后每次穿衣时,就会有“上衣穿在上身,裤子穿在腿上”的正心;有了这个正心之后,就会有正确的穿衣动作,这叫“修身”。

 

非独人们的吃饭、穿衣要遵循“明德”的步骤才能获得成功,人类的一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一切认识心灵、改造心灵的活动,一切生产实践、经商务农以至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等,要想获得成功、实现所欲,无不遵循了“明德”这两个基本步骤。对于这一点,要想精通《大学》的人必须反反复复、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不厌其烦地进行观察。由于人类所面临的对境无量无边,人类的活动和希求也无量无边,所以在这里无法一一加以枚举,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如下结论:心灵要想实现所欲,必须经过“明德”这两个步骤。

 

观察之后就会知道,心灵不经过“明德”这两个步骤就能实现所欲的案例一个也没有;不仅如此,世间的一切失败和痛苦,全是由于“明德”这两个步骤出了问题。如果“明”出了问题,心灵就会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处于未知和谬知的状态;这样心灵虽然想实现所欲,但是由于对事物及其规律处于未知的状态,决策就会盲目;由于对事物及其规律处于谬知的状态,决策就会错谬;决策盲目和错谬,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或者,虽然“明”没有出问题,但是无力对自己的身口意作正确取舍,结果也不能实现所欲。

 

例如,有人通过观察认为“吃得越多对身体越好”,这是“明”出了问题,因为“吃得越多对身体越好”并非事实,而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这个错误认知的支配下,有人就会吃得很多,并误以为吃得多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但是由于这不是符合实际的认知,结果由于吃得多,反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又有人虽然也形成了“不能吃得太多,要适量”的正确认识,但是由于内心对美味的食物有不可抑制的贪心,以至于无法取舍自己的身口意,结果每次吃饭都吃得太多,最终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总之,通过无数的事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明德”是一切心灵达成所欲(或者说获得安乐去除痛苦)的基本模式,世间的一切失败与痛苦都是因为“明德”这两个步骤出了问题。对这个道理,一切想离苦得乐的人必须仔细思维,直到生起定解为止。

 

 

这篇文章比较拗口,我的体会是,所有事物,你先要了解、知道他的规律,规则,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和语言,另外对于规则、规范、法规,我们不但要了解,还不能触犯和违反,就算我们肚子再饿,也只能吃碗中的饭,而不能吃“碗”是一个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的8个正确步骤(认知)
第四部分和谐与悖谬
认知与抉择
《老子註譯及評介》 四十七
如何理解与践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真正会读书的人这样做:拆书,拆解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