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必诚其意

在《大学》的八目中,诚意是很重要的一目。它是格物致知的果,也是正心修身的因。所以,《大学》中花了很多篇幅来介绍诚意这一目。《大学》原文接着说: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很富有,自然就会将自己所居住的屋子盖得很豪华,换句话说,从一个人所居住的房屋就可以看出此人是否有钱。同样,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有某种德行,就会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来,换句话说,从一个人外在的言语和行为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内心是否具备某种德行。心胸宽广,行为和语言就会从容不迫、正直洒脱;相反,心胸狭隘,行为和语言就会紧张造作、邪曲夸张。所以,君子之人必定将诚意作为毕生努力的目标。

什么是“德”呢?“德”实际上就是诚意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通过格物致知,知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行为和语言是正确或错误的,并且能够正确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这就叫做“德”。有了内在的“德”,外在的行为和语言就会正确,就能够利益自己与他人,所以这里说“德润身”。确实,人的行为和语言是由内在的思想所决定的,而思想的生起又决定于习惯。习惯实际上就是一种被长久串习或重复的心理反应。

致知和意诚有什么差别呢?致知是通过听闻、观察与分析,对因果之法获得了了知,知道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是正确或错误的,但此时未必有能力取舍。例如,有人通过学习,在道理上虽然知道发火不好,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但是由于已经习惯于发火,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是会发火。意诚则不仅在理论上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实践上能够控制或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例如,如果一个人不仅知道发火的害处,还能做到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发火,这个人就在“不发火”这件事上达到了意诚。所以,要想做到意诚,需要在致知的基础上,反复实践、串习,克服内在不正确的思想习惯,培养正确的思想习惯。

我们知道,刚刚发芽的树苗是无法结出果实的,树苗需要长大成熟之后,才能结出甘甜的果实。同样,致知就好比是树苗,还不足以使我们取舍自己的身口意,但是致知成熟之后,就会变成意诚,使我们能够自在地控制自己的身口意。

致知如何才能成熟为意诚呢?就是始终让通过致知所得到的正念保持在心中,不使之丧失掉,并且不断串习,使正念成为习惯。此时,致知就成熟为意诚了。所以,从致知到意诚的过程,就是正念不断深入内心的过程,与正念相违的错误习气不断消失的过程,正念的力量不断强大的过程,如理取舍身口意的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接下来,《大学》通过引用古代圣贤的语录,用了很长的篇幅,劝勉人们努力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来完善自我,利益他人。《大学》原文引用《诗经》说:

诗云:“瞻彼淇(qí)澳(yù),菉(lù)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sè)兮僩(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àn)兮。”

《诗经》中说:“看那清清的淇水边,郁郁葱葱的绿竹优美而茂盛。有道德的君子,格物致知就像切磋骨器一样仔细认真,修正自我就像琢磨玉器一样一丝不苟。他们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为和语言小心翼翼,唯恐出错;他们外在的行为举止,威严而端庄。有道德的君子永远不会被人们忘怀。”《大学》接着对《诗经》中的这段话进行了解释: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经》这段话中的)“如切如磋”,是指君子之人对“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进行格物致知时的态度;“如琢如磨”,是君子之人诚意、修正自我时的态度;“瑟兮僩兮”,是君子之人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战战兢兢、唯恐出错的样子;“赫兮喧兮”,是指君子之人外在的行为举止威严而端庄;“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说有道德的君子之人,由于“道盛德至善”的缘故,所以后来的老百姓永远都会将他们作为学习榜样(也即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代的君子之人,格物致知时“如切如磋”,诚意时“如琢如磨”,正心时“瑟兮僩兮”,修身时“赫兮喧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件事很成功,以至于“终不可諠兮”。

什么是“道盛”呢?就是对“道”在理论上理解得很深。“道”是指“物之本末,事之终始”,“道盛”就是指对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源头知道得很深,这是格物致知的功夫。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认识到万法都是心变现的现象、其本质了不可得时,对“物之本末”可谓了解到了极致;当一个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埋在心田中的种子在现行,并且知道什么样的起心动念是善,什么样的起心动念是恶时,对“事之终始”的了解可谓到了极致。

什么是“德至善”呢?就是对自己身口意的取舍已经达到了至善的地步。通过修心,已经断尽了心中的一切恶,在心中培养起了一切善,叫做“德至善”。

从《诗经》中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过去的君子之人,在观察因果、认识因果时,极其认真、细致、深刻;在修正自我时,也是从点点滴滴做起,毫不含糊;在遇事起心动念时,小心谨慎,不敢丝毫懈怠马虎。因此,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威严而端庄,并且能够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这里,《大学》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这段文字,将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君子之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为我们树立修身立德的榜样。

《了凡四训》中记载了过去的大贤人蘧伯玉修身立德、不断改过的事迹:“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这段话的意思:过去,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以往的过错而尽量改正。到二十一岁时,知道以前改得并不彻底。二十二岁时,回顾二十一岁,像在梦中一样。到了五十岁,还能认识四十九岁时的过错。古人改过如此精进。

像蘧伯玉这样的君子之人,就是改正自我“如琢如磨”的人。就像一个琢磨玉器的人,发现什么地方没有打磨好,就再次打磨,直到满意为止。同样,蘧伯玉对待自己的身口意也是如此,他总是不断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发现不足之处,就立即加以改正。

蘧伯玉的这种如琢如磨的修正自我的精神,一定也是源于他的如切如磋的格物致知精神。如果对善恶的辨别很马虎、不细致,对内心的善念与恶念就难以辨别,于是就很难察觉自己的过失。有过不察,就谈不到改正。蘧伯玉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过失,就说明他必有观察自己过失的慧眼。

明如居士 2009-10-18 放生日

放生心语BLOG:http://fangshengxinyu.blog.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来翻书读国学」:《大学》之'诚意、慎独'(上)
***将《大学》的“止于至善”解释为“处于最完美境界”?误会!
正心,诚意,格物,其本质都不过是让识神,有为法退位,让元神,良知当家做主
《大学》注释(六)
《祖述槐轩》⑪——《传》之一章 l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之道之八条目(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