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诊(附歌诀)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清代名医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舌为心之苗,居口中,脏腑之气发现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即舌苔可以知脏腑诸病。”舌诊主要是根据舌象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转机做出判断。曹炳章《辨舌指南》云:“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舌象主要由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外部征象构成,本文只针对舌质和舌苔进行讲解。历史上不乏有名医对舌诊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选择《中医诊断学·第十一版》教材进行讲解,其中渗透了笔者对舌诊的浅见,不足之处烦请指正。

舌为一肌性器官,由横纹肌和黏膜组成。通常整个舌的肌肉组织称舌体上面称舌背,中医习惯称舌面,下面称舌底。

 

(图来自网络)

舌苔与舌质





舌苔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中医认为是胃气上蒸所生。现代医学发现其生理构成为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构成。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褶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其中丝状乳头和菌状乳头与舌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丝状乳头细长如丝,形如圆锥状,为乳白色的软刺,尖端的上皮有轻度角化,活体状态下呈白色小点,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黏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白色苔状物,是构成舌苔的主要成分。菌状乳头数目较少,多见于舌尖,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顶圆根小,基部窄而顶端钝圆,呈蘑菇状,次级乳头固有膜的毛细血管接近上皮表面,故舌面乳头呈红色,肉眼观察呈红色小点,菌状乳头的形态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轮廓乳头仅有10余个,位于舌根部界沟的前方。形体较大顶部平坦,形似莲蓬,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的味蕾。叶状乳头为舌头两侧叶状组织,位于舌根部两侧缘,其黏膜上皮中含有味蕾,人类的叶状乳头已逐渐退化,所以形状变化很大。

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气所生。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所致。诊察舌,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并须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舌质又称舌体,为舌肌构成,舌肌为骨骼肌,肌纤维呈纵、横和垂直三种不同方向交织走行。中医认为舌质为脏腑气血之所荣。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

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但要结合舌苔和全身症状全面诊察疾病。

 

(图来自网络)

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査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

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内脏病变在舌面的某些特定区域是可以出现相应的变化的。这种以舌的某些变化来推测某些相关脏腑病变的诊法,叫做舌面分部。《内经》记载的分法是:心肺居上,故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脾胃居中,舌中则候中焦脾胃;肝胆之脉布胁肋,故舌之两边候肝胆,肾居于下焦,则舌根以候肾。《伤寒指掌·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这种舌面分部的理论,是临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受五行学说所影响,临证应结合舌质、舌苔的变化以及全身症状相参判断,而不能机械看待。


方法与注意事项


伸舌姿势:一般要求患者面向光亮之处,取正坐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面舒张平展,舌尖稍向下弯,使舌体充分显露出来,以便进行观察。观察宜敏捷,如一次判断不清,可令患者稍事休息后,再重复观察望舌体位。

望舌顺序:一般先看舌质(包括神、色、形、态),再看舌苔(苔质、苔色)。由于舌质位深而难以看清,舌苔表浅而易察;加之舌质若因伸舌时间过久易随血管变形而发生改变,舌苔浮于质上,一般不随观察久暂而变。观察宜全面而迅速,不能让病人伸舌太久,造成假象。如必要时,可让病人休息2-3分钟,重复审察一次。有时,为了明确诊察,还可以配合刮舌或措舌方法,或使用放大镜进行诊察。

刮舌: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舌苔刮之不脱或留污质,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的多为虚证。

揩舌:用消毒纱布裹于食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抹数次刮舌和揩舌均可用于鉴别苔之有根无根或是舌有染苔。

虚假舌象:如光线不足,易使舌质颜色变暗,白炽灯光下望舌,易使舌苔变黄,日光灯下易使舌质偏青;刚刚进食或刷舌,舌苔由厚变薄,刚喝水,舌苔变湿润;刚进食辛热食物,舌色变红等;长期张口呼吸,舌面干而少津,一侧脱齿的病人,脱齿部位舌苔较厚,长期服用抗菌素类药物,舌苔可显雪花状或毛刷状等,都是虚假舌象。

染苔: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染色,称为“染苔”。如服用乳汁、豆浆等可将苔色染白;蛋黄、橘子、子、中药、黄连素、核黄素等可将苔染黄,进食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可将苔染成短时间的黄白兼苔,进食茶、橄榄、咖啡、杨梅及抽烟者,可将苔染成灰揭色;而服用丹砂制成的丸散可出现红苔。因此,望舌时如发现舌颜色有明显异常要注意询问进食情况。

虚假舌象、染苔引起舌象的异常,都非机体的病理改变,应注意加以鉴别。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是指健康人的舌质和舌苔所表现的征象正常舌象特征:舌神荣润,舌色淡红,舌形柔软,舌态灵动;苔色白,苔质匀薄、润泽而有根,并无腐、腻、剥落。常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提示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盛,胃气旺盛。

舌象的生理差异


正常舌象因年龄、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可发生一些生理差异,并非一成不变。

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有变化。如夏季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

年龄与体质:正常人群中,随年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舌象可呈现不同的情况。如老年人气血偏虚,舌多现裂纹,舌乳头也常见萎缩;小儿舌多淡嫩无苔或少苔;肥胖之人舌多略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质偏红。


望舌质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质的诊察,《诊家直诀》说:“凡察舌,须分舌苔、舌质,舌苔虽恶,舌质如常,胃气秽浊而已”。《形色外诊简摩》也说:“舌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可见望舌质对于诊察疾病,判断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望舌质应从神、色、形、态诸方面审察。

舌神

即舌之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在舌上的集中表现。望舌神,主要是从舌体之荣、枯来诊察。荣者,荣润而有光彩也,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为有神之舌;枯者,枯晦而无光彩也,表现为舌的运动呆滞,舌质干枯,晦暗无光,为无神之舌。《辨舌指南》云:“荣者谓有神,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舌色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和青紫四类舌色。(由于病理舌谱可能会引起部分读者反感,推荐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在《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一书中查看相关图谱)

(1)淡红舌:是心血充足,阳气旺盛,鼓动血液上荣于舌而色赤,而胃中甘淡之气亦上蒸于舌,故呈舌质淡红。为气血调和,无病之象,常见于健康之人;但如外感表证初起,病情轻浅,未伤气血,则也可看到淡红舌质。

(2)淡白舌:红少白多,是因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因阳气衰微,运血无力,不载血以上荣,致舌色浅淡。主虚证,或虚寒证。

(3)红绛舌:深红色为绛。一般认为,绛色舌多为红舌进一步发展所致,两者常并称红绛舌。多因阳热亢盛,气血上雍于舌;或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血热充斥于舌,亦可因阴虚水涸,虚火上炎舌络所致。

红舌和绛舌皆主热证。舌红鲜明,舌苔黄燥者属气分实热,舌质深,甚薄而干属热入营血;舌嫩红或绛,少苔或无苔,多主阴虚火旺。若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舌质由淡红舌发展成红舌,再转变成绛舌,提示患者热势渐增,病情加重;反之舌质由绛转红,再复淡红,是热退病轻之象此外,舌尖红者,为心火亢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旺;舌中红者,为中焦热盛;而舌淡白挟红,常提示虚火内盛。

(4)青紫舌:多由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气血不畅,或因阴寒内盛,气血不畅,血脉瘀滞,亦可因暴力外伤,气滞不通,瘀血内阻所致。《舌鉴辨正》认为;“紫见全舌,脏腑热极也。”《伤寒舌鉴》说:“淡紫青筋舌,此寒邪直中厥阴,真寒证也。”《温热论》则强调:“其人素有瘀伤宿血,·.....其舌色必紫而暗”。

青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但总由气血不畅,瘀血凝滞所致。若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多属热毒炽盛;舌淡紫而润,系阴寒内盛;舌色暗紫,为瘀血内滞之征。

舌形

是舌质的形体。正常表现为柔软灵动,不大不小,润而光泽。病理舌形有苍老、胖嫩、瘦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1)苍老舌:系实热之邪亢盛,充斥体内;但正气未衰,邪正剧争,邪气雍实于上,致使舌质苍老,主实证、热证。《辨舌指南》说:“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

(2)胖嫩舌:舌质纹理细致,浮浅娇嫩的为娇嫩舌。由于嫩舌多兼虚胖,故常并称胖嫩舌;若只胖而不嫩者,谓之肿胀舌。娇嫩舌多因气血亏虚,不充形体,或阳虚生寒,不运气血,致舌体失养而成。胖嫩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饮痰湿阻滞舌络所致。如气血上塞于舌,或素喜饮酒,复感温热,热挟酒毒上攻于舌,则形成肿胀舌。

(3)瘦瘪舌:心主血,脾主肌肉,若阴血大伤或脾虚精亏,舌失濡润充养,舌肌萎缩,则致舌体瘦瘪,故主阴血亏虚之证。《辨舌指南》所说:“舌肉属心脾,心脾虚,则舌瘦瘪也。苦舌色红终而瘦瘪者,多因热盛伤阴或阴虚火旺。”

(4)裂纹舌:由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养,舌面萎缩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如舌色浅淡而裂者,是血虚之候。诊断时应注意与先天性舌裂相鉴别。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称先天性舌裂。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也没有不适症征,是与裂纹舌的鉴别要点。

(5)芒刺舌:舌体上有高起如刺,摸之棘手之红色或黄黑色突起者,称为芒刺舌。芒刺多见于舌之边尖部分,亦可全舌皆有。芒刺的形成,是因脏腑热极,热入营血,营热郁结,舌络充斥所致。故芒刺舌主热盛。芒刺越多,邪热愈甚。

(6)齿痕舌:多因脾阳虚衰,水远内停,湿阻于舌,舌体肿大,受齿缘挤压而成。故齿痕舌常与胖嫩舌并见,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若健康人舌体虽有轻微齿痕,长期存在而不消失,舌体并不胖嫩者,是先天性齿痕舌,应予注意。

舌态

即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痿软、强硬、震额、歪斜、吐弄、短缩等。

(1)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亏耗,舌肌筋脉失养而废弛。软舌有暴、久之分,如舌色红绛而暴痿者,多因邪热之极,阴液亏损。若舌色淡白而渐萎者,系久病亏损,气血虚极;舌色红干而渐萎的,为肝肾阴亏,筋脉失养所致。

(2)强硬舌;多因外感邪热亢盛,灼伤阴津,扰及神明,舌脉失养,则舌体强硬;或因内伤浊,蒙闭心窃,舌失其主;亦可因肝风挟痰,上阻舌络而使舌体强硬。强硬舌决不是局部病变,而关系于内脏病变。《千金要方》指出:“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临证见舌质红而强硬,兼神志不清,多属热扰心神;舌色红干而强硬,多主热盛伤津,如舌强不语口眼喝斜,常为中风之征兆。

(3))震颤舌:动则属风,责之于肝。因血液亏虚,肝筋失养,舌脉挛急,或因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筋脉拘急而致舌体颤动。如舌质淡白而颤动者,属血虚生风,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4)歪斜舌:多因肝风内动,挟痰或挟瘀,阻滞于一侧经络。受阻一侧,舌肌驰缓,收缩乏力,而健侧舌肌之力如常,故伸舌时偏向健侧歪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辨舌指南》说:“若舌偏歪语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偏风也”。

(5)吐弄舌:舌伸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在口中,动如蛇舐,上下左右,掉动不宁,或微露出口,立即内收者为弄舌。两者皆因心脾有热,灼伤津液,肝筋失养,引动内风,致筋脉动摇而不能自已。临证见吐舌不宁,多属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不已,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良,或为动风之先兆。

(6)缩舌:多因寒邪侵袭,凝于筋脉,舌脉挛缩,或因牌虚不运痰湿内阻,梗塞舌根;还可因热盛津伤,筋脉挛急而致舌短缩。

另有先天性舌系带短者,是出生来舌系带就过短,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而并无重病之象,应与短缩舌区别。《辨舌指南》说:“凡舌短由于生就者,无关寿夭。”


望舌苔

章虚谷的《伤寒论本旨辨舌苔》中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致,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地。”病理舌苔也与胃气之上升有关,但往往因病变而挟有食浊之气,诸病邪气上泛而成。故章虚谷又说:“胃有生气,而邪入之,则苔即长厚,如草根之得秽浊而长发也。”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营。

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之变可以影响全身脏腑、气血、经络,而苔又是胃气熏蒸所化,故望舌苔变化可以推测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即如《形色外诊简摩》所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变化。

苔质

即舌苔的质地,包括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和有根、无根等变化。

(1)厚、薄苔:薄苔是由于胃气上熏,胃津上潮,聚之于舌而成;厚苔常因胃气上升,兼挟食浊,痰湿病邪,滞积于舌所致。

舌苔薄而均匀,或舌之中根部微厚,是正常舌苔,常见于健康之人,若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未伤胃气,舌苔无明显变化,亦可见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示胃肠内有宿食,痰浊停滞,主疾病在里病情较重。故《辨舌指南》谓“薄苔者,表邪初见;厚苔者,里滞已深”。

(2)润、燥苔:一般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度,谓之润苔;苔面水湿漆漆,湿润而滑,是谓滑苔;苔面于燥少津,望之枯涸,称为燥苔,若苔干而粗糙,扪之涩手,则为糙苔,不论舌苔润、干,但见苔面起裂的,均为裂苔。

润苔润泽有津,干湿适度,是胃津、肾液上潮,布露于舌面所致,若热入营血,蒸动营阴之津上潮于舌亦可见到舌面润泽。滑苔苔面水湿漆漆,湿润而滑,多因寒湿内侵,或阳气虚衰,不化水湿,湿聚舌面所致。燥苔苔面于燥少津,望之枯涸,糙苔苔干而粗糙,扪之涩手,两者皆是舌面少津之象,或因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因湿邪内郁,阻遏阳气,气不化津。不论舌苔润、干,但见苔面起裂的,均为裂苔,裂苔可因火热伤津,苔失津润而裂也可因脾虚湿困,苔漫而纹裂。《辨舌指南》说,“滋润者其常,爆涩者其变;润泽为津液未伤,燥涩为津液已耗,湿证舌润,热证舌燥。此理之常也。”

(3)腐、腻苔:腐苔状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透过疏松之苔可以见到舌质;腻苔状如油腻覆盖舌面,舌质多被舌苔所遮盖不见,刮之难去。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冒中腐浊之气上泛,积聚于舌所致,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腻苔常因体内湿浊内盛,阳气被抑,湿浊停积舌面所致,多见于湿浊,淡饮,湿温等阴邪所致之病证。

(4)剥落苔:根据舌苔剥落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临床又分为:舌前部剥落苔者是前剥苔,满口厚苔,仅舌中部剥落一瓣,是中剥苔,舌苔全部剥落,仅留舌中心一小块的,谓之鸡心苔;舌苔多块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是花剥苔,若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部位时有转移者,叫地图舌,全舌之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镜面舌。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辨舌指南》指出;“若骤然退去,不复生新苔,或如驳去,斑斑驳驳存留,······胃气胃液均被伤残,故现此候”。

《察舌辨证新法》说,“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薄而后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渐疏,由有而渐无,由舌根外达至舌尖,由尖而渐变疏薄,乃里滞减少,是为真退。由退而后生薄白新苔,乃胃气渐复,谷气新进之吉兆”。

此外,辨剥落苔还应与先天性剥苔及偏苔予以区别。先天性剥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状多呈菱形,其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乃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偏是相对“全苔”而言,即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些部位,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这只是舌苔在分布上的病理现象,并非苔本满布全舌,突然剥落而偏,应以此鉴别。

(5)有根与无根,无论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里生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舌苔四周洁净如截,无薄薄之苔与舌质相连,似浮涂在舌上,不是舌所自生的,则为无根苔,又叫假苔。如用肉眼直观辨别舌苔有根、无根尚有疑问时,可采用刮苔法检查,加以区别。

有根之苔是由脾胃生发之气熏蒸,上聚于舌体所成,故其苔是有根蒂的,与舌体不可分离,表示有胃气,主实证、热证。无根之苔者,往往先有胃气上熏,舌上已生有根之苔,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苔渐渐脱离舌面,以致不能与胃气相通而苔无根,表示胃气已衰,常见于虚证、寒证。

察舌苔有根与无根,对辨别病情轻重病势顺逆也有重要意义。如病在初、中之期出现无根之苔,是浊气聚积,病尚轻浅,出现有根厚苔,是胃气挛实,病深较重(据《医门棒喝》)。久病或后期,出现无根之苔,则为胃无生气之逆证,若出现有根之苔,是胃气尚存之顺证据《辩舌指南》)

苔色

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苔和灰黑苔三类及其兼色变化。

(1)白苔:白苔一般为正常,亦主表证和寒证。

薄白苔在表证中可作为病邪在表面尚未入里的旁证。如苔薄白,舌质浅淡,肢冷者,多为阳虚内寒证;苔薄白,舌质淡紫者,是阳气亏虚,血液凝涩之象。苔薄白而干,如舌质淡红者,是表邪未解,肺津已伤;若舌尖红者,多为燥热伤津或心肺火盛。

厚白苔:苔厚白滑或腻,多主痰湿,食浊内阻,厚白而干者,常为淡浊上泛,热伤津液。若见白腐苔,主痰浊内停,胃浊蕴热如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燥,由于外感秽浊邪气,热毒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或内痛。

(2)苔黄:有黄、深黄焦黄之分。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薄白苔中现有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挟有灰褐色。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全舌。黄苔一般不易除却,用力或刷牙刮去,复生如故。多因病邪入里,邪已化热,脏腑内热,胃气挟邪热上泛,重灼于舌,故苔色变黄。

 黄苔主里证、热证。如薄白苔中兼黄苔,叫黄白相兼苔,是外感表证,化热入里,但尚未完全入里的表现。如《伤寒指掌》说:“白苔主表,黄苔主里,……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入里。”苔色越黄,邪热愈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3)灰黑苔:根据色泽的浅深,临床又可分为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四种不同灰黑舌苔。灰黑苔可逐渐转淡而成为薄白苔,也可完全脱落而见光红舌质。舌苔至灰黑色,病情都比较严重。

黑为肾之本色,肾阳虚衰,里寒之极,寒水上泛,故舌苔灰黑而润;如里热极盛,肾水不克火,反被里热炽灼熏化,则舌苔灰黑而干。灰黑苔主里寒、里热之重证。一般其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舌苔黑燥见于舌尖者,多属心火自焚;见于舌中者,为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者,主下焦热甚。但须注意,也有苔黑病轻,甚至没有明显症状者。


歌诀

舌形

虚胖水停,肿胀心脾热酒毒,

瘦薄气血阴火旺,点刺阳盛气分热,

裂纹精血热伤津,阴虚火旺脾虚浸,

齿痕水湿盛脾虚。                          

舌态

痿软阴亏气血虚,热伤虚火肝肾虚,

强硬心包高热痰,歪斜中风喑痱兆,

颤动肝风酒毒蕴,吐弄心脾和弱智,

短缩寒凝气血虚,痰浊内蕴热上津。

①吐弄舌属心脾热,危时吐舌心气绝。

苔质

外感病轻平人,痰湿食积里热

津未伤与平人,痰阳虚水寒湿;

主津伤痰瘀血,热伤津秽踞中;

脾湿困食痰浊,剥苔胃气阴不足,

气血两虚全身虚。                           

①燥主津伤:高热、大汗、吐泻、过服温燥。

苔色

白苔表寒湿热常,里热或表虚寒,

灰黑热极寒内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基础的舌诊入门
好棒的中医根底常识简述
【艾学习】舌诊 │ 舌形质
中医大师六十年舌诊经验总结
转贴:看图教您识舌苔、辩舌质、明体征(一)
李芳祥讲中医诊断 舌诊内容(配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