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一章·病机意义与人文价值
无论知不知道病机,无论承不承认病机,是中医,临床都要别阴阳,辨寒热,知虚实,只有对临床疾病的寒热虚实、五藏表里、阴阳盛衰等有了判断,温清补泻之药、汗吐下和之方的决策才有依据。病机是辨证论治的灵魂,是中医理论落实到活生生的人的逻辑桥梁,没有临床的病机分析、病机治疗,中医理论就成了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不是变成学者们书斋里的故纸堆,就是变成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远离临床拍拍脑袋,就可以和科技对接“现代化”,或者剪刀加糨糊,就可以和西医理论结合形成“新医学”。

    作为中医,不知道病机这个概念可以,但临床不“辨症求机”不行。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本质,多维联系动态变化,“象”与“本”的关系错综复杂,真真假假,透过现象抓本质,知道了病位,明白了病性,确定了病邪,“随证治之”才有目标。跟师学中医,背《内经》、背《伤寒论》,背药性汤头,边实践边学习,有老师引路,自然形成病性、病邪、病位等病机的临床思维。学院教育就不同了,完全脱离临床,课堂上学习,如果连中医临床的逻辑规范是什么都不知道,把中医的疾病本质混同于西医的疾病本质,相关概念含混不清,临床实习象西医那样这个科那个科地转,蜻蜓点水,进不了病机之门,独立于临床之后,知道“辨症求机”吗?真中医是“辨症求机”的中医,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中医,没有“知犯何逆”的病机思维,假中医而已。

    临床中医的基本标志,就在理、法、方、药、护的病机逻辑规范,有“辨症求机”之思,有“随证治之”之则,能够将五藏阴阳、温凉补泻等中医药理论,运用到临床之中。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看,所有的中医理论都属于病机的范畴。春夏秋冬之生长化收藏的理论,五藏阴阳因时而调的生克制化理论,因时而动的升降出入理论,三阴三阳开合枢的理论等等,都是临床“辨症求机”的理论。中医理论是“辨症求机”的思维工具,离开中医理论,就无法获得中医的疾病本质,没有中医的疾病本质,中药的四气五味,方剂的君臣佐使,也就失去了对应目标。因此说,“辨症求机”的临床之道,就是真中医之道。

    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真中医临床都离不开病机的本质化思维。病机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共有四处,都赋予了疾病本质的语义,只是各有侧重,强调了病机的理论意义和人文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

    首先是区别了病因和病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这里的病机语义,和“谨候气宜”联系一起,“谨候气宜”是途径,“无失病机”是目的,明确了中医观天地气交之现象,感节气寒暑之变化,循五运六气之规律,分析临床疾病的目的所在。“气宜”是生命因应的,有环境之“气宜”-风火寒湿燥之六气,有社会之“气宜”-劳逸苦乐贫富贵贱之情感,还有个体之“气宜”-生活习惯、性格体质等差异性。虽然这里的“气宜”,指的是自然之“气宜” ,但实际上,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是多因的,天文、地理、人事都相关,临床“谨候气宜”不是只收集自然之“气宜”,而是收集与就诊病人相关的所有“气宜”。

    习惯上,我们统称病因病机,把病机当成和病因等位、同性的概念,其实两者完全不同。病因是病机发生的原因,病机是病因导致疾病之后,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获得的疾病本质,它们不是等位、同性概念。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有“气宜”之因,才有病机之果。本乎天、本乎地、天地合气形成的风火湿燥寒等是疾病之因,但有其因不一定有其病,只有风火湿燥寒等气,影响活生生的人,发生异常的“之化之变”后,疾病才会发生,才有病机可言。在这里,“气宜”和病机相对应,其语义是病因的统称,概念实质不同于病机。“天地合气”的多维因素是病机的外在因素,病机是五藏阴阳因应“天地合气”,失去了生命之和的结果,不能混为一谈。“气宜”是多维的,故要“无失气宜”,要多方收集;病机是现实的,故在“审察病机”,需要求证分析。

    第二,区别了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矣。”在这里,病机作为中医疾病本质的含义更加清楚了。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先提出“十全”,后才提出病机?

    这里的“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的“盛”、“虚”属于本质还是现象?就经文看,是疾病现象,即疾病表现出来的盛实之象和虚衰之象,因为治疗没有针对病机本质,而是针对疾病现象治疗,所以疗效不是很好。也许有人会问,不是疾病本质,就不应该有疗效,怎么能是“尚未能十全”呢?虽然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不是机械线性关系,但一定疾病本质反应出一定的疾病现象是临床常见情况,一般实的病性反应实的现象,虚的病性反应虚的现象,以象为治,能够收到疗效,不过,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十全”。

    如何才能“十全”,收到“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之效?“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矣。”疾病现象的“盛”、“虚”,不等于病机本质的“盛”、“虚”,没有“审察病机”的“写之”、“补之”,是对症治疗,不是“对证治疗”,只有抓住“盛”、“虚”的病机之本,才可能“十全”。

    第三,体现了中医的人性化医疗。《内经》通过“十全”,不仅区别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而且说明医学理论的人文价值。活生生的人有自愈机制,日月宇宙的运行、温馨情感的影响,就是不给予任何治疗,疾病也能痊愈。个别、一时或是一部分人的疗效,并不能证明人文价值,只有“十全”的、长远的疗效才能证明。医学的人文价值通过医生的临床实践体现出来,在理论上就反映为对医生临床疗效的要求。人性医疗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文价值要求,是没有差异性的疗效,这就是生命之和的“十全”。与之不同的是,不尊重活生生的人,往往是讲概率的,将一些人排除在疗效之外,只要符合临床规范,就是治疗毫无效果,或者出现毒副作用,也是正确的。人性医学,不以符合理论标准为原则,而是以“十全”疗效为要求,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临床疗效的权利,医生要尽力满足病人,不能理论规范、标准,因为有效概率,事先剥夺一些人获效的权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审察病机之前,提出“十全”,实质是要求临床医生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尽心竭力,平等对待,治疗无效要检讨、修正使之有效,治疗有效要总结提高扩大有效范围,绝不能因为“不治”、“难治”、“不愈”,而敷衍或放弃对病人的治疗。客观地讲,“十全”很难实现,与医患双方都有关系,医生水平差不能“十全”,病人生命意识差不能“十全”。《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若病人我行我素,不注意生活调护,就是医生水平再高,也会因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中医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理论的萌发、发展和完善,始终都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中形成病机,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中检验病机,经过数千年,病机为本的临床模式,具备了“十全” 的可能性。那么,作为临床医生,实现“十全”的途径是什么?就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做到“方证对应”。作为具体病人,如何才能康复,需要有生命智慧,不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修养“恬憺虚无”的生命德行,防止“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的“神不使”的情况发生,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在一病一症上计较得失,而在生命的健康趋势上做好配合。追求“十全”的中医,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调护,提醒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该如何作息,调节情绪,而不是开张处方了事。医患协调,共同营造生命健康之势,“十全”就大有希望。

    第四,明确病机思维的基本程序。《素问·至真要大论》以病机十九条为例,说明了“愿闻病机何如”和怎样“审察病机”的问题,病机不是症状的对号入座,而是以症状为客观的求之、责之而得到的主观结论。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详细讨论。

    ——病机与临床·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结石集』献一家传方:各种结石通治方(肾结石特效)
经方补:脾肿大方(脾脏积水、肿大)
仅用1张方子,让8000余人的静脉曲张正常。其实静脉曲张竟然是一堆‘废血’,活血化瘀就能好!前段时间...
千万别让一个广东人教你祛湿
一碗祛斑汤,横扫黄褐斑、雀斑、暗斑、老年斑,还你 “如花似玉”般的脸!
看掌心颜色,识别健康问题,你中招了吗?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