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啥中国的中药不能做成药丸而熬制成汤?

6个回答

丸子杂谈 05-27 09:53
19



揭开中药调剂的秘密

——中药经济学探讨

自古至今中药剂量就是一个秘密,过去有人曾说汉方医学传方不传量。中医药的剂型过去除了汤剂,就是丸、散、膏、丹。而现代中医药的剂型改革也出现了可喜的苗头,如外用黑膏药已经不用火烤就可方便粘贴,又不污染皮肤和衣物,如苗族贴膏。

中药的萃取和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口服药量大大减少,但和传统汤剂比较疗效欠佳,如“生脉饮”口服液虽然口服方便,但总不如现煮的为佳。其实传统的汤剂何以不能取消,是因为疗效是其它剂型无法比拟的。

要说纳米级技术,汤剂可为纳米级的,汤剂在浸出过程中析出有效物质,而大量的药渣弃掉,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无论怎样煎煮,在饮片中大约有1/3的药物被废弃。

在古代野生药源十分丰富,古人煎汤大多只煎取一次即除渣,因古人有时是采鲜药入煎,没必要煎汤2-3次,而现代药源缺失,种植品种偏多,临床医生用量较古时候为大,这就使每帖药的价格增高,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因长年服药显得不经济,对贫困者只能“望药兴叹”,有病吃不起药。然“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尽管汤剂较丸、散、膏、丹能迅速除病,然价格偏高,煎煮不方便,使汤剂逐年减少。

中药汤剂多被诸多丸剂所代替,然而丸剂可否替代汤剂而获得高效呢?否,丸剂即使每日3丸,其总量不过含生药粉15克,一般汤剂每帖在200克左右,煎汤后每次150-200ml,每日口服两次,其疗效肯定要大于丸剂。即中成药无论蜜丸或水丸,要想获得汤剂的疗效,目前还做不到。

因为一贴汤剂重量为200克,炼蜜为丸,可做出9克蜜丸40丸,而服汤药是一日剂量,这40丸大约可用12-15天,因此“汤”和“丸”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蜜丸每服1丸仅含生药粉4-5克,虽然疗效缓慢,但对某些慢性病也能凑效,是因为蜜丸中的生药粉未经煎煮属生药粉有关。假如每日只用15克饮片煎汤,肯定不会获效。

汤剂虽然传统有效,其缺点是加工费时,消费偏大,单纯追求疗效,对汤剂的口味可忽略不计。大碗汤剂虽然难喝,但多数病人只要能把病治好,再苦再难饮患者都能克服,因为汤药再苦也比有病痛强,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好言刺耳利于行”的道理。

现在我们探求一个疗效相当于汤剂,剂量高于丸剂,口服既方便也高效的剂型,对社会和病人将是一个福音。其实这法子就是“煮散法”,这个方法古人曾用过,但过去加工器械落后而不能普及,也只是少数精明人在偷着应用,如大医孙思邈自己患病从来不用汤剂,而是“煮散”。

何谓煮散,“煮散”就是把中药饮片磨成80-100目药粉,每次取10克(或15克),加入100-150ml清水,搅匀,文火烧开5分钟,降温在30℃左右一次口服,每日可口服2-3次,每次10克生药粉相当于蜜丸(9克)两丸,且加热煎煮5-10分钟,其中药所含成分并没有什么挥发损失,且剂量虽然没有汤剂足,但较之丸剂,几乎增加一倍;因此“煮散法”的疗效不次于传统“汤剂”。

下面具体比较一下“煮散”和“煎汤”的剂量:

假如一剂汤药总重量为150克(一般中药饮片一剂汤剂在200克上下),若煎汤口服,每日只能服两次;若把这150克饮片磨成粉,采用煮散法则可用10天,因每日煮散用15克即够了,这15克是一剂汤剂的1/10,那费用也是1/10,若天下凡服汤剂者均改为煮散法,既节约了大宗药材,又使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然而何以自古至今没有推广开来呢?前面已经表述在古代条件不成熟,只是少数精英用之;而在现代则无人推广,没有引起重视,一旦“煮散法”大行其道,则可形成中医药一场革命性行动。现代人特别是城市家庭几乎家家有微波炉、榨汁机、豆浆机,把草药饮片变成粉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即口服一剂中药从制粉到烧开总共不过10分钟,任何一个患者都可以完成,从此口服汤剂从麻烦变为简单,每个患者可随时随地口服汤剂了。

现在继续分析一下,每次煮散10-15克可否与150-200ml的汤剂相比呢?过去药学家曾把一克中药粉的效价与5克饮片煮汤相等,那么15克生药粉煮散就相当于75克饮片煎汤剂量;每日两次煮散口服就相当于煎煮150克的汤药,因此煮散法的疗效决不小于汤剂,因为煮散的生药粉并没有长时间煎煮挥发,使疗效时有超越汤剂的可能。

煮散法既方便有经济,对经济拮据者尤为适宜,其费用是汤剂的1/5,因为“煮散法”使每剂一天的汤剂变成了5天,这样人人都可以服得起中药。这个方法若能在城乡推广,对当前国人看病贵看病难将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煮散与口服散剂与泡茶有明显不同,散剂经煮沸一则消毒;二则增加药物的分散度,使可溶性物质尽量溶解以增加吸收效果。孙思邈时代是加工成粗末,再用绢包水煎半小时以上,而我们现代加工则为80-100目细药粉,煮沸时间不宜超过十分钟,也不用绢裹,剂量若轻症(慢性者)每次10克煮散,每日早晚一次,若重症急症可24小时不间断给药,疗效和汤剂一样,因为汤剂在煎煮时,有部分已挥发掉了,而“煮散法”则保存最佳之药性。

除了“煮散法”,还有一种先进的“打浆法”加工饮片,所谓“打浆法”必须购置一台磨浆机,即城市人几乎家家均有的大豆磨浆机,即可完成。假如治疗某病的汤剂方为:(重量为200克)

柴胡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云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苍白术各10克,枳壳10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川朴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生姜10克。

每次每种中药只取1克,上述配方共200克,因此取其1/10共20克,病重者可取其1/5即40克,先浸泡2-3小时(和泡黄豆一样),然后加足量水,豆浆机自动粉磨烧开,要求精细者可用筛网过滤,除粗渣饮服,其作用比汤剂好,类似煮散,费用只有汤剂的1/5或1/10,自动煎煮。假如配方中有纤维性过重或坚硬药材应先用磨粉机磨细,再加入到其它药中一起浸泡加工。

古韵藏真 05-27 10:17
7

中药有丸药,像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丹栀逍遥丸、益母丸、柏子养心丸、理中丸、正骨紫金丹、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参茸卫生丸、女金丸、再造丸、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等。丸药应用方便,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从剂型来讲,“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就是说丸药相对于汤剂,药量要少的多,一副汤剂的药量,少则几十克,多则几百克,如果制成丸药,够吃几天的了。另外丸药的吸收也比汤药慢。所以丸药大多适合于慢性病或病情恢复期的调养。再者“有成方没成病”,丸药不可能像汤剂一样根据不同的病症随时加减,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中医用药,治疗初期首选汤剂,待病去十之六七,又需慢慢调养者,可制丸散与病人服用。所以丸药和汤药各有用途,谈不上谁取代谁。

有多少传统我们都丢了,为什么现在国学又流行了,好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她的珍贵。我想问问,是你的时间重要,还是你的身体重要,等到你意识到身体重要的时候,医生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啦,不会讨价还价的。

就象当医生一样,有些患者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有些就必须严词拒绝。

踏雪无痕5141815 05-27 16:58
3

药丸是标准配方,而汤药是四诊合参之后的辩证方,当然不同了。药方可以标准化,人不能标准化呀。人体各有不同,疾病各有不同,同样的病象,原因各有不同,怎么做标准方呢?

而且,一般汤药的份量足,丸药的份量较轻,也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治病需要。中医里,找医生看多半都是汤药,丸药多半是善后的时候用,此时病已经好了大半,但还需要巩固一下,丸药就可以担责了。或者疾病不重,自己到药店买的,解决一些自己熟悉的身体问题。

虽说丸药方便,但未必切合病证。汤药一副可以解决,丸药可能就要多种。那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呢?还有些药有相同的药材呢?问题就复杂了。

不过现在一些药店可以代熬药,有电动的熬药罐,为了治病的效果,略微麻烦一点,还是选汤药吧!

手机用户52337032331 06-08 17:33
0

中药的药剂分,汤,饮,散,……等,在运用当中的八法当中也各自有不同的治了互助作用,在八法当中各药剂所炮制煎煮当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你一律做成丸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每个药物加工到成丸剂,很定造成某个药物的变异,有些药早煎,有些药后煎,有些煎后冲服等……。所以难成丸,成丸后有些可能改变药性。

行者小刚 05-27 09:41
2

中药有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用汤剂是根据病情来的。至于说不放便,那要看你怎么理解了,所谓“急火打不出好饼”,任何事一味地高歌猛进,预后都不会太好。当你行色匆匆的时候,不妨驻足一下看一看风景,等一等灵魂。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心却越来越浮躁了,谁能不忘初心?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人急匆匆的连一碗汤都等不得了吗?其实是内心的潜意识问题,苦口的良药不愿下咽,潜意识里就不想让自己的病好起来。因为这样就有了现实中不如意的托词,有了博取关爱的心里借口,你看我都病了呀,也就心安理得了下。这和泡病号有点相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煎好一碗汤药的正确姿势,请戳这里。
中药中的丸、汤、散有什么区别?
揭秘如何针对相应症状选择中药的剂型
【中医典故】汤、散、丸药
膏方知识 | 中医膏方与汤药有什么区别?看完你就懂了
为什么有各种剂型的中药,看完终于明白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