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区别(二):《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寒热在《伤寒论》中指的是人


杜 倩, 李成卫,王庆国, 王维广, 李 丹, 王莉媛

《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未出现“八纲”一词,也未形成“八纲”中的寒证和热证的一系列完整的症状、舌脉模型。其寒热指的是人体冷热,对自身的冷热感知表现为恶寒和发热,对外界的冷热感知表现为寒气和热气,感觉冷即是寒气,感觉热即是热气。而寒热在《伤寒论》中主要表示恶寒和发热,并且是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1寒热在《伤寒论》中指的是人体冷热

人对冷热的感知包括了对自身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的冷热感知(表现为恶寒与发热的症状)和人对外界冷热的感知(表现为自然界四时之气以及病邪中的寒气和热气)。

中医《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第一,《伤寒论》中寒热主要指恶寒与发热,“恶寒”与“发热”在各篇均有提及,也是六经之为病所主症状的主要外在表现,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而恶寒与发热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引起的症状。《伤寒论·平脉法》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伤寒论·伤寒例》曰:“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第二,表示自然界中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及能够使人致病的寒热邪气。表示四时中冬夏之气,如《伤寒论·平脉法》曰:“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伤寒论·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夏时应热”;“冬时应寒”。表示致病的寒热病源,如《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伤寒论·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除了“冬时严寒”之“寒”意为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外,其他的“寒”字均代表外来致病之寒气,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不消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2寒热是《伤寒论》中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伤寒论》的六经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性概括,伤寒在六经的正常传变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篇均有各自的“病脉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六经病“脉证并治”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之“证”有所不同,后者表示人体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映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一种有机整合的功能状态,又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反映状态,包括脉、声、色;而前者不包括脉、声、色,单指症状。因此,不能将《伤寒论》中六经病脉证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中的“证”等同,这样也就不能用八纲辨证中的内容去分析《伤寒论》。

在《伤寒论》中,寒热可作为《伤寒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三阳经与三阴经可以通过冷热来鉴别,同时三阳病又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区别,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恶热(即发热不恶寒),少阳病是往来寒热。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即太阴病是手足自温,少阴病是手足寒,厥阴病是手足厥(厥即手足逆冷)。

下期:《伤寒论》中寒热与 “八纲”寒热的区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刘渡舟
辨证施治概要--胡希恕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太阳篇
治疗盗汗、自汗的神效外用验方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编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