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节肿大变形,发热,身体瘦弱,头眩欲吐,该用什么方?

历节病

在前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初步了解了经方医学对于风湿痹证的治疗方法,从治疗无汗少汗,风湿在表,偏于寒者的麻黄加术汤,聊到了治疗无汗少汗,风湿在表,偏于热者的麻杏薏甘汤;从治疗卫气不固,风湿兼气虚的防己黄芪汤,聊到了风湿兼表阳虚的桂枝附子汤,风湿兼表里阳虚的甘草附子汤

这些方子所应对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所面对的症状越来越痛苦,但是它们均只适合于风湿痹证的初期,也就是“风湿相搏”期的治疗。

到了风湿痹证的中晚期,患者的关节出现了明显肿痛,变形时,用以上方子就隔靴搔痒了。

这个时候,由于风湿之邪在人体内长期滞留,湿邪消耗气血,损及阳气,导致患者局部关节变形,身体羸弱,身体呈现出复杂的虚劳症候,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历节病

《金匮要略》一书是这样叙述这个病的: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为筋,沉即为肾,若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这一段虽短,但论及了历节病的病因。我们可以将湿邪理解为一种处于弥散状态的水邪,它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点,它弥漫于人体体表,会导致肢体沉重,关节痛烦,长居不去,则会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日久后,则会导致五脏俱损。以心,肝,肾首当其冲。

请注意,这儿的心,肝,肾是中医对于人体复杂状况的抽象,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成一组组生理功能的集合,心主血脉,心藏神;肝藏血,肝主疏泄;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心,肝,肾虚指的就是人体气血两虚,心阳,肾阳受损,身体羸弱,气喘吁吁这种状态。

无论患者虚象多重,在整个风湿痹证的病程中,风湿之邪是始终存在,一以贯之的。

当然,在实际辩证治疗中,由于病情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必须要分析主要矛盾在哪儿,抓住矛盾的焦点。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患者已出现了五脏受损,局部关节变形,被破坏等情况,即使能方证对应,有时,也仅能缓解病情,-我们必须知道经方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局限性的医学

关节肿大,变形,且偏热

关节肿大是历节病的显著特征,关节发热也很常见,这时恨不得用冰块来捂,但是,真的捂了却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种热本质是一种虚热,它是风寒湿邪长居体表,痹阻关节,渐渐化热伤阴导致的。

此时,寒邪已退,但风湿仍在,同时兼有阴阳,气血虚弱之象,阴虚发热较著。

经方医学应对此象的是这样一个方子:

诸关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炮附子二两

用法:以上九味,用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1合约为2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

前面我们说过,在风湿痹证中,风湿两邪贯穿始终,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为风邪;具有水湿之重滞,粘滞,趋下特征的邪为湿邪;即使外风,外湿已去,脾阳受损,即生内湿,阴血被耗,即生内风。

在上面这段对“象”的描述中,“诸关节疼痛”,提示风湿流注关节,气滞血瘀;“身体魁羸,头眩短气”是指关节肿大,身体瘦弱,提示气,血,阴之不足;“脚肿如脱”提示湿邪重浊,湿邪下注;“温温欲吐”提示湿阻中焦,脾阳受阻。

花这么多精力描述这个证的病机,就是为了解释这个方子的治法,理法方药,方药是排在后面的。

桂枝,麻黄,防风,附子具有祛风宣痹之力,在汉唐经方中,内风、外风治法是一致的,典型的例子有用大小续命汤来治疗内风之法,这是因为内风,外风具有同样的轻扬开泄,善动不居之“象”。

重用白术以健脾祛湿;知母,赤芍以清热凉血,滋阴。

再用甘草以守护胃气;五两生姜,鼓舞胃气,且温中止吐。

加减之道

疼痛善动不居,游走不定者,加全蝎、蜈蚣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虫类药物;久痛不解,气滞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关节肥肿者,加白芥子,天南星,防己;剧烈疼痛者,加乌头,细辛;关节低热不退者,加黄柏,秦艽,忍冬藤。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 一个坚持手工、慢速、思考中医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痹证
胡希恕讲痹症 总结
胡希恕讲痹症(类风湿、骨节疼痛等)经方治疗
仲景辨治痹证述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24条
三名医 治疗风湿各有妙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