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滑涩
    滑与涩对,脉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对面看来便见。

    滑: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

    (沈薇垣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万氏云:“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素问》云:“参伍不调。”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三指禅》)

    1.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辗转回旋,浮、沉诊得,一息五至,稍数有力之象。

    滑而不滞手,为滑,而不任重按,按之则无脉,为真元已衰,预后不良。

    滑脉极其滑利,态势流畅,像一颗颗圆溜溜的珠子,不断从指下滚过,往来十分流利,又有旋转感。

    来去流利,圆滑,如珠般的旋转滚动,应于指下,有一股流畅、轻快、活泼、旋转的感觉,以其特异的形态显示体状,其势略强,亦有其势以滑的脉搏形象,但属少见。

    滑脉虽流畅,似带数象,但其速率并无明显过快迹象,同时也不受三部影响,浮、沉皆可,其行动如珠子向前滚动、旋转的状态,使人指下有真实不假,屡试皆然之感。

    (1)特点:①滑脉如珠,往来流利,圆活自如(形),如珠走盘,搏动有力(势),至数稍快,一息四五至(数),浮、中、沉三部诊取(位),指下有一种活泼流畅,轻动轻快的感觉,节律均匀规整。②滑脉有生理之象(平性),凡人健康,无甚疾患,脉见圆滑如珠,流利和缓,乃荣血充沛,胃气健旺,此属平性滑脉。③妊娠之兆,已婚妇女,经停脉滑,乃是妊娠之兆,气血偏旺,胎气充盛,故知有孕,初孕妇女更当明显。

    《脉诊》经停之后,面、唇色泽荣华,脉见寸沉尺滑,再参以早妊反应,如头时晕,四肢懒,时乏呕,乳晕黑,则可断为妊娠。

    平人脉滑,则从容和缓,并无滑溜之象;孕妇脉滑,滑溜流利;病性脉滑,自尺上趋于寸,流利无甚起伏,多由中气郁结,痰食停滞所致。

    (2)脉理:①邪气壅实于内,气盛血涌,流速加快,冲击脉道,辗转旋动,奄而沉,故脉应指流利如珠而见滑象。②痰食内滞,体内阴质增多,邪气实而正气盛,邪正交搏,气血充涌,气充则脉来畅行,血涌则旋转,畅利圆滑如珠,故脉见滑而有力之象。《脉诊》:痰食中结,则邪盛正亦盛,气行畅利;加之痰湿为阴液有质之物,今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液流如珠粒,流如粒,故如珠,反应于脉象必见滑。③妇女妊娠,血气内聚,阴血下注胞宫以养胎元,因而出现阴血偏虚,气相对有余,致使血虚气盛,气机升降发生冲动旋转,故脉应指滑溜,流利如珠。④平人健康无疾,脉显滑象,总由气盛血足,气盛实则脉流畅,血足而盛则脉道充盈,脉在指下圆滑如珠。

    凡实热、痰逆(滞)、食积、蓄血等证,脉多滑而有力。

    在外科疾病,如见肿疡,脉滑而数,为热盛,为有痰;溃疡病脉滑而大,为热邪未退,或痰多气虚。

    胸部挫伤,亦可见滑,多为血实气壅之证。

    夫滑者,阳气之盛也,其为病本多主热,而有余。

    无力而滑为虚弱之人,脉虽滑利,按之不得,或力很弱,常有元气不足,不能统摄阴火,致使血分有热。

    阴血热,虚损不足亦可见滑脉,凡虚损者见之,多属恶候,如平波而无鼓动之力,稍按即无,多为元气外泄之候,不可误为滑象,临证应当细审之。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临证主痰证多,但不可拘泥,须据病寒热虚实,新久燥湿而辨之。痰之为病,有湿与燥之分,火与寒之别,新久虚实不同,脉亦随之而变异。候如火痰每兼洪大,实痰兼见弦牢,至若虚痰、燥痰,则不但见滑,而见涩矣。

    近人姜春华:“不但见滑”应作“不但不见滑”,因滑、涩不能并见,且虚痰、燥痰恒不见滑脉。

    (3)合脉(兼脉)

    浮滑-宿食;风痰在肺,中风瘫痪,呕吐反胃,痰热喘息。合大腹痛;合紧外热;合疾为食不消。

    沉滑-痰食,胸中水气。

    滑散-瘫痪,或浮滑散,中风瘫痪。

    大滑-内热,合浮尿则阴痛,小腹作痛。

    滑数-结热,或为痰火,或为肠痈,或为痰多。

    滑疾-胃中有热,合浮食不消;不散胎孕三月。

    滑迟-腹胀,或为下痢。

    实滑-胃热,或为积滞;血实气涌,伤食吐逆。

    洪滑-热痰,咳喘眩晕,或邪在心。

    洪大滑数-气分热毒。

    弦滑-痰饮,阴虚泻痢,或见头痛。

    滑紧-吐逆。

    细滑合浮-伤饮。

    缓滑-热中,或为厥痰。

    弱滑-阴痛。

    短滑-气塞,合疾酒病。

    滑而急强-形如弹石,谓之肾绝

    怀孕早期,尺脉弱小,是由冲、任二脉奉养胎元,阴血下聚,肾藏精,系胞胎,尺脉候肾,胎珠初结,故尺部或三部小弱,但按之不绝。

    若左寸滑而有力,因心主血脉,初孕聚血养胎,心脉即有反映。故《内经》:“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2~3个月后,胎儿增大,血流增快,胎气鼓动,脉小弱变滑,尺部明显”。

    李时珍: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必。体壮早孕者,可显滑象,体弱气血不足,怀孕后期仍见小弱,因此妊娠不宜单靠脉象。

    滑脉的搏动,像一颗圆溜溜的珠子,在盘中接连不停地滚动之状,其形圆滑活泼。溜溜欲脱,似有辗转回旋之感。

    (4)分部所主

    右寸脉滑:吐逆、胸满、气喘、咳嗽、痰多内伏,乃因痰饮聚肺,或肺伏痰火,气失宣降而致。

    左寸脉滑:舌强、心悸、气短、眩晕、烦躁、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乃因痰热扰心,上壅经络,清窍受蒙所致。

    右关脉滑:脘腹满闷,宿食不化,食少吞酸,食即呕吐,吐物热臭,腹痛拒按。多由食滞化热,损伤脾胃所致。

    左关脉滑:胁肋胀痛,寒热往来,烦躁易怒,食少喜呕,头晕目眩,口苦口干,胆腑邪侵,汗热,脘闷等。多由肝胆郁热,影响脾胃,或肝风挟痰上扰所致。

    左尺脉滑:小便淋浊、尿赤、尿急、尿频或尿涩、淋痛、遗精、女子带下秽浊。乃因湿热蕴结膀胱、尿道、子宫等所致。

    右尺脉滑:腹痛,下利,呈脓血样大便,量少次数多,里急后重,或女子经闭、腰痛、腹痛等。乃由湿热内蕴,毒滞肠中,或血实气壅,经脉不同所致。此处血便乃指痢疾,或肠道炎症引起的。

    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利,妇人主血实气涌,月事不通;若合滑为孕。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盖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谓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也。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与滑之名义,殊属支离。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怪诞。王叔和以关滑为胃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以致此乎!

    又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其不相合耶!或当以浮沉尺寸为辨耳。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②《濒湖脉学》

    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2.涩脉

    乃脉行艰涩,蹇滞不前,细迟而短,极不流利,浮中沉取,三部有脉之象。

    叶子雨言:参伍不调,脉来无序,三五不齐,有时或有不规则较短暂不匀的歇止停顿,乃因津亏血少,精液耗损,经络失于濡润所致。

    如轻刀刮竹乃言脉来短,艰而不匀。

    如雨沾沙乃指脉滞而不流。

    如蚕食必乃指其迟急,速率不及。

    因此,若见止象,此乃涩滞不爽,运行艰难,指下似有停顿感,或有变脉引起,倘若不精脉理者,甚难察悟。

    叔和提出散止之说,散可作浮软解,止可作脉行不爽,似有停顿之感。

    如轻刀刮竹乃指浮候可得。

    垂手不离其处乃指沉取可得,因此,涩脉可浮、中、沉三部诊得,速率迟缓,形细如短,有时脉体也可宽,指下无滑润感觉,往来艰涩,极不流利,故涩脉应从“为”“数”“形”三者结诊。

    近人郑友琼“涩脉在指下体细如丝,行难而滞慢,如轻刀刮竹,锯齿应于指下”,又“细短形难”,在中部或沉部。

    (1)特点:①具有形细、行迟、体短、力软、往来艰难蹇滞,极不流利特征。可从浮、中、沉三部诊取。叔和提出涩脉“细而迟”后世医家皆赞同,但亦有医家认为似带迟缓。徐灵胎言涩而不及中和,与至数之迟慢不同。张路玉言:不似尺脉之指下带缓。叶子雨:似短似迟,似,类似也,稍微带有迟象。涩脉往来艰难涩滞似带迟象,若迟象明显,则应涩迟并称。②可具短暂、无序、不匀、无规则不典型歇止停顿,与结脉歇止皆然不同。

    (2)机制:①精血亏损,日久减少,精液不充,阴血浓滞(浓缩),经脉失养,脉道失濡,营血内虚,运行蹇滞或迟缓。故脉见涩而无力之象。②瘀血凝滞,或痰食胶固,郁结成形,血液黏滞,阻遏脉道,气滞血行受阻,运行不畅涩滞,故脉来涩,但隐然有力之象。

    涩而无力为虚,因血少、津亏、精伤所致。营血运行艰难,必无力,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弱,涩者营气不足。多见大病久病之后,以及津亏便秘,心血亏虚,小便淋漓,长风下血,汗泄吐利,半产胎漏,遗精早泄,阳痿,无子,不孕等。

    《内经》:“脉弱以涩,乃为久病。”外科病常见为筋骨疲劳,里病则多为精神萎靡。

    实者多因气滞、血瘀、食积、痰结阻滞脉道,气血运行兼涩不畅而显涩有力。临床多见嗝反胃,心痛彻背,痹痛麻木,胸痛胁胀,腹痛,痰食壅滞,肌肤甲错,七情郁结等,或过服补剂、久坐、久卧、阻遏脉道,气血运行涩滞不畅所致。

    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涩脉主证,黄宫绣总结有三:症见呕吐便泄,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胎白不渴,此为寒涩。症见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此为热涩。症见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此为枯涩(津枯)。

    对于新病或旧病,一般很少出现涩脉,若见涩脉,多属缠绵难治之证。张秉成:“若其人素体不虚,新得暴病,诊得涩脉者,不可以涩为血少之语执定一见,必当望其色泽,听其声音,问其病源,自能洞悉其涩脉之因,病而涩非因虚而涩也。至久病久虚而见涩脉者,因当精血衰残论矣。

    (3)合脉(兼脉)

    浮涩-表虚,或为血弱。合细,汗多亡阳;合数,下利便血。

    大涩-实热(或合数象)。

    实涩-实热,汗出不彻。

    紧涩-寒湿,或为痹痛。

    弦涩-郁滞,气滞血瘀,血少腹痛。

    沉涩-腹痛,血少瘀血,寒湿胎痛,腹寒遗精,阴衰里虚,或为气弱。

    迟涩-少血受寒,中寒症结。

    涩小-胃反。

    涩弱-遗精,或为气衰。

    虚涩-火旺,和数虚热。

    微涩-血虚,宿食滞气。

    芤涩-瘀血内结。

    细涩-津涸,兼数虚劳。

    短涩-肺痈,枯涩血少精竭。

    沉搏而涩-则为血瘀。

    涩而有力-邪气阻滞。

    涩而无力-多为虚衰。

    沉弦细涩-腹痛阴证之例。

    (4)分部所主

    右寸脉涩-自汗、气短、干咳、痰少而黏或咳痰不爽、胸闷气喘、上焦冷痞、臂痛。乃因肺气不宣,气郁日久,致营阴耗所致。

    左寸脉涩-心痛、惊悸、少气、神怯,多由心血虚少,心脉痹阻所致。

    右关脉涩-胃脘冷痛,脘腹胀闷,食少呕恶,嗝呃逆,痞满隐痛,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或胸膈疼痛,痛如锥刺,食入复吐,饮水难下,便硬色黑,或呕吐痰涎,紫血。乃因胃冷脾虚,反胃日久,或瘀血内结所致。

    左关脉涩:肝郁积块,胁胀作痛,郁闷而满,周身麻痛。在左胁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涩必有力。乃因肝血不足,或肝气郁滞所致。

    右尺脉涩:大便秘结,足胫逆冷,小腹冷痛,小便清频,淋痛,女子闭经、痛经。乃因命门火衰,大肠津液干涸或营血不足所致。

    左尺脉涩:便痢下血,粪下不爽,脐下雷鸣,尿痛淋浊,遗精尿血,女子痛经,经闭,胎漏,不孕,或见疝气。千金方言:尺涩,下血下利多汗,足胫逆冷,小便赤,肠枯五心热。乃因寒湿入营,血脉痹阻,或营血不足,冲任失充,胞脉闭塞,或血少津亏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疑者。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
动态脉诊图来了,学脉诊不可错过
?脉诊动画以及脉歌「学中医把脉超实用工具」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疡科纲要》卷上 第二章 外疡脉状 第五节·滑涩之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