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张照片,春节期间看哭无数中国人。除了压岁钱,还能给乡村孩子些什么?


这张主题为“33岁父亲赶路24小时返家,3岁儿子路口等待”的照片,春节期间让无数中国人感动流泪。它蕴含着当下乡村教育的沉痛与希望所在。


春运,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平日里,在城市打拼的人们,可能很少去思考乡村教育的问题。春节返乡,除了给乡村的下一代一些压岁钱,总会让人想到更多:我们还能为乡村的教育、乡村的孩子做些什么?


让我们听听著名教育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与《教育时报》记者的对话——


从3岁孩子的等待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恒久的希望

教育时报:刘教授春节好!我知道您从小在乡村长大,也有过乡村学校教学的经历,从事大学研究工作之后,您非常关注乡村文明和乡村教育的问题。我们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不应该仅在春节返乡的时候;但这个时候,是全社会的关注点向农村最集中的时候,也是全社会对乡村教育体会最深切的时候。春节期间,您对乡村教育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刘铁芳:“33岁父亲赶路24小时返家,3岁儿子路口等待”这个报道,我自己可能是比较早地看到。当看到那个穿蓝色棉衣的小儿子站在路边等待的照片时,我止不住眼泪双流,仿佛眼前就是我自己的儿子在等待着许久未归的我归来一样,或者就像是小时候的我自己,在等着自己父亲的归来。一张小小的照片,蕴含着当下乡村教育的沉痛与希望所在。


乡村教育的沉痛之处,在于父母爱的陪伴严重匮乏与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父母爱的陪伴缺失,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日常生活缺少父母切近的指导与陪护,由此而带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热情与动力不足,这将会直接地削弱乡村儿童发展的高度。父母爱的陪伴缺乏带来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因为爱的缺失带来的乡村儿童内心的空无感与乡村儿童幸福体验的缺乏,也即幸福感将会极大地被弱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个体今后健康自信、积极向上之人格的养成。春节期间,我跟一位县中学骨干教师聊起县城高中生的教育问题,他告知我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包括:缺少是非善恶观,很多孩子孤独感很强,不少孩子易沉迷网吧,有的孩子容易加入类似黑社会团体,同时有不少女孩子容易迷失在不良诱惑中。当然,我们对学生的判断难免包含着我们的价值先见,但不容置疑的是乡村社会的空心化对乡村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确实存在,而且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从不时报道出来的留守儿童自杀的个案中可见一斑。


乡村教育的希望也在于此,从3岁孩子的等待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恒久的希望,那就是渴望爱。只要他们的心中还在涌动着爱的渴望,那就是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与对自我成长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所在。另一方面,尽管很多时候因生活的无奈人们选择分离,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意识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为了孩子而选择就近务工。也许这种回归依然艰难,但毕竟多了一份希望。


乡村教育的沉痛之处,在于父母爱的陪伴严重匮乏与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压岁钱,还能给乡村孩子什么
教育时报:春节过后,社会又回到城乡二元割离的状态。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城市精英”返城之后,便又进入了“自己的世界”,进入到了年复一年的“陀螺状态”,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又抛给了时间和专门研究农村教育的专家。作为教育人和教育的守望者,您认为,我们除了在春节给乡村孩子一些压岁钱,还能为乡村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刘铁芳:说句真心话,作为教育研究者,或者说作为教育之爱者,我真的感到自己很无力,这也是我近年来几乎不谈论乡村教育问题的缘由。目前,我们真正可以做、也需要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还是乡村家庭问题,最好的乡村学校也难以替代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这个层面,我们所能做的还是如何提醒乡村父母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特别是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前几年。


第二个层面是乡村学校教育问题,乡村学校教师需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陪伴、激励、唤起乡村少年的生命自信与生命热情;不要反过来,以单纯的记诵之学与考试之棒进一步加剧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第三个层面是乡村支教,乡村孩子固然需要外来支教的临时教师们带给他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做他们生命中的朋友,以真诚的爱增进他们生命的温情。


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陪伴、激励、唤起乡村少年的生命自信与生命热情

让乡村孩子从小就获得一种美好而高贵的精神体验

教育时报:乡村教育的很多问题,不是教育领域能解决的,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的系统变革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我知道,您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您觉得,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哪些方面是最值得您眷恋和珍视的?关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预期和展望?

刘铁芳:说到眷恋和珍视,往往带有个人的色彩。从个人而言,我确实很眷恋和珍视我所经历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关于我个人的经历,早在我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一书中就写得很清楚,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自然层面,包括自然的环境与以乡村劳动为中心的切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二是富于爱心和引导性的人际交往,包括来自家庭的爱与引导,以及乡村公共生活中友伴之间的爱与引导;三是多样而不乏趣味的乡村文化,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娱乐文化与乡村知识人的文化意义。这种生活首先是属于我个人的生命体验,其次也是超越个人之上的,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千百年来乡村文化或乡村文明的精髓。


今天,我们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我们不能以一种简单的基于个人喜欢的眷恋与珍视的情怀,来谈论乡村教育的发展。换言之,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偏好来替代乡村教育在今天应有的发展路向,乡村教育必须通入时代,引领今日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但毫无疑问,过去的经历可以作为今日借鉴的思考资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过去的乡村生活与乡村教育究其现代化程度而言确实不高,但为何能相对完整地给予那时的乡村少年以生命的呵护;而今天,单就乡村学校条件而言,比我们那个时代早已千差万别,乡村孩子的发展却并未同步提高,我们今天乡村孩子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我们过去的经历究竟能给今天以何种启迪?


年少的乡村生活与教育经历对于今天的我而言,最可珍视的精神资源就是两点:爱与自由



回过头来,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年少的乡村生活与教育经历对于今天的我而言,最可珍视的精神资源就是两点:爱与自由。这种爱与自由浸染在我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来自于家庭、邻居、亲朋好友,也来自乡村学校我的并不高明的老师们;自由来自充分的乡村自然交往,来自友伴们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也来自相对轻松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经历。


在我看来,今日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乡村儿童本位意识,也即要确立一个根本着眼点,那就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要有利于促进乡村儿童健全发展,这是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努力营造积极的乡村交往氛围。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一是乡村交往,所谓乡村交往就是乡村社会要多营造乡村公共交往空间,扩展乡村孩子与乡村社会交往的可能性;二是积极交往,所谓积极交往就是要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避免赌博、投机、黑恶泛滥的交往模式。


二是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努力打造乡村文化高地。当前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能再给乡村孩子们提供美好而高贵的教育想象,或者说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美好想象,使得他们在个体成长的初期遭遇精神上的荒漠化。让孩子们从小就获得一种内心的美好而高贵的精神体验,是今天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之所在。这种体验的主要来源包括阅读、听故事、活动等,这都需要有真正懂得乡村孩子内心世界并且乐于走向他们的人们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这一责任无疑应该归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父母、乡村教师、新华书店、志愿者,以及每一个关心乡村孩子、关心中国未来的人们。


当前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能再给乡村孩子们提供美好而高贵的教育想象

原载 ||《教育时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铁芳:乡村为何少有人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刘铁芳 | 探寻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其一)
刘铁芳: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是生命和文化的双重温暖
孩子的压岁钱:直接“没收”不妥,如何处置更好?
孩子“压岁钱”莫成“炫富钱”
该让孩子参与补习班的军备竞赛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