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露节气撞上中秋节,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今年的国庆、中秋两节日期相隔仅三天,法定假期也因此而连在了一起。其实历史上的节日“撞车”事件也屡见不鲜,唐朝至德二载(757),这年的白露节气正好是八月十四,恰与中秋节连在了一起,而正是这个巧合,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古本杜集将此诗编在秦州诗内,所以自宋以降,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该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所作。例如南宋学者黄鹤便说:“诗云‘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

今人所著《唐诗鉴赏辞典》也延续了这一说法:“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既然杜甫《月夜忆舍弟》的创作年代和创作地点向来都无异议,那么笔者凭什么就敢断言,该诗不可能作于乾元二年(759),而一定作于至德二载(757)呢?

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解开此诗创作年代的关键。可证该诗作于月圆之夜,农历七月十五或八月十五前后,且与白露节气相近的某一天。而我们查阅万年历就会发现,乾元二年(759)的白露节气是八月初八,夜空只有半个月亮,怎么可能谈得上“月是故乡明”呢?

有鉴于此,笔者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白露节气的农历日期附录于下:

至德元载(756)——白露——八月初四

至德二载(757)——白露——八月十四

乾元元年(758)——白露——七月廿五

乾元二年(759)——白露——八月初八

上元元年(760)——白露——七月十八

上元二年(761)——白露——七月廿九

宝应元年(762)——白露——八月初十

显而易见,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只可能作于至德二载(757)八月十四日夜,才符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当时杜甫在凤翔肃宗身边任左拾遗之职,与家人失联已一年之久,不知生死,故有“无家问死生”之句。半个月后的闰八月初一,杜甫才获得肃宗的批准,让他回家探亲。

白露节气得名于一种天气现象。《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入秋后气温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遇冷,就会在地表植物上凝结成小水珠,清晨经阳光照射,形成晶莹剔透的白色露珠,故名“白露”。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太阳的周期制定的,而农历是根据月球公转地球的周期制定的。这是两套各自独立的系统,所以白露节气无法与农历日期一一对应,这就为我们考证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的创作年代提供了绝佳的便利条件。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8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的(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杜甫·月夜憶舍弟 (詩畫、註釋、點評)〖配樂朗誦〗
《唐诗三百首》229《月夜忆舍弟》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