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儒道禅的一点皮相之论(原创)
前几天读复旦大学骆玉明先生的《诗里特别有禅》,开篇就以三首诗讲到儒道禅的基本精神。比较巧合的是,几年前我给我的学生讲儒道禅之间的差异时,竟然也用到了同样的三个例子。但我丝毫没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反而觉得骆先生对儒道禅的理解,实在有深刻的洞见。现在我把当时我给学生讲的东西翻出来,求教于骆先生。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在“进”。体现为一种君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一头撞到南墙上也仍然要前进的奋发精神。像唐朝诗人高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适的大半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困顿的状态,五十岁才应举中第,做了一个小官,后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到六十五岁时就去世了。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高适可以算得上一个比较不得志的典型。但我们看高适的诗,就可以理解他的精神状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透露出一种穷也要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与豪气,这是典型的儒家的进取精神。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说是对儒家的这一精神的诗性的解释,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喻指人生的话,则必然是人生的一种困顿状态,一种君子人格与抱负无法施展的状态。虽然儒家强调人在“穷”的时候要做好自身的修养,但这并不是儒家的君子人格所要求达到的最终状态,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才是一个儒者的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殉道”,死也不愿回头。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之境出现。
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在“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所谓反,实际上就是“返”,是从事物的表象中,从知识的迷雾中,从逻辑的判断中,退回到生命的本真,退回到世界的本然状态中,以“无为”的“退”,达到“无不为”的“进”。“退”的本质,并不是消沉,而是另一种反向形式的“柔弱胜刚强”的精神。如果说儒家以刚强取胜,道家则取水的柔弱来达到“胜”的目的,但这种“胜”,更多地返回到了内心的宁静。比较有名的是阮籍,遇到和陆游一样的情况,走到无路可走时,他不像陆游那样,非要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才肯罢休,而是——“恸哭而返”。按照我的理解,身处在魏晋玄学风潮中的阮籍的恸哭,必是一种儒家的不得志的“穷”的表现。但“返”,则是一种道家的清醒认识。后来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时候,必然是儒家的志得意满的状态。但到“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时候,则是典型的那个往后“退”的道家诗人李白了。所以人是很复
杂的,很难用一种思想给某人贴上标签。
而禅宗的基本精神,则在于“不粘不滞”。这种“不沾不滞”,既不是儒家的“进”,也不是道家的“退”,而是一种不执着。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因缘际会,最后都归结于“空”。所以,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免不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无论是山重水复时还是穷途恸哭时,都是一种烦恼的状态,而摆脱这些烦恼的根本途径,在于“无念”、“无相”、“无住”,即不为名相所累,不为世间事所烦恼。所谓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让世界自在显现他的本来面目。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同样是一种无路可走的状态,但是深得禅宗三昧的“诗佛”王维,却用一种非常淡然和洒脱的态度来看待这世间的诸种烦恼。“坐看云起时”,是一种不进亦不退的生命状态,是青原惟信大师所谓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状态,这必是一种将世间万象看透后的洒脱。所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只有放下心中的追寻,才会真正得到内心的安宁。八大山人有一幅《莲房小鸟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朱良志先生描绘说:“山人将一只似落非落的鸟,闪烁着欲动欲止的翅,睁着幽微难测的眼,独脚‘似立’于似有若无的莲蕊之上。”(见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0四二页),就是以一种不粘不滞的艺术形式来窥测禅宗的奥妙,读来不觉让人怦然心动。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禅宗随意而往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道、佛的生死观念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儒道有別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人学研究网 | 小论中国传统文化
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