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睹为快: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科讲义(选摘)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科讲义

粤东南海湘岩梁慕周编辑

第一章    备论针刺妙用

第一节  针刺之终始

灵枢终始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1]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2]。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马元台曰:此言凡刺之道,当知此终始篇之大义也。藏为阴,府为阳。阳在外,受[3]气于四肢;阴在内,受气于五藏。故因其气之来而迎之者,泻之法也;因其气之往而随之者,补之法也。知迎随为补泻,则阴阳诸经之气可调矣。

第二节  经脉之取裁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于经。

马元台曰:气至而有效者,正以其泻者已虚,而补者已实也。盖泻则益之以虚,虚者贵于脉之不坚。所以脉尽如其旧而按之不坚也(大如其旧,犹尽如其旧非脉之盛大也)。苟坚如其初[4],则适才[5]虽言病去复旧[6],其病尚未去也,夫然,则脉之坚与不坚,虚实之所由验也。

第三节  阴阳之刺异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张隐庵曰:此论表里上下之阴阳,夫表为阳,里为阴,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故痒者阳也,病在皮肤之表阳也。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痛也,故病痛者阴也。以手按之不得痛者,留痹之在内也。此言表里之阴阳也,病在上者为阳,病在下者为阴,以形身之上下分阴阳也。

第四节  针治之探本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张隐庵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从内之外者,先调其内;从外之内者,先治其外。

第五节  迎随之审度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顺逆,正行无问[7],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张隐庵曰:气往则邪正之气虚小,而补泻之为逆;气来则形气邪气相平[8],而行补泻为顺。是以“明知顺逆,正行无间”,知往来所取之时而取之也。“迎而夺之者”,泻也,故恶[9]得无虚,“追而济之者”,补也,故恶得无实。迎之随[10]之,以意和之,针道毕也。

慕按: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此即补泻兼施之法。

第六节  针法之辨用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张隐庵曰:所谓[11]“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脉中之蓄血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第七节  持针之慎重

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针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12]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13]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马元台[14]曰:此言持针之道,在守医者[15]之神气,以视病者之血脉也。持针之道,贵于至坚[16],故坚者为实,既以[17]坚持其针,乃正指而直刺之,无得轻针左右,当自守其神气,不可眩惑,其妙在于秋毫之间而已。上文言上[18]守神者,病者之神气,而此曰神在秋毫,神属勿去,乃医工之神气也。所谓神在秋毫者何哉[19],须知属意于病者,审视其血脉之虚实而刺之,则无危殆矣。方刺之时,又在扬吾之卫气。为阳气者精爽不昧,而病人之卫气,亦阳气也,当彼此皆扬,使吾[20]之神气,属意于病者而勿去,则病之存亡,可得而知也。然血脉何以验之?在于各经俞穴,而横居其中者是也。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此其为血脉耳,然必先自守其神,而后可以视病人之血脉,其乃要之要乎?

第八节  手术之讲求

素问刺志论篇曰: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以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马元台曰:所谓实者,邪气之入而实也,非真实也。所谓虚者,正气之出而虚也,乃真虚也。邪实者其体必热,气虚者其体必寒。寒热之间,虚实括矣。又曰:大凡用针之法,右手持针,左手搯[21]穴,及其入针泻实之时,其左手搯穴,开针空以泻之,及其去针补虚之时,则左手闭穴,闭针空以补之,先治伪实,而后补真虚,此要法也。

第九节  针态之去留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张隐庵曰:留针,所以候气也。阴气隆至,针下寒也,阳气以退,实者虚矣;阳气隆至,针下热也,元气已复,虚者实矣。但当候其气至,而后乃可去针。

第十节  经气之慎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张隐庵曰:针已[22]得气慎守而勿失,勿使其气有变更也。

慕按:经气已至,如刺实须其虚,阴气隆至,宜去针,勿使其变更过虚也,刺虚须其实,阳气隆至,宜[23]去针,勿使其变更过实也。

第十一节  行针之谨密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张隐庵曰:行针之际,当谨慎之至。

慕按:治病无虚虚,无实实,针病适可而止。虚证不敢再堕于虚,实证不敢再堕于实。

第十二节  持针之坚定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张隐庵曰:持针如握虎,欲其坚定而不怯也。

慕按:针法有宜深者,如针环跳穴,非刺二寸有几不为功,倘持针者怯以将之,针不达于病所,厥疾曷克有瘳?

故曰: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第十三节  用针之专一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张隐庵曰:行针之道,贵在守神定志,以观病人,以候其气,无左右视,以惑乱其神志焉,

第十四节  下针之端正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张隐庵曰:下针之法,义不容邪,故当端以正。



[1]者:原无,据《灵枢经》补。

[2]气可令和:原为“可令气和”,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改。

[3]受:原为“爱”,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改。

[4]初:原为“故”,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改。

[5]才:原为“几”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改。

[6]病去复旧:原为“身体已快”,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改。

[7]问:原为“间”,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8]平:原为“乎”,据《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改。

[9]恶:原为“乌”,据《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改。

[10]随:原为“静”,据《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改。

[11]谓:原为“论”,据《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改。

[12]刺:原文为“剌”,此书“刺”与“剌”疑为印刷字体问题,实为“刺”,下文径改,读者明鉴。

[13]腧:原为“俞”,《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14]马元台:原为“张隐庵”,此段文字为马元台注,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15]者:原为“工”,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16]贵于至坚:原为“贵至坚于”,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17]以: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补。

[18]上: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补。

[19]哉: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补。

[20
]
吾:原为“我”,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改。

[21]搯:音tāo,《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为“掐”,今遵原文,未做改动,下同。

[22]已:原为“以”,据《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改。

[23]宜:原为“空”,据《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四???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四【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
19-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六
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