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天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譯

此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一中略錄名數。而名為大乘百法明門者。蓋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補特伽羅無我猶妄計有心外實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複實法非有。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也。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

此借聖言以征起也。法名軌持。我名主宰。今既言一切法無我。須徧於一切法中。通達二無我義也。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法既稱為一切。則何所不攝。設欲廣說。窮劫莫盡。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為略略。雖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罄無不盡。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為諸法。第五無為收世出世無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實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有主必有伴。伴不離主。有心必有色。色不離心。有實必有假。假不離實。有有為必有無為。無為亦豈離有為而別有自性哉。於此五位百法。求所謂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補特伽羅無我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也。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此申明百法列為五位之次第。即顯離心別無自性故。一切惟心而無實我實法也。心法於一切法 中最勝。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也。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不相應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別而假立。故不離心心所色也。無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應行。四有為法所顯示故。亦與四有為法不一不異也。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雲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依於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依於意根徧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未來。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淨色。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緣第八識之見分。虛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名為末那識。梵語末那。此翻為意。由其恒審思量為性相故。然前六識時 起時滅喻如水波。第七末那無始相續妄執我法喻如水流。阿賴耶識則喻如水。梵語阿賴耶。此翻為藏。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若無此識。則根身是誰。執受器界是誰。變現一切善惡漏無漏種是誰。攝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夢想。俱無之時。前六轉識俱不現起。若無此識豈不同於死人。及無夢無想仍非死人。驗知必有此第八識與第七識。微細我執仍自俱轉。然此第八識決非實我實法。若是實我實法。則應常無變易。而此識者。乃從先世引業所招。名異熟果。既從業招。便非常住。又善業則感天人樂報。惡業則感三塗苦報。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曾無一定。豈是實我實法哉。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亦名心數與心相應。如臣隨王。如僕隨主。故名心所也。此應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舉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一徧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具四一切名為徧行。謂徧於 善惡無記三性。徧於三界九地。徧於有漏無漏世出世時。徧與八識心王相應也。一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行以為體性。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以為業用。二觸者。於根境識三和之時。令心心所觸境以為體性。受想思等所依以為業用。三受者。領納順違非順非違境相以為體性。起於欲合欲離欲不合不離之愛以為業用。四想者。於境取像以為體性。施設種種名言以為業用。五思者。令心造作以為體性。於善惡無記之事。役心以為業用。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麼地。五慧。

 所緣境事多分不同。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名為別境。一欲者。於所樂境希求冀望以為體性。精勤依此而生以為業用。二勝解者。於決定非猶豫境印可任持而為體性。不可以他緣引誘改轉而為業用。三念者。於過去曾習之境。令心明審記憶不忘而為體性。定之所依而為業用。四三麼地者。此翻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而為體性。智依此生而為業用。五慧者。於所觀境簡別決擇而為體性。斷疑而為業用。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一信者。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而為體性。對治不信樂求善法而為業用。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其為實有而隨順忍。可複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而生喜樂。又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樂果。能成聖道。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對治不信實德能之噁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二精進者。於斷惡修善事中。勇猛強悍而為體性。對治懈怠成滿善事而為業用。三慚者。依於自身及法。生於尊貴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賢善羞恥過惡而不敢為以為體性。別則對治無慚。通則息諸惡行以為業用。四愧者。依於世間他人。訶厭增上。輕拒暴惡。由此羞恥過罪而不敢為以為體性。別則對治無愧。通亦息諸惡行以為業用。五無貪者。於三有及三有資具無所染著而為體性。別則對治貪著。通則能作眾善以為業用。六無嗔者。於三苦及三苦資具無所憎恚而為體性。別則對治嗔恚。通則能作眾善以為業用。七無癡者。於諸諦理及諸實事明解而為體性。別則對治愚癡。通則能作眾善以為業用。八輕安者。遠 離粗重雜染法品調暢身心。於善法中堪任修持而為體性。對治惛沉轉舍染濁身心轉得清淨身心而為業用。九不放逸者。即精進及無貪無嗔無癡三種善根於所斷惡防令不生。於所修善令增長而為體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而為業用。十行舍者。亦即精進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而為體性。對治掉舉寂靜而住以為業用。此與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十一不害者。於諸有情不為侵損逼惱。即以無嗔而為體性。能對治害悲傷憐湣以為業用。無嗔名慈。不害名悲。與樂拔苦。度生勝用。故體雖一約用分二。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煩躁擾動惱亂身心。故名煩惱。一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為業。二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善根。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三慢者。恃己所長。於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四無明者。亦名為癡。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癡善根。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五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及諸善 品為業。六不正見者。亦名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複有五種。一薩迦耶見薩迦耶義翻積聚。亦名身見。謂於五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二邊執見。謂即於身見隨執斷常。障出離行為業。三見取。謂於諸見之中隨執一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諍所依為業。四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五邪見謂謗無因果。謗無作用。謗無實事及非前四所攝。諸餘邪執皆此邪見所攝。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昬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或無別體惟是煩惱分位差別。或有別體性是煩惱。同等流類故名為隨煩惱。一忿者。依對現前逆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此即嗔恚一分為體。二恨者。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執惱為業。此亦嗔恚一分為體。三惱者。忿恨為先。追念往惡觸現逆境。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 惱。多發凶鄙。粗言蜇螫於他為業。此亦嗔恚一分為體。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此以貪癡一分為體。恐失現在利譽。是貪不懼當來苦果是癡也。五誑者。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此亦貪癡一分為體。六諂者。為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不任師友真正教誨為業。此亦貪癡一分為體。七憍者。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生長雜染為業。此以貪愛一分為體。八害者。於諸有情心無悲湣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此亦嗔恚一分為體。九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此亦嗔恚一分為體。十慳者。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澁畜積為業。此亦貪愛一分為體。此十各別起故。名為小隨煩惱。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十二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此二徧不善故。名為中隨煩惱。十三不信者。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懈怠所依為業。 十四懈怠者。於斷惡修善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設於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肆縱流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即以懈怠及貪嗔癡四法為體。十六昬沉者。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十七掉舉者。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十八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即以念及癡各一分為體。十九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多所毀犯為業。此以慧及癡各一分為體。二十散亂者。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此八徧於不善及有覆無記之二種染心。故名為大隨煩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不定是善。不定是煩惱。不定徧一切心。不定徧一切地。故名不定。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極暗昧。略緣境界為性障觀為業。二惡作者。追悔為性。障止為業。三尋求者。令心忽務急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四伺察者。令心忽務急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幷用 思及慧之各一分為體。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為尋。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名之為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心心所所變相分皆名為色。今且約內五根外六塵故。但略有十一種也。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識相分。而各有二。一者勝義五根即八識上色之功能。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見知。二者浮塵五根。即勝義五根所依託處。乃四大之所合成。眾生妄計以為我身。實與外之地水火風無二無別。均是第八識相分耳。就此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之相。眼識緣之。即名為色。此色即是眼識相分。乃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自於識上變相而緣。喻如鏡中之影。未嘗親緣本質色也。依正二報動則有聲。耳識緣之自變聲相。依正二報具香臭氣。鼻識緣之自變香相。依正二報具甜淡等。六味舌識緣之自變味相。依正二報具冷暖堅潤等。觸身識緣之自變觸相。五塵落謝影子 幷及表無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識所緣相分。名法處所攝色。蓋法處所攝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 也。二者色法即意識所變相分是也。然五十一個心所。亦各自變相分。其所變相隨於心王。攝入六塵。故除此十一色法。更無他色可得。則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明矣。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

相應者。和順之義。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種非能緣故。不與心及心所相應。非質礙故。不與色法相應。有生滅故。不與無為法相應。故唯識論雲。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心及諸心所分位假立。今直雲心不相應行者。雖依三法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現影心所。又即與心相應故。但言心明其總不離心也。

 

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一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二命根者。依於色心連持不斷假立。三眾同分者。如人與人同。天 與天同。依於彼此相似假立。四異生性者。妄計我法。不與聖人二空智性相同。依於聖凡相對假立。五無想定者。外道厭惡想心作意求滅功用淳熟。令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六滅盡定者。三果以上聖人欲暫止息受想勞慮。依於非想非非想定遊觀無漏。以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識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識俱生我執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識俱生法執與第八識仍在不離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七無想報者。外道修無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後生在第四禪天。五百劫中前六識心及彼心所長時不行。惟有第七識俱生我執與第八識仍在攬彼第四禪中微細色質為身。彼微細色即是第八識所變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八名身者。名詮諸法自性如眼耳等。種種名字九句身者。句詮諸法差別如眼無常。耳無常等。種種道理。十文身者。文即是字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聲法塵分位假立。若語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聲立。若書冊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 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種根識獨利故。偏約三塵立名句文。若他方餘根識利。則香飯天衣等幷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塵皆為教經。亦複皆為行經。皆為理經也。十一生者。依於色心仗緣顯現假立。十二住者。依於色心暫時相似相續假立。十三老者。亦名為異。依於色心遷變不停漸就衰異假立。十四無常者。亦名為滅。依於色心暫有還無假立。十五流轉者。依於色心因果前後相續假立。十六定異者。依於善惡因果種子現行各各不同假立。十七相應者。依於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十八勢速者。依於色心諸法遷流不暫停住假立。十九次第者。依於諸法前後引生庠序不亂假立。二十時者。依於色心刹那展轉假立。故有日月年運長短差別。二十一方者。依於形質前後左右假立。故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差別。二十二數者。依於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祇之差別。二十三和合者。依於諸法不相乖違假立。二十四不和合者。依於諸法互相乖違假立。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上之四種色心假實。皆是生滅之法。名有為性無。此有為假名無為。非更別有一個無為之法在於有為法外。而與有為相對待也。故雲。但是四所顯示。然為既無矣。尚不名一。雲何有六。正由是四所顯故。不妨隨於能顯說有六別。一虛空無為者。非色非心。離諸障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二擇滅無為者。正慧簡擇。永滅煩惱。所顯真理。本不生滅。故名無為。三非擇滅無為者。複有二種。一者不由擇力本性清淨故名無為。二者有為緣闕暫爾不生。雖非永滅緣闕所顯。故名無為。四不動滅無為者。入第四禪雙忘苦樂舍念清淨。三災不到。亦名無為。五想受滅無為者。入滅盡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無為。六真如無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實諸法之性。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諸法非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亦無自相。故與諸法不一不異。惟有遠離徧計所執。了達我法二空。乃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真如二字。亦是強名。前五無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識實性故。皆唯識決無實我實法也。上略明一切法竟。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此正顯示一切法無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無此二種我相也。補特伽羅此雲有情。有情無我即生空也。法無我即法空也。且有情無我者。於前五位之中。若雲心即是我。則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滅。前後無體。現在不住。以何為我。若雲心所是我。則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際無性亦然。若雲色法是我。則勝義五根不可現見。浮塵五根與外色同。生滅不停。何當有我。若雲不相應行是我。則色心有體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豈是我。若雲無為是我對有說無。有尚非我。無豈成我。故知五位百法決無真實補特伽羅可得也。次法無我者。依於俗諦假說。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種種差別。約真諦觀。毫不可得。但如幻夢。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對有為假說。無為有為既虛。無為豈實。譬如依空顯現狂華。華非生滅。空豈有無。是知五位百法總無實法。無實法故。名法無我也。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空處定
八識規矩頌真實門第四章
CBETA 漢文大藏經
成实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二册1)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