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的故事:薛定谔方程上天了!(新科学革命降临东方)


一个巨大的量子现象——薛定谔方程上天了!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开心,自己在《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一书中的预测得到了证实。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 KonstantinBatygin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量子力学的基础方程——薛定谔方程——在描述特定天体结构的长期演化时出奇的有用。这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事情。


因为罗教明教授在共振氢原子模型中,根据圆周运动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也就是说,只要是圆周运动,离得又比较远,在概率空间或者频域空间,就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不仅是微观、宏观还是宇观世界。在时域空间就不能用薛定谔方程了。所以我们可以用量子理论的方法来研究天文学,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许多原创的创造性工作大家可以去做。我感兴趣的只是物理学的哲学问题,在我的书中提出了许多的方向,如果量子理论的专家足够谦虚,可以和我一起探讨,找一个方向进行研究,估计会获得很好的成果。


同样道理,相对论可以用在微观领域,电子球模型的半径也会有尺缩效应。所以电子表面线速度不会超过光速。



解密波动方程


1.波尔行星模型

卢瑟福曾经提出过原子的行星模型,波尔进行了改进。原子半径/原子核半径=太阳系半径/太阳半径。太阳系和原子系统是多么地相似,宇宙如此美妙。电子能级发生变化,轨道变小,会发射出光波;而行星能级发生变化,轨道也会变小,同样也会发射出引力波。然而一直以来受量子理论的禁锢,却被所谓的非经典,所谓的不确定,所谓的随机搅得很复杂,没有一点美感。

不同的化学元素只是所带的电子数目不同罢了。电子好像行星围绕着原子核,而电子也可能被更小的粒子围绕;就像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转。行星围绕着椭圆轨道转动,电子也是如此的。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依然按照西方的主流观点评价这个模型: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仍然把电子的运动看成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

然而这么评价波尔行星模型对吗?我们似乎对于电子云图着迷了,把电子云图当成了电子运动的实相本身。电子云图描述了现象实体,并非描述自在实体。薛定谔方程的解,可以描绘成电子云图。电子云图实际上是一个概率图,并非电子真实的运动图景。概率图是可以用点来描述的,这也是为什么量子理论中,大多都是用质点来描述的原因,并没有用电子真实的大小来描述。电子云图是概率图,并非实际的电子运动的自在时空图。也可以说电子云图是频域空间图,并非时域空间。这就是最大的秘密,太隐蔽了,再次欺骗了我们的大脑。这个秘密一直都在折磨着大家的神经细胞。当真相揭晓的时候,原来是这么简单,难以置信。我们一直把频域空间当成了时域空间来研究,所以电子才那么不可捉摸,看似那么测不准。佛说颠倒众生,一点都不假。张果老倒骑驴,也是在提醒饱尝倒悬之苦的世人。

电子云图中,描述了电子的轨道。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中出现,如果出现在轨道之外,科学家就认为会存在宇宙灾难了。从时域空间变换成频域空间,可以得到类似于李萨如图形的轨道,电子仅仅出现在轨道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频域空间可以进行数学的归一化,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特定的时间,电子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总和为一。

从时域空间变成频域空间,我们自然想到了傅里叶变换。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振幅,不同相位正弦波的叠加。电子云图是频域空间图,是薛定谔方程的解,跟傅里叶变换为一个相反的过程。我们去观测原子系统的时候,电子在特定的平面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投影为简谐振动,也是正弦波。从不同角度观测,可以得到无穷多个电子运动的投影,而把这些影子进行叠加,就可以得到薛定谔方程。这就实现了从时域空间到频域空间的转换。薛定谔方程本质上是将原子系统从时域空间变换到了频域空间。所谓的频域空间就是电子出现的概率空间。概率空间理所当然的可以用点来描述。日本的板田昌一、汤川秀树,法国的托姆均认为量子力学的主要困难来源于不合理的质点模型。这些科学家说了,不合理的质点模型是造成量子力学困难的根本原因。虽然电子如同地球一样有自转,也类似一个小星球,但是这个是在时域空间中考虑的事情。在概率空间只能用点来表示。时域空间与频域空间,也就是概率空间互为阴阳。

请注意,对于电子来说,简谐振动的叠加是概率的叠加,并非像宏观的水波那样互相消长。宏观的水波是在时域空间,而电子的简谐振动叠加属于概率的叠加。请注意,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终极的秘密也是如此。并不是时域空间波动的干涉,而是频域空间概率的叠加。从各个方向叠加的结果,就可以得到电子云图,可以说电子云图是一个概率球。


2.太阳系模型

薛定谔方程是否仅仅适用于微观宇宙呢?可以用来进行天文学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样不是在说瞎话吗?且听我慢慢说来。在宇观世界的巨人眼里,太阳系如同原子系统那么渺小。太阳系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就如同电子围绕着原核运转一样。行星的椭圆运动的投影,创造了现象实体,在巨人那里,就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太阳系。

原子宇宙中,电子的轨道为椭圆运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运动。也许有人会说,以银河系为中心,行星的运转轨道为螺旋运动。如果以银河系为中心建立参照系,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已经在观察了,已经从自在时空变换成了现象时空了。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太阳系的自在实体。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

当巨人从太阳系外观测地球的时候。地球如同电子那样公转,同时自转。观测对应于一个本征态,创造了现象实体,创造了一个波动的投影视图。原则上,这样的投影视图是有无穷多个的,从不同角度来投影都是可以的。将所有的投影进行叠加,就可以从时域空间转换成频域空间了。如此看来,叠加态分解为无穷多个本征态。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傅里叶变换也有类似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得到地球在太阳系运转的地球云图。这是一个关于概率空间,也就是频域空间的画面。在概率空间中,地球也是测不准的。知道了地球的速度,就不能知道地球的位置;知道了地球的位置,就不能知道地球的速度。

观测太阳系的一刻,就有了一个本征态,对应于定态薛定谔方程。行星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投影是波动的。就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了。

3.圆周运动投影

我们先分析最简单的圆周或椭圆运动。圆周运动或者椭圆运动的投影,我们观测起来就是波动的。正如波尔行星模型描述的那样,电子在原子内部运动,如果有多电子,就如同行星那样,在不同能级的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以原子核为中心进行观测,电子的运动轨道为椭圆形。


电子运动轨道为椭圆运动,这并不是现象时空,而是自在时空。当我们去测量原子的时候,只能是获得原子行星模型的一个投影。电子运动的影子,如同飞鸟的影子。椭圆运动的投影,可以得到简谐振动的影子。由于原子的震动,电子有无数个不同方向波动的影子。进行一次测量,就对应于一个本征态。把不同方向的波动影子进行叠加,就得到了叠加态。不同角度的测量,就有了不同的本征态。

电子可以有无穷多个本征态,而每一个本征态对应的波函数都是连续的。电子可以有无穷多影子,这并不稀奇。这有点类似于傅里叶变换。无穷多个波动函数叠加,就可以得到薛定谔方程。

实现了从时域空间到频域空间的转换。薛定谔方程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形象表达就是电子云图。电子云图是频域空间、也是概率空间。电子云图中的电子并非真实的电子,而是概率点。正是由于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等同于时域空间,把现象时空等同于自在时空,把概率点等同于电子现象实体,把这些搞混淆了,所以才造成了量子理论的困难。电子云图中的点并非电子真实的运动轨道。电子云图中的电子轨道是在频域空间中的产物。

测量的同时,就创造了一个本征态,创造了一个视图。测量是行,而知道本征态,知道这个视图就是知,如此是知行合一的。并不仅仅是知,而是同时产生了波动影子这个现象实体,产生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

原子是一个微观宇宙,从宏观宇宙观测微观宇宙,这就产生了量子理论,量子理论所属为现象时空。量子理论属于现象实体产物。


4.不忘初心

我们翻看波动方程发现的历史,看看量子理论的原始问题是什么,这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种科学精神。薛定谔的老师德拜指出,既然粒子具有波动性,应该有一种能够正确描述这种量子性质的波动方程。他的意见给予薛定谔极大的启发与鼓舞,他开始寻找这波动方程。

在《宇宙的琴弦》一书中描述了波动方程发现的历史。

书中说道:“即使如此,只要能从数学上决定几率波的精确形式,我们就能通过多次重复某个实验来观测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检验那些几率的预言。德布罗意的建议提出没几个月,薛定谔就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写下了一个方程,能决定几率波的形状和演化—我们今天把那几率波叫波函数。”波函数也叫几率波,波函数从刚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是在频域空间,也就是在概率空间了,并非时域空间。不管是时域空间还是频域空间,都是在现象时空的产物。物理实验是在现象时空中验证理论,这是在用谎言验证谎言。理论是预测现象的出现规律的,并不是预测自在实体的,只要现象能够重复出现,就说明验证通过了。这是试验的本质,也是不完备的。

书中还说道:“薛定谔的方程和几率波的解释很快就作除了惊人精确的预言,于是到1927年时,经典物理学的纯真时代结束了,宇宙不再是一只精确的大钟。过去我们总以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照一定的节律运动,它将从过去某个时刻走向它唯一注定了的终结。”经典物理学是很纯真,是很美的。然而从1927年开始,就终结了这一切,主流量子理论占有统治地位将近百年之久,也不断地蹂躏人们的神经。科学越搞越复杂,这不是上帝的初衷。大道至简,量子理论应该能够妇孺皆知。不过如果搞得太容易明白,就没有什么门槛,可能好些人的饭碗难保住了。然而,自在时空中,原子系统如同太阳系那样有条不紊地运行,电子围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

书中还说道:“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宇宙也遵照严格准确的数学形式演化,不过那形式所决定的只是未来发生的几率—而不是说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许多人感到这个结论太困惑,甚至完全不能接受。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警告量子力学的拥戴者时,说过一句在物理学史上鼎鼎有名的话:上帝不会跟宇宙玩儿骰子。他觉得,几率在基础物理学中出现是因为某种说不清的理由,像在轮盘赌中那样,几率出现是因为我们的认识从根本上说还不够完备。在爱因斯坦看来,宇宙没有给靠机会实现的未来留下空间。物理学应该预言宇宙如何演化,而不仅是预言某个演化发生的可能性。”从前面电子云图、电子运行轨道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观测原子自在实体一瞬间,就产生了波动的影子,这是现象实体。这是从自在时空向现象时空的转化,这是坍缩。把波动的影子叠加,就可以得到薛定谔方程,得到波函数,这是在现象时空中,从时域空间向频域空间转化。在时域空间很有条理的事情,在频域空间完全无规律可言,完全是测不准的。我们看看傅里叶变换就知道了。时域空间中完全无规律的一个波形,可以转化为很有规律的正弦波的叠加。薛定谔方程像变戏法似地变到了频域空间,让人难以捉摸。

书中还说道:“越来越多的实验。有些令人不得不相信的实验是在爱因斯坦去世以后做的,证明爱因斯坦错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说过,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糊涂了,而量子理论是对的。”前面我们探讨过实验的本质。实验实在现象时空中进行的,用谎言验证谎言。越来越多的谎言,也顶不过爱因斯坦一句真话。爱因斯坦没有错,量子理论也没有错。量子理论是在概率空间、频域空间建立的理论,只能通过实验和数学去认识,似乎不可理解。量子理论只是停留在计算和实用上面了。如果变换到时域空间,就是牛顿的经典时空了,也是大家可以理解的了。


5.推导波动方程

原子系统中,电子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运动轨道为椭圆运动。对电子进行观测,就创造了波动投影,创造了现象实体,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一个波动方程描述。电子真实运动为椭圆运动,椭圆运动的投影,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简谐波形式来考虑。在《量子力学概论》等许多书籍都有以下的启发式推导过程。也可以参见《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

由此可见经典力学中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微观原子系统。而同样的,微观的波尔模型中关于轨道能级的描述也可以用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发生变化的时候,运转轨道变小的时候,会发射出引力波。两个互相纠缠的黑洞,互相围绕对方运动,能级发生变化,轨道逐渐变小,也可以发出引力波。

由此可见,完全可以从波尔行星模型,从电子真实椭圆运动的投影,从简谐振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的解,可以用形象的电子云图来表示。电子云图、电子运行轨道并不是电子真实的运行图,而是频域空间。真实的运行图是有条不紊的。

我们不忘初心,从量子力学的核心出发,寻找了薛定谔方程。杨振宁在回答成功秘诀的问题时,特别提到了两个原因,一个是面对物理学的原始问题,另一个是不排斥数学,要成功地运用数学。

由此可见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之间是和谐的,并没有明显的经典和非经典的界限。非经典是由于我们还没有揭开谜团,所以称之为非经典。我们经过几次时空转换,都变得面目全非了。

经典和非经典只是人为划分的界限罢了,也是划分了森严的禁区,使得后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如今这条界限将要土崩瓦解了。正如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界限,唯心唯物之间的界限一样。


6.非经典是借口

我们对量子理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就称之为非经典,也许这仅仅是个借口而已。

从量子理论诞生那一天起,物理学家就争论不休。爱因斯坦直到去世,也坚信上帝不会投掷筛子。宇宙是简洁、美妙的,不会如非经典世界这么随机。爱因斯坦没有错,波尔也没有错。如何去统一经典和非经典物理学呢?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波尔进行了改进。如果我们在原子内部观察,会惊讶于宇宙的美妙。原子核表面的强相互作用力就是核力,对应于宏观世界的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力对应于宏观世界的电磁力。这么一来,四种力也统一了。在量子理论中,人们不敢去讨论电子绕原子核公转的轨道是如何的,是否如行星那样是椭圆的,公转的速度如何。然而居然可以小心翼翼地讨论电子的自转,自旋。电子不仅仅有自转,也许并不是正对着原子核,而是如同地球一样,有一定的斜角,还有进动。大道至简,真理也许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我就好像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罢了。如今现代物理学思想被禁锢得很厉害,已经根深蒂固了,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们的科学家在数学上走得太远了,只是灵魂还没有跟上罢了。不能做到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理论发展已经超越了时代一百年了,只是知还没有跟上,所以面对量子理论感到困惑和痛苦。阳明先生会让我们的灵魂跟上来的。我们不能认为不可以理解,毫无规律可言就称之为非经典。

电子按照牛顿先生的指示有条不紊地围绕着原子核做椭圆运动,步调极其优美。我们从各个角度来拍摄电子的运动轨迹,得到了无数个波动的影子。而将无数个波动的影子进行叠加,就得到了薛定谔方程,就转化到了概率空间、频域空间了。电子云图中的点,是电子出现的概率的点,并非电子实体本身。由此看来,经典和非经典实际上是一个事情。


7.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学者。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曾在科技文明遥遥领先的中国,为什么到了17世纪后停滞不前了?”

我们先来看看其它学者是怎么看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更是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下面我们一起来简要探讨李约瑟难题。

由于西方的哲学思维有别于东方。他们认为研究清楚上帝的作品,就能够清楚上帝的意图了。所以西方哲学很注重分科分析,如此就产生了科学,越分越细。对于心理学的分析就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西方科学注重实验证明,注重现象实体的研究,所以创造出了许多物理理论。

东方哲学不同,东方哲学直指人心,从形而上的高度,从道的高度来研究科学。东方哲学可以直指自在实体,可以把现象实体和自在实体分离,这叫离相。东西方互为阴阳。西方哲学有点类似于朱熹一物一物地格物的思想。如果要穷理,就需要一物一物地去研究清楚。然而东方的阳明心学却认为,不需要一物一物地去格,而是反求诸己,把心给格清楚,就能够穷万物之理了。薛定谔方程是量子理论的重要基础,可是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不能进行解释。不能进行解释,这是很可笑的事情,只是由于没有把握事情的本源罢了。而东方哲学却能够化繁为简,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一下子找到科学的本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重术,重视现象实体;而东方重道,重视自在实体,而且知晓如何离相。这也许是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土的原因。然而什么是科学呢?技术并不能等同于科学。西方强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科学需要形而上的思想来指导。如果执着于技术,遇见瓶颈很难突破。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新的科学革命即将到来,酝酿重大科学革命的地方就是中国。西学东渐已将西方哲学、西方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中国,东方古老哲学的苏醒会相互融合,诞生新的东方文明。不仅仅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等无不深受东方哲学影响。物理实在论受东方哲学的影响,受到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的启蒙。

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围绕着科学革命,将有一系列重大的发现。不笑不足以为道,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是真理,当西方主流科学家嗤之以鼻的时候,正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良机。只有在西方的科学主战场上,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

8.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曾经说过一句关于科学真理的真理,它可以叙述为“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一断言被称为普朗克科学定律,并广为流传。

在量子理论诞生的年代,产生了许多科学巨匠,例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等,可谓是群星璀璨。关于量子理论的争论不断,相互之间都无法说服。不管是量子理论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离我们远去了。按照普朗克科学定律,此时应该到让真理发光的时候了。

普朗克作为量子理论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可是直到晚年,他还是无法接受量子理论。普朗克并非否定量子理论的现实意义。量子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实验结果,在各方面都有很好地应用,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可否认的。只是量子理论并非宇宙的真相。从前面的分析来看,量子理论是建立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理论,可以用数学来严格推导,这是符合试验验证的。但是我们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等同于时域空间了,把现象时空等同于自在时空了,这就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

普朗克的学生爱因斯坦一直坚信上帝不会投掷筛子。他认为量子理论只是一种实用主义,只是一种妥协的绥靖主义罢了。

普朗克曾经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他进而剖析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探讨过了,心是超级的测量工具,有一定的测量精度。最小的时间是普朗克时间,也就是说,心的测量是一刹那一刹那的,最快的换胶片的速度是普朗克时间。每隔普朗克时间换一次胶片。当然,我们的心并不像电影放映机,这里所说的胶片只是打比方罢了。每观测一次原子系统,就创造现象实体,就得到了一个波动的投影。我们所观测到的电子也是现象实体,并非电子的自在实体。既然观测是不连续的,所以电子也是跳跃的,不连续的。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转化,能量也是现象实体,也是一份一份的,是不连续的。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量子的粒子性离不开我们的心,离不开观测;量子的波动性也同样离不开我们的观测。普朗克所说不无道理。


9.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知行合一在量子世界也是适用的。测量是行,而知道量子的状态是知,测量的同时就知晓了量子的状态,这是合一的。可能这样表述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测量的同时,创造了量子的状态,创造了量子的投影,创造了量子的现象实体。对于原子系统来说,测量的同时,原子椭圆运动进行投影,就创造了投影视图,就创造了本征态,就有了定态薛定谔方程。这就好比是观看山中之花的同时,花的实相和心的共同作用创造了花的颜色和形状,创造出了花。这就好比是观看爱因斯坦的月亮的同时,月亮的实相和心的共同作用创造了月亮的颜色和形状。原子实相与心共同作用,从而创造了波动影子,就有了本征态,就有了定态薛定谔方程,就有了波函数。

爱因斯坦谈及量子纠缠的时候,曾经谈到过一个例子。将一双手套放在不同的箱子,假如把两个箱子分开很远的距离。只要打开一个箱子,看到一个箱子中的手套,如果是左手的,那么瞬间就知道另外一个箱子的手套是右手的了。量子的知行合一并非像这个例子那样的。两个互相纠缠的电子,如果测量一个电子是左旋,马上就知道另外一个是右旋。电子并非像手套一样,已经准备好左旋了,只是去探知而已。确切地说,是测量的同时,创造了电子左旋的状态,创造了电子左旋的投影,创造了现象实体。测量电子为行,创造并知晓了电子的状态,这是知,两者是同时的,是知行合一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量子力学无可怀疑地是一个富有成效的学说,但是它并没有接触到事物的究竟,我绝不相信它构成真正的自然观。我相信,我们能够描述自然界,而自然界的规律不是只讲可能性及其变化,而是讲实体在时间上的变化。”

物理学家卢瑟福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能以一种简单的非技术的方式解释一个结果,我们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他不是在说那个答案错了,而是说我们没有完全懂得它的起源意义和作用。”对于量子理论也是如此,我们这里试图用阳明心学来进行解释。


10.潘多拉的盒子

从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公式以来,他作为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在这个量子现象时空中,薛定谔又提出了波动方程,不断地在形式系统中推进。

海森堡在谎言的基础上又说了一个谎言,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请注意,这里虽然说是谎言,但是可以描述现象时空,并不是不对。只是属于实用主义罢了,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电子云图为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产物。电子云图中的点是概率点,并不是真实的电子。所谓知道了电子的位置,是指电子云图中具体的点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物理意义是讲电子出现的概率。这是各个方向上运动的电子的叠加,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所以知道了位置,就无法知道速度。如果知道了电子的速度,这是在时域空间中谈论电子。这两者在不同的频道,当然是测不准的了。但是实际上,电子还是乖乖地按照牛顿的指令运行,不管是位置和速度都是可以精确地预测的。科学家不知道如何解释,又说了一个谎言,造出了坍缩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词语,使得量子理论更加高深莫测。量子理论是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思考问题,觉得电子是测不准的。而观测对应于时域空间,从自在实体生成了现象实体,生成了波动的影子,这是在时域空间。

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德布罗意又说了一个谎言,发现了物质波的理论。我们前面的章节已经详细分析了物质波,这个概念也是多余的。

不同的科学家面对相同的自在实体,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数学理论,如薜定谔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和狄拉克的算符理论,但是后来都证明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它们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一个自在实体,可以有多个现象实体,但是现象实体是等价的。量子理论越发展越丰富多彩,这个游戏越玩越大,现象实体只是一个幻象罢了,总会有矛盾和破裂的时候。终于发展到了现在,已经发挥到极致了,矛盾出现了,需要东方的心学来破解瓶颈了。之所以量子理论这么让人迷惑,只是由于梦中有真,真中有梦,现象中有自在,自在中有现象。这一切的假象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罢了。

也许周公托梦,昨夜做了一个很清晰的梦。梦见我回海南老家,可是却把单位的公车搞丢了。在梦中想,不对呀,公车是不能开回老家的。公车不能私用,这个逻辑说不过去,肯定是假的,是在做梦吧。这时候突然就醒来了。即使是在梦中说梦,在梦中虽然一切看似真的,但是也有说不通的地方,有无法证明真伪的地方。梦可以说是现象实体,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何尝不是一场大梦,何尝不是更大的现象实体。

大家都清楚哥德尔定理。数学属于形式系统,在小的形式系统之中,也许有更大的形式系统包围着,可以互相推理证明,但是总有证明不了真,也证明不了假的地方。说了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来圆,形式系统就是如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数学也可以当做一个小宇宙,也有数学的时空。如果要获得真相,需要跳出数学时空。量子理论也是如此,都是在现象时空中忙活。从薛定谔方程一个谎言开始,大自然给我们说了越来越多的谎言,几乎可以全部圆了,可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蛛丝马迹,存在着破绽的。

这一切实在太隐蔽了,只能是感叹宇宙的鬼斧神工。现象实体和自在实体互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现象时空和自在实体之间互相转化。当我们去观测原子系统自在实体的时候,一瞬间生成了现象实体,就转化为现象时空了。并不是宇宙的复杂,而是人心的复杂,所以需要恢复本有的良知。乌云散去,真理之光就会显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子力学——没那么神秘
不可思议的世界
量子力学的困境与出路
A,现在人类能观测到的最小实体物质是什么?
原子的内部空间完全是真空的,但为什么原子没有因此而塌缩呢?
第五届索尔威会议:物理史2000年来最豪华阵容也是最为精彩的对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