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群100多条!长江万州水域鱼群聚集,禁渔到底保护了什么?

据三峡库区的护渔队员谭世权介绍,近期重庆万州水域频繁出现大鱼,“鱼的个头这么大,还是我们第一次看到”。

最近这段时间,长江万州段比往年热闹了许多,随着长江生态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也逐渐显现。据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护渔队员们在巡逻过程中就经常发现大鱼,鱼的种类包括鲢鱼、鳙鱼、鲤鱼、倒刺鲃等等,渔业生态一片繁荣。

在很多场景中,队员们还用手机记录下了鱼儿悠闲漫游的“萌态”,鱼群的规模达到了100多条,多的有200条左右,乌黑与亮白的身影在画面中清晰可见,宛若江面上的一道风景线!

长江万州段鱼群聚集,为什么当地却称很“罕见”?

长江万州段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区域,当地渔业历史悠久,是重庆市的天然渔业基地。早在1997年,万州段的野生鱼产量就达到了8000多吨,鱼类品种丰富,既有常见的四大家鱼,又有当地特有的铜鱼、圆口铜鱼、大口鲶等鱼类。

按理来说,万州段水质优良,水面广阔,渔业资源又很丰富,出现大鱼或者鱼群原本都很正常,为什么当地却称为很“罕见”呢?事实上,这和库区渔业开发的历史有关。

在上世纪50~80年代,三峡大坝尚未建成,三峡两岸的传统渔民常年靠捕捞野生鱼维持生计。当时的三峡江段物产丰富,土著鱼类繁荣兴盛,尤其是在万州段,野生鱼类多达110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就有34种。

三峡水库示意图

万州段自然条件也很优越,坐拥38处河汊,45处库湾,总面积达10.8万亩。在库汊、库湾处,水流相对平缓,水温比干流高出2~3℃,溶解氧含量高达5.8~9.4mg/L,这些条件非常适宜鱼类的繁殖、栖息。因此,长江万州段也就成了三峡渔业的重点水域。

三峡蓄水成库后,库区的水文环境发生变化,水位上涨,水流减缓,溪流性鱼类占比下降,湖库型的鲢鳙所占比重增加。再加上过度捕捞的长期消耗、非法电捕屡禁不止,库区渔业资源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渔获物的种类减少,规格也越来越小。

到了2008年时,我国学者刘明典带领科研团队前往万州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根据2006年、2007年的渔获数据,万州段鱼类的完整性等级已经下降为“差”,并且从趋势来看,鱼类资源还有持续衰退的苗头。

从2008~2019年,万州段的鱼类资源整体处于消耗阶段,导致大鱼越来越少,小杂鱼越来越多。直到2020年伊始,重庆市的水生生物保护区正式进入十年禁捕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2021年初,禁渔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干流,三峡水库终于迎来了修复期。

禁渔两年来,万州水域鱼类恢复的效果也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就是鱼变多了,也变大了。今年4~5月份,大量鱼群开始“爆发式”涌现,万州的长坪乡、黄柏乡、陈家坝街道等多个水域均发现了大鱼,这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的“新气象”。

所以,当地的很多护渔员才表示,这样的现象非常罕见!

三峡水库:鱼群迎来繁殖期

这里要说明一点,万州鱼群绝非凭空出现,在这背后有偶然和必然因素的结合,当然,大前提还是长江禁渔制度的实施。结合渔政部门的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近期(4~6月)是长江野生鱼的繁殖期,成年的大鱼就会出现聚群行为,以便配对产卵、繁殖后代。无独有偶,近期安徽芜湖的十里江湾水域也出现了大量的鲤鱼、草鱼鱼群,很多30~50cm的成鱼赶到江边浅滩,相互追逐嬉戏,在草叶上留下了大量的粘性鱼卵。

其次,鱼类浮到水面也可能和暂时性的缺氧有关。从每年5月份开始,三峡库区的雨水开始增多,雨前空气湿度增加,气压变低,水中的溶解氧就会随之逃逸。这时候,鱼儿就需要到水面呼吸氧气,最常见的就是鲢鱼和鳙鱼(因为鲢鳙的耐低氧能力差,是库区最容易浮头的一类淡水鱼)。

最后,还与栖息地环境的改善有关。在长江边上,万州区构建了3000亩的“水下森林”,在江边浅滩广泛培植水草,为鱼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在万州区的21条主要河流中,水质均稳定保持在III类,长江干流的水质稳定在II类,水质环境也是相当优越。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鱼群”之外,库区内还有很多难以被发现的鱼群,同样值得关注。万州段水域有三种珍稀的土著鱼,分别是长江鲟(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这些鱼数量稀少,种群密度低,并且同属于底栖性鱼类,因此很难被发现,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容忽视。

长江中的三种鲟鱼(白鲟已灭绝)

以长江胭脂鱼为例。野生的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体色绚丽多彩,被誉为“亚洲美人鱼”;又因其背部高耸,犹如船帆,因此也被业内称为“一帆风顺”。四川渔民有句老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这里的“黄排”指的就是胭脂鱼,可见这种鱼早已广为人知。

胭脂鱼

胭脂鱼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渔获物,个头较大,色彩丰富,养殖的群体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观赏价值。此外,野生的胭脂鱼在II类以上的水质中才能生存,对于监测长江水质的优劣也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在整个亚洲,胭脂鱼仅分布于我国的长江、闽江,因而其种质资源“独一份”,科研价值同样巨大。

在万州段,胭脂鱼、长江鲟等20多种土著鱼是重点的放流对象,近10年来,当地累积的放流量已达到1.58亿尾,珍稀鱼苗超过7000万尾。为确保成效,当地还多次展开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鱼的种类正在逐步增加,资源量稳步增长,水环境也得到了修复,“生物宝库”正在回归。

三峡水库成为“鱼库”,禁渔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长江禁渔保护的到底是什么?不只是江里的鱼,更是长江的生态系统和水域环境。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淡水渔业的摇篮,江中的水生生物共有4300多种,在全球享有盛誉。在众多的生物中,淡水鱼类有360多种,还包含了“长江女神”白鱀豚、“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长江鱼王”中华鲟等顶级旗舰物种,堪称是中国最宝贵的“水生生物基因库”。

白鱀豚

禁渔一年多,从上游的重庆到下游的安徽芜湖、江苏南京,各地禁渔成效显著,长江生态稳中向好。但是,禁渔还不能放松,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长江的资源现状还未达到上世纪的水平;第二,还有很多濒危物种并未真正回归

首先,我们来看长江的资源现状。在50年代,长江干流每年能捕到的野生鱼接近43万吨,2011年时捕捞量仅剩下8万吨。这是什么概念?这一产量还不到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2500多万吨)的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长江四大家鱼资源衰退

其次,我们再看长江的濒危鱼种。长江的鱼类以“长江三鲜”最为出名,即长江鲥鱼、长江刀鱼和河鲀,但其种群现状普遍不理想。“三鲜”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长江鲥鱼。

长江鲥鱼

长江鲥鱼在70年代之前还很常见,1974年时长江下游曾获得150万公斤的产量。到80年代以后,捕捞产量大幅下跌,90年代资源几近枯竭,即便在鲥鱼的产卵场——赣江峡江江段,1996年后也再未见到鲥鱼的踪迹。

客观来看,长江刀鱼、长江江豚、中华鲟等自然种群并未恢复如初,鲥鱼、白鱀豚、白鲟等物种仍未显示出回归迹象,长江禁渔还需要继续坚持,长江“鱼库”也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峡大坝下的鱼群引热议,几十斤鲢鳙到处都是,百斤鳡鱼时隐时现
三峡坝区大鱼横行,大量“水老虎”引发担忧,专家:无须人为干预|灭绝|长江|淡水
大坝建成已经15年,三峡水库成了鱼儿天堂,最大的鱼有多大?
胭脂鱼 翁俊安
赣江这一幕太珍贵了
长江芜湖段发现“美人鱼”,安徽鱼群多到将水“染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