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敌后抗战的子弹从哪来?精彩的后勤真相揭秘!
userphoto

2023.04.11 四川

关注

抗战期间,八路军一直被弹药不足所困扰,长期被鬼子伪军称作“三枪八路”,只能搞“三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五发子弹缴获一条枪”的极限操作,可是无论怎么节约弹药,战争中的子弹消耗都是惊人的,作为一支依托农村根据地,长期在敌后作战的军队,八路们是怎么解决自己的弹药供应问题的呢?

1937年至1939年的战略防御阶段,侵华日军攻势很猛,正面战场岌岌可危,蒋公急需八路军减轻自己的压力,多次催促八路赶紧出动。

委座手令:第八路军部队行程与集中日期应即详报

因此发子弹时不仅痛快,而且还比较大方。1937年8月20日,红军还没有改编为八路军,国府就提前发给了七九步机弹50万发、手枪弹20万发、迫击炮弹620 枚、手榴弹 1. 5 万枚。得到补充的八路军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作战效能,打出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蒋公发子弹的速度也得以进一步加快,从1937年8月到1938年5月,八路军一共从国府手上接收到步机弹344万发、手枪弹20万发、炮弹9000枚、手榴弹7.3万枚,叶帅甚至还找蒋公批了6000个防毒面具。

除此之外,那些自己顶在抗日前线、需要和八路军协同作战的地方实力派和中央军将领,在抗战初期也尽可能提供了弹药。比如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为拥有民国最强兵工厂的土豪,他的太原兵工厂连150毫米榴弹炮都可以仿制,区区子弹更不在话下,八路们前前后后也从第二战区领到了150万发子弹;在国共关系比较融洽的抗战第一年,八路军从国府手上总共领取各类子弹546万发、手榴弹7.3万枚、炮弹9000枚。

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底国共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939年1月,国府正式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刀口向内。

著名的“防制异党活动办法”

但正面战场仍然急需敌后力量的配合,也就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给八路军发放弹药,再加上战区副司令卫立煌对八路军印象很好,所以在抗日战争第二周年里,八路军仍然领到了各类子弹335万发、手榴弹6万颗、炮弹1.45万枚。

由于八路的作战效能太高,即便蒋公不情愿,当地的长官们也不得不发弹药,以便减轻自己的压力

1939年下半年国共矛盾激化后,国府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军事包围,大批国军陆续开到边区周围“保卫延安”。体验过1927年蒋公的大缺大德,我军实在是被他搞怕了,也针锋相对,把三五九旅调回边区,以免再挨一个“4.12”。双方既然开始军事对峙,1939年12月,蒋公也明确表示子弹不发了,双方合作抗战的短暂融洽时光也从此结束。

所以,从1937年7月到1939年12月,八路军从国军各路势力手上领到了各类子弹995万发,手榴弹15.3万发,各类炮弹1.6万发。而同时期八路军消耗弹药为:各类子弹3169万发,手榴弹30.4万发,各类炮弹2.5万发,国府补充数量仅能满足八路军抗战两年消耗数量的三分之一,1940年到1945年则一弹不发,因此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府补充的弹药甚至低于八路军消耗总数的10%。

第二个渠道就是缴获,俗称“送的”。

战斗缴获确实是八路军弹药的重要来源。然而,想要大量缴获敌方弹药,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成建制的歼灭敌方部队;二是歼灭战的速度还必须要快。一旦敌方抵抗时间很长,他们携带的弹药就被消耗光了,很可能做成赔本买卖。抗战前期,日军对于敌后武装很轻视,几个中队就敢分成几路往根据地拱,八路军可以集结绝对优势兵力,对其各个击破。比如著名的神头岭、长乐村、大龙华等战斗,都是一天内就歼灭了日军的成建制部队,因此缴获也比较丰厚,比如大龙华一战就缴获子弹5万发,完全抵偿了消耗。但1940年后,鬼子开始搞“囚笼政策”,八路军的主要战斗形式从伏击变成了攻坚,战斗时间被迫延长,弹药消耗也大大增加,缴获能够补充消耗量的10%就算很不错了。

比如八路军129师,抗战的前4年,除了1938年赚了4倍的子弹,其余三年缴获的子弹最多不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1939年甚至只有八分之一。120师1938年7月至11月消耗各种弹药22万发,缴获3.7万发,相当于消耗量的17.2%;晋西北部队1943年消耗16.2万发,缴获1.4万发,仅能补充8.6%的消耗。1944年,晋绥部队缴获9.2万发,消耗各种弹药19.2万发——可以看出,随着敌后抗战形势的扭转,缴获和消耗量的差距开始缩小,但仍然有很大的缺口。所以无论再怎么重视战场缴获,这也只能是弹药补充的一条重要来源而已,并不能靠它实现子弹自由。

另外,从1940底开始,国军开始对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和国军的冲突也加大了八路们的弹药消耗。好在国军不经打,而且有随意抛弃武器弹药的优良传统,打他们消耗不大,还能赚不少弹药。整个1941年,129师从国军手上缴获各种弹药72.9万发,消耗76.2万发,基本没怎么赔本;1943年山东根据地在和生猪养殖带头人——李仙洲的战斗中,缴获各种弹药10.1万发,消耗8.9万发,还赚了一点。

既然国府不发、缴获也不够,八路们只能靠自力更生、自己造子弹了。不过根据地造子弹的历程十分艰难,反而是手榴弹和炮弹更早实现了批量生产。

华北历史上就出产白口生铁和黑火药,原料供应稳定;手榴弹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农村只要有木匠、铁匠就能造,1939年太行根据地的手榴弹年产量突破了30万枚,晋察冀根据地月产手榴弹3-4万枚,1940年突破40万枚,其他各个根据地手榴弹产量普遍都大于消耗量,实现了手榴弹自由。1941年3月,太行根据地用焖火工艺对白生铁弹壳进行韧化处理,解决了批量生产炮弹的关键技术,1941年八路军总部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50毫米炮弹,冀鲁豫1942年试制出九二步兵炮弹,1943年就开始了量产。

相比之下,小小的子弹却让八路的军工大神们犯了难。一开始,根据地并没有试图从零开始生产子弹,而把弹壳捡回来搞复装。有人可能要说,复装子弹嘛!今天美国随便哪个红脖子都能搞!但是,大部分红脖子搞的只不过是来料加工,只是听起来硬核而已。根据地的子弹复装那才是真硬核,弹壳、弹头、底火、发射药都需要修复或自己重新生产,由于战斗大多在夜间打响,战士们平均只能收回40%的弹壳,这其中又只有60%可以修复使用;由于没有铅矿,生产弹头不仅需要收集香炉、酒壶、蜡台熔化后做成弹芯,还要收集铜元和铜钱,经过熔化、冲压、拔伸、退火、冲头等工序制成头壳;至于发射药,更是等到1942年根据地制造出浓硫酸、可以配制无烟火药才解决。

因此,敌后军工的子弹产量迟迟上不去。成绩最好的晋察冀根据地,1941年下半年就能够大批量产复装子弹,但月产只有三万五千发;陕甘宁边区1943年春才具备复装能力,晋绥根据地情况最艰苦,直到1945年才能复装子弹,而且年产量仅有可怜的2500发。好在1942年,根据地精炼黄铜的技术取得成功,突破了弹壳自制的门槛,无烟火药的生产也趋于稳定。随着技术上的突破,子弹产量日趋稳定。到1944年11月,晋察冀根据地每月就能够自造和复装七九子弹39000发,六五子弹41000发,大大改善了子弹供应状况。

但是,这些都是抗战后期的成果,在抗战前期和中期,为了解决弹药供应的问题,八路们着实花了不少脑筋。

平型关战斗前,115师全师上下只有几十发迫击炮弹,说难听点,够干啥的。幸好偶然发现了一个国军遗弃的阵地,捡回来1000多枚炮弹,这才让鬼子好好吃了一通天降正义——咱们哪打过这种富裕仗啊,所以大家开心之余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当时,115师军械科长和师部失去了联系,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干脆率领部下在五台县附近收集国军队遗弃的物资,结果找到了晋绥军抛弃在省防工事里的大量手榴弹、炮弹、子弹,一一五师独立团也在上寨、下关一带找到了国军遗弃的军火库,大家把这些宝贝运回来一点数量,发现比115师仓库里的弹药还多。1937年11月,太原即将失陷,晋绥军兵败如山倒,抛弃了大量仓库,作为精打细算的日子人,教员亲自下令动员了500多头牲畜,去太原周边整整运了一个月,获取了大量弹药。各个根据地也如法炮制,只要国军溃退,敌后军民就去收复失地、顺便捡捡装备。晋察冀根据地在1937年8月至1938年8月一年时间内,就捡到58.3万发子弹。相比之下,从1937年至1942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生产的子弹总数也就59.4万发,4年半生产还不如1年捡装备,实体经济的悲哀莫过于此。

不过也由此可见弹药收集在抗战初期的重要性。当然了,即便是国军也不能在一个地方反复溃退,遗留弹药是一次性物资,捡完也就没了。于是八路们很快转向了另一个渠道:购买。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军事化趋势明显,民间流散的武器弹药数量巨大,在比较有钱的广东,仅番禺一个县的民团就有枪10万支、东莞民团有枪5万多支,台山县大江李族办的民团不仅有枪,还有防空探照灯。相比之下,河北、河南等地的大地主虽然财力不够,但每家几十支枪总是有的。1933年国府一统计,发现河北各县常备民团存了5.4万支枪、341万发子弹;再加上抗战爆发后华北国军迅速溃败,大量散兵游勇逃散乡村,民间又迎来了一次武器弹药大补充,因此具备了巨大的供应潜力。

除此之外,国军、日军、伪军里都有聪明人倒腾武器弹药生意,尤其是各路伪军。不但军官经常倒卖弹药,只要出来扫荡,连伪军普通士兵都要偷几排子弹、挣个外快,搞得市场行情混乱。1940年,八路试图规范一下市场,规定步枪弹每粒1毛至1毛5、各种大小炮弹5毛。

公平的说,这个价格实在太低了——1941年,385旅就发牢骚说:子弹的行情大多是两毛,有的地方甚至是4毛,1毛5人家根本不卖,如果上级实在不报销,我们只能自己开合作社、赚钱买子弹了。实际上,1940-1941年的晋冀鲁豫各个根据地周围的军火市场行情是: 轻机枪:五万一挺;六五步枪:三万元一支;子弹:约二元一排。机枪的价格算比较公道,子弹才4毛一发,虽然比官方收购价高,但也不算多贵。彭总最后也认为可以买点机枪,子弹便宜、买得越多越好,至于三八大盖就太贵了,想宰八路肥羊?门都没有,不要!【资料来源:《后勤军工史料汇编》上,第 229、238、255 页; 《第十八集团军后勤军工史料汇编》中册,第 730、747 页】

其实换位思考,对于伪军来说,鬼子的子弹随便打,偷起来容易,自然是白菜价;机枪嘛,太重了,我说跑路的时候丢了,太君您总不能不认吧,你们皇军也丢了不少机枪给八路啊!但是,步枪人手一支,枪没了总不能说我也没了,实在不好解释,价格当然也就贵了。

既然军火黑市或多或少都和伪军有关,这帮痞子想多挣钱也就在所难免。1943年底,各根据地逐渐对购买弹药费用采取实报实销制度,同时限定了购买区域,试图避免内部抬价、维护市场秩序,但是八路们仗打得多,不同部队之间不可避免的抬价收购,军火居然还形成了一个地下流动网络。1945年,129师本来已经谈好了一笔买卖,冀鲁豫根据地却因为马上要打几个大据点,半路杀出来高价截胡,这批子弹就流动到冀鲁豫去了,气得129师去总部告了一状。

不过,八路能买到多少子弹,并不由商业逻辑决定,而是和战场形势息息相关。

八路占优势时,军火商很活跃;而根据地面临困难时,就很难指望他们稳定供货。1941年3月,在冀南活动的129师新编第8旅每月能买到六千到一万发子弹;1942年中条山根据地开辟,全年收集和购买到76万发子弹。由此可见,即便是敌后根据地最困难的1942年,只要部队打得好,大批量收集和购买弹药就不难。但是,1942 年下半年根据地的形势异常严峻,子弹就很难买了,冀南根据地全年只买到4.6万发,只有1941年的一半。而1943年敌后军民展开局部反攻,日伪军朝不保夕,又开始大量倒卖武器弹药,甚至汪精卫的亲戚也出面和抗日武装做起了大宗军火买卖。【资料来源:朱超南、杨辉远、陆文培: 《淮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稿》,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3 页】。

所以,八路军在敌后解决弹药补充的路径是很复杂的,领取、生产、缴获的数量都有比较明确,收集和购买弹药虽然至今没有准确的研究数字,但也同样是八路军弹药的重要来源,为敌后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的敌后斗争的艰苦、复杂,和敌后军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这几年,不少反思怪说什么“国军在前线浴血奋战,敌后根据地却坐山观虎斗”、“抗战养肥了共军、消耗了国军”。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军后勤司令郭忏在1940年的统计:1939年,国军一个1.3万人的军级单位,在一场大规模进攻战斗中,平均每天每支步枪消耗子弹8发、每挺机枪消耗子弹149发。

而根据美国方面的情报,八路军参战时全军还不到3.5万条枪,从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斗,到1940年6月正式统计子弹消耗的900多天里就消耗了3169万发子弹和30万枚手榴弹,参考国军的弹药消耗数字,只能说明八路在没有正常补充渠道的情况下,每周也坚持要发起一场团、营级规模的进攻战斗,这作战积极性……恐怕远远高于国军任何派系的部队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死一个鬼子要用多少子弹?八路军平均12发,国军平均2000发
抗战时的“边区造”威力如何?李云龙嫌弃的武器,其实日军有点怕
点评校尉:八路军是如何补充武器弹药的?|2023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成为二战后唯一完成...
八路军如何应对子弹短缺问题?左权一番话告诉我们答案:当年很苦
有勇有谋的八路小战士 独自一人俘虏了六十二名伪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