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案朱可夫也只是枚棋子:斯大林的真正目标,在7年后轰然垮台

二战胜利后朱可夫因为工作从柏林调回莫斯科,他怎么也没想到迎接自己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一串针对他的系列军人案件已经在莫斯科基本策划完毕。

在这次事件中朱可夫被整得很惨,从元帅打发成边远军区的小司令,但这次行动中斯大林真正的目标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手握大权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联英雄被针对,下台的前奏

1946年朱可夫声势达到顶峰,也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年。

有一天朱可夫接到斯大林的电话,电话里面斯大林询问他是否可以考虑回莫斯科任职,朱可夫自然是愿意回莫斯科担任高官,回复同意后他建议索刻洛夫斯基接替他的职务。

斯大林不置可否,他只是答应会给予考虑,让朱可夫等待指示。

两三天后斯大林再次打来电话,说政治局已经接受他关于接替人选的建议,让朱可夫在管制委员会最近一次会议结束后返回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说出一个让朱可夫想不到的消息,斯大林说常务副国防人民委员已经由布尔加宁担任。

这段话让朱可夫感到意外,因为他曾信心十足地指望卫国战争结束后,能让他担任国防人民委员这一职务。

朱可夫会出现这种想法并不奇怪,抛开他在卫国战争中建立的功勋不说,在战争期间他是最高副统帅,仅次于斯大林。

现在是战后和平时期斯大林未必会继续兼任这个职务,因为战前这个职务就先后由伏罗希洛夫和铁木辛哥担任过。

现在看来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当不成了,连常务副国防人民委员都指望不了,他还能说什么呢,只能义正词严地告诉斯大林自己愿意听从党中央的任何任命。

现在斯大林还需要稳住朱可夫,他用陆军总司令这个饵来吊住朱可夫,希望他尽快返回莫斯科。

4月10日朱可夫告别在柏林的战友回到莫斯科,回来后没几天,朱可夫就和布尔加宁在审查苏联武装力量部条例上出现严重分歧。

两个人在各军种总司令和武装力量部常务副部长的法律地位问题上发生争吵。

争吵中朱可夫用了极为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拿斯大林做举例反驳布尔加宁,这个话很快就被布尔加宁添油加醋上报给斯大林。

第二天斯大林就找到朱可夫谈话,询问他是不是对调职回国担任陆军总司令有意见。

朱可夫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一再迎合斯大林说自己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离开斯大林办公室后,朱可夫还是忍不住感到失落和郁闷。

可是他没想到调职和布尔加宁的谗言只是事情发酵的前奏,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

从元帅到发配边疆

朱可夫在卫国战争胜利后心态出现很大的转变,之前红场阅兵上朱可夫搞得斯大林很不高兴,这个人打仗厉害,政治上还差点意思,他不懂什么叫韬光养晦。

朱可夫发配边疆的过程中,有个人非常重要,斯大林反间谍总局的局长阿巴库莫夫,他提供了大量不利于朱可夫的“证据”,并主导了整个过程。

和斯大林有限警告方针不同,阿巴库莫夫是铁了心地想把朱可夫往死里整,两个人的矛盾还要从1945年12月的一次事情说起。

当时阿巴库莫夫到柏林去抓捕涉嫌盗窃和贪污战利品的军官。

他明知道这次是要抓捕朱可夫的手下,可他表现得很高傲认为自己直属斯大林不需要跟朱可夫打任何招呼,作为苏联驻德国军事行政长官的朱可夫自然不会开心。

那些涉嫌贪污的军官知道朱可夫的高傲和火爆脾气,他们歪曲事实真相向朱可夫控诉阿巴库莫夫的独断专行。

新仇加上旧恨朱可夫听完后火冒三丈,命令手下人把阿巴库莫夫带过来。

为了打掉他目空一切的嚣张气焰,朱可夫让对方在衣帽间等了两三个小时,才命令放他进办公室。

阿巴库莫夫一进门就迎来朱可夫劈头盖脸一顿痛骂。

这名让多少人闻风色变的反间谍总局局长,被朱可夫的威严给震慑住,他含含糊糊地回答这次过来的目的和任务的机密性。

朱可夫没有听他解释,直接命令阿巴库莫夫释放所有被逮捕的将军和军官,并且在24小时内离开德国。

阿巴库莫夫试图反驳,说他不仅是反间谍总局局长,而且还和朱可夫一样是副国防人民委员,两个人是平级朱可夫不应该这样高高在上地吩咐他,但是朱可夫不买账。

无奈之下阿巴库莫夫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柏林,回到莫斯科后他马上向斯大林诉说自己在朱可夫那里受到的委屈。

斯大林从阿巴库莫夫的话语中了解到两个事情。

第一个就是朱可夫日益膨胀的心态和嚣张跋扈的行为,他对受斯大林直接领导的军队惩戒机关掌门人置若罔闻。

第二个就是阿巴库莫夫对朱可夫的痛恨,斯大林意识到这是一个惩治朱可夫的有利棋子。

后来阿巴库莫夫有底气主动挑起针对朱可夫的调查,来源于斯大林对朱可夫目空一切态度的不满。

阿巴库莫夫的手段非常有意思,他没有直接对朱可夫下手,反而逮捕了空军的部分人员,比如航空工业委员沙胡林和总工程师列平。

通过这几个人他又逮捕了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这个人就是阿巴库莫夫准备掀起朱可夫大案的重要棋子。

1946年4月30日一封署名是诺维科夫的声明信被阿巴库莫夫送到斯大林手里,信件中除了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感到忏悔,还写了朱可夫的“有害行为”。

斯大林没有马上对朱可夫采取行动,他解除了梅尔库洛夫长期担任的国家安全部长职务,让阿巴库莫夫担任该职务。

自感安排妥当后,斯大林在一次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中宣布解除朱可夫的职务,朱可夫被迫离开莫斯科到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

阿巴库莫夫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他和朱可夫的结怨很深,现在难得朱可夫失势了那必须要往死里整。

到了第二年阿巴库莫夫又行动了,朱可夫以前的副官谢莫奇金因为涉嫌在德国侵吞财物被捕,阿巴库莫夫跟之前一样炮制了一份谢莫奇金揭发朱可夫的声明材料送给斯大林。

声明中谈到朱可夫有一个装满稀世金器的皮箱和一个有着各种珍宝的盒子,于是斯大林在阿巴库莫夫的怂恿下,同意对朱可夫住所进行秘密调查。

局中有局,斯大林真正想对付的人是谁

有心算无心,朱可夫在阿巴库莫夫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他被贬为乌拉尔军区司令员。

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朱可夫成为斯大林心里想要的那种样子,没有之前的豪迈和霸气,每天夹起尾巴做人,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

斯大林为什么把国家功臣贬到乌拉尔那种偏远地区,归根结底还是想保护这位苏联功臣。

当时苏联政局比较混乱。斯大林晚年国家保安系统在苏联有着极不正常的位置,党内很多问题不是靠党代表解决,还是靠贝利亚、阿巴库莫夫这种情报头子。

最开始斯大林依仗最深的是贝利亚,慢慢的他发现越是重用贝利亚,就越离不开这个称手的下属,于是开始不断给贝利亚加重担安排职务。

作为斯大林手里一把随时出鞘的利剑,贝利亚掌握了苏联军民的生杀大权,巅峰时期被任命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元帅。

斯大林面对这种情况当然感到不安,但是贝利亚势力太过庞大不能随便更换。

本来他是打算安排梅尔库洛夫去分权贝利亚,可是这个人中看不中用,面对贝利亚狠辣手段,梅尔库洛夫不仅没能与之抗衡到最后两个人竟走到一起去了。

阿巴库莫夫成了斯大林的下一个目标,在斯大林看来这个人有手段有野心,他不会甘心接受贝利亚的指挥。

阿巴库莫夫没有让斯大林失望,他掀起朱可夫大案给自己带来业绩成为国家安全部部长,直到“列宁格勒案件”之前他都在跟贝利亚做抗衡。

“列宁格勒案件”是贝利亚意识到斯大林身体越来越差以后,为巩固自己权力掀起的一场大案,数以千百计的无辜民众和精英官员被牵连进去丢掉性命。

在这次事件中阿巴库莫夫见识到贝利亚的手段后,彻底向他倒去,从此之后斯大林对贝利亚失去钳制。

不过贝利亚也知道只要斯大林在一天,他就只能托庇于斯大林的羽翼下。

因为当时苏联还有经历过战火的老将和老一辈革命家,和他们比起来贝利亚还欠缺点威望。

贝利亚的心态可以说比较矛盾,他期待斯大林能一直给他庇佑,让他不断发展羽翼控制苏联,又期待斯大林早点死去,这样他才有机会站在台前统领整个苏联。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时间来到1953年3月斯大林因病去世,贝利亚开始加快自己实现野心的脚步。

恶魔贝利亚的落幕

斯大林的去世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很可怕的悲剧,他所制定的继承人马林科夫没有控制贝利亚的实力。

斯大林刚刚咽气贝利亚叫来自己的汽车开往城里时,他脸上流露出来得意的神情。

贝利亚认为他等待许久的时刻已经来临,现在整个苏联没有任何力量能控制他,也没有什么能挡住他的去路。

其余苏联高层不约而同地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胜过悲痛,大家脸上木滞,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

留下在近郊别墅的人决定召集常务委员会和主席团全体会议,等待时赫鲁晓夫看到马林科夫神经质地走来走去。

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说,他早就看出贝利亚不是一个共产党员。

他认为这是一个阴险、不择手段地投机分子,从意识形态上来讲他没有共产党员的立场,他打算跟马林科夫商量一下如何应对贝利亚的威胁。

而另一边贝利亚深知自己在担任内务人员委员期间,滥杀无辜的罪责众人皆知。

为了改变自己的“刽子手”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为了斯大林去世后,他认为迟早会到来的平反运动中掌握主动权。

贝利亚以平反急先锋的面目,毅然触动起斯大林逝世前几年中制造的几起重大案件,掀起一个平反冤案、恢复法制的小浪潮。

在这些被平反的案件中,就有阿巴库莫夫等人蓄意制造的朱可夫冤案。

正是在这样的平反背景下,朱可夫在战后几年中所遭到的那些诬陷和指控全部被推翻,他的名誉被彻底恢复。

贝利亚领导陆续平反的事情引来苏联国内的一些赞赏,有一些案件牵涉到苏联现任中央领导人,其中不乏贝利亚的政敌,贝利亚发现这样做既能得到赞赏还能打击政敌。

于是他又打起30-40年代苏联时期一些案件的想法,打算重审一系列重大案件。

这样一来就不能不引起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人的惊恐,贝利亚目无法纪的行为给当时的苏联带去很严重的影响,党内动乱不安。

如果贝利亚对历史冤案的平反工作继续深入,苏联很可能陷入前后矛盾的局面,比如曾经的英雄变成罪犯,形式几乎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持苏联稳定,赫鲁晓夫发起倒贝行动,布尔加宁、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先后被他拉拢过来,参与到对这一行动的策划中。

他们把所有中央主席团委员争取到自己这一边后,又研究了清除贝利亚的具体方式和时机。

朱可夫在军队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很高,被贬多年没有丝毫减少,所以赫鲁晓夫等人觉得只有让朱可夫直接参与此事,才能保证获得军队的绝对支持。

1953年6月26日,朱可夫开着车带上几名一起负责抓捕贝利亚的将军进入克里姆林宫,等到贝利亚进来后马林科夫宣布以苏联法律的名义逮捕贝利亚。

宣判结束朱可夫从后面折弯贝利亚的双手,把他提着站了起来,并对贝利亚进行搜身确保对方没有武器在身上。

天道好轮回,贝利亚这个斯大林晚年的情报头子,本应该在朱可夫一案中就倒台,却一直嚣张到7年后才被最终制伏。

参考资料:

《朱可夫大传》徐隆彬

《世纪性的实践》柳植

《世界军事百科系列 世界名将传奇》曾杨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利亚为何失败?
朱可夫两次帮了赫鲁晓夫的大忙,没想到却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一代名帅朱可夫的沉浮人生
史海钩沉:赫鲁晓夫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朱可夫参加赫鲁晓夫的追悼会,离开时说的五个字,听了难受不已
赫鲁晓夫去世后,朱可夫参加追悼会,离开前说了五个字,字字心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