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集邮(邮集)不能传代?
这是一个真实的关于收藏的故事!
  重庆集邮初期,集邮界的几位元老不能不提,罗华生,赵恕忠,杨连生,蓝为汉,滕小凡,陈強,董伯林……。他们的藏品极为丰富。比如罗华生老师的藏品,主集签名邮品,就是请著名人物在邮票、邮品或信封上签名,国家领导人,运动员,电影演员,先进工作者……。
  罗华生老师签名邮集多次获奖。老人家一生努力收藏,聚沙成塔,一但仙逝,邮品也散了。另外赵恕忠老师,滕小凡老师也是这样,辛苦收藏,后继无人,都散了,日本一位集邮大家水原明窗,中国一位集邮大家姜冶方,都是这样,人仙逝后,收藏品,聚而散。
  打铜街邮局门口的邮票交易市埸,后来也因为人太多,太拥挤,有失市容市貌的要求,后来又把市场迁移到新华路群众艺术馆,在这里,邮市终于有了避风遮雨的地方,也有了柜台。
  而另一些人因没租到柜台,也只有每周一天去市场,所以他们又分流去了上清寺邮电支局门口小花园(现巳拆)仍然是露天市场。而在群众艺术馆里的邮市,每个礼拜天,人头攒动,买卖兴隆,除集邮品外,又出现电话磁卡的买卖。并且,集邮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改集邮为炒邮,集信销票为新票,集一套改为集双联,方联,整版,以及整盒小型张。邮票价格如同脱缰野马。当时除少数集邮者外,多数人是炒邮票,是击鼓传花,一夜暴富。加上原新华路上百货帮,百子巷的皮革帮,大阳沟的付食帮也加入进来,推波助浪,那算是邮票市场第一次高潮。
  新华路群众艺术馆的邮票市场,因为出租方欲租赁给租金更高的小家电商贩,又逼得邮票市埸搬家,一批人去了较场口大元商场,一批人去了枇杷山市博物馆附近住宅楼顶楼市场,上清寺邮局门口还有一部分,重庆邮市形成三国演义,三足鼎力。再三折腾,因大元和枇杷山交通不便,而且还要交租金,最后陆陆续续都往上清寺露天地摊去了。
  重庆邮市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便的,易于管理的市场,直到市中区中兴路跳蚤市场建立后,重庆邮票及收藏品市场才得以搬迁进去,从露天市场到固定市场又回露天市场最后终于在这里安营扎寨,经历许多艰辛,许多坎坷。
  1997年重庆直辖同时香港回归。重庆邮市达到疯狂顶峰。为买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人们彻夜排队,面值50元,炒作到150元,最高峰380元。完全以炒股票T十O的形式暴炒。重庆直辖两枚一套也随之水涨船高。同年在南坪工贸会展中心还举办了全国邮展,邮商以17万8千成交整版T46猴年。
  疯狂往往伴随阵痛,以后数年,因发行量巨大,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50元跌入面值,最低时28元。其他编年票也唇亡齿寒。能坚挺只有老纪,特,J,T前80的各类票。
  每个集邮者都想收藏收齐自己心仪的邮品。根据自己的爱好,知识,最主要是经济实力,选择性地收集,或老纪,特,或区票,文革票,J,T票……。而玩题材票更要海量信息,渊博知识,熟悉外语。
  现在的集邮,多数是爷爷奶奶,父母亲给孩子买,从出生那年买起,一年一个年册,每年底买了后,翻翻,然后放进书柜。其实,每张邮票都有一个相关的故事,应好好发掘,真正理解,增加知识。
  而老一辈集邮家一但仙逝,儿孙们又不懂不集不传承,只得往市场一送,換几个钱。至于能換多少钱,还是不懂,看到都悲哀。当年这些老前辈是何等努力,勤奋,孜孜不倦地收集,人走了,邮集散了,聚散两依依。
  古董可传代,字画亦可传代,为什么邮集不能传代?
  作者:半山隐士(未完,待续。。。)
  博主:陈小C集邮
  微信公众号:chenxiaocmm
  收藏发烧友,记录怀旧的一些事、一些情…
  寻知心邮友,一起分享收藏的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缘际会:当回邮商很难忘
邮友说:醒了没?是邮票玩你,不要误解成你玩邮票!
集邮八乐,不可不知!
邮票市场投资价值观在变 - 邮票俱乐部 - 中国邮币卡网论坛 - 0
【爱在群团】桃花灼灼时,方寸显风采
黎泽重:追忆中国第一邮市——月坛邮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