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朋友圈三天可见,一亿人消失在朋友圈

这是杂志之旅推送的第419篇文章

文丨橙欢乐

01

越来越多的人屏蔽朋友圈

前段时间,微信总裁张小龙在年度演讲里讲到朋友圈的部分,提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据。有超过1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在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着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种常见矛盾:想展示自己的某种状态或想法,但又不希望被人永远看到。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消失在视野里。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朋友圈三天可见”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设置。

有人说,这样不好,会导致人自我封闭。还有人说,如此设置的人防备心重,不够坦诚。然而,尽管被如此诟病,依然有超过一亿人,顽强地打开那个开关,隐藏掉三天前的自己。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隐藏朋友圈了呢?

02

自我展现,不再像过去那么自由

我们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很多时候是根据所处的情境决定的。比如,在老师面前,我们可能展现为一个听话,爱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学生;而在朋友前面,我们可能是活泼话多,懒惰不自律的人。

如今,由于现实生活和社交媒体的高度重合,让不同的情境下的人浓缩汇聚在了一起。我们的微信里不仅有父母、亲戚,还有同事、同学,还有群里加的陌生人、小区物业人员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

不同的人群意味着我们在朋友圈不仅要面对同龄人的眼光,还要面临着被亲戚“审批”的危险,所以当我们在朋友圈发一条状态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条状态是否合适。比如,周末和朋友聚会到很晚,玩得很开心,想发个朋友圈却不由想到,父母看了可能又要唠叨自己。

所以,这种多种情境的复合和冲突,让我们在发状态或内容上越来越谨慎,在一定程度上犹豫不决。

网络上形容年轻人在不同社交软件上的表现是“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有强烈反差的表现可以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强弱关系概念(1973,Granovetter)来解释,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感情因素维系的人际关系,微信社交就属于强关系社交。而微博就属于弱关系社交,面对的人群彼此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仅仅是网友,所以造就了在微博上“放飞自我”的状态。

对于更加注重隐私的年轻人,他们需要社交安全感。面对微信的强社交,半封闭自己的朋友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03

内容永久存在

无法控制别人的看法

人有自我表达的需求,渴望被看到、被听到,让他人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自我表达往往是在我们认为是安全的情境下发生的:当我们感到诉说的对象、所处的环境都是令人放心的时候,才更容易打开自己。

过去的网络还是匿名性、私密性很高的场所,我们能够借此逃离现实,安全地表达自己。但是现在已经实名制代替了匿名性,身份信息在各个APP之间交错链接,使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活在一座圆形的监狱中,它甚至比在现实中能够被观看的监狱更加可怕。

研究者Danah Boyd(2007)将如今的社交网络称为“有介质的公共空间”,它与“无介质的公共空间”(现实中的公共空间)相比,拥有4种特性:

· 永久存在——你在15岁那年发过的感叹,很有可能在30岁这年仍然存留在网络上。我们都失去了“被遗忘的权利”。

· 可搜索性——只需轻轻敲击几下键盘,你就能完成对一个人的了解。

· 可复制性——定向发送的图片、一对一的聊天记录,也可以迅速地被复制粘贴,或者二次修改后传播。

· 隐形观众——在现实的空间中,你至少能对于谁在观看、聆听你有所感知。而在网络上,你永远都想象不到有谁在暗中观察你。

我们发在社交网络中的内容,只要不被删除,没有三天可见,它们一直保留,脱离了具体语境,很可能会被误解。甚至,有些人将这些内容搜索出来,进行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随着这几年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让人们更加重视网络时代的隐私。

04

高敏感人群

著名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得出一个数据:我们身边,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一般有这几种特征:

1.担心给别人添麻烦

2.需要独处

3.容易有罪恶感

4.曾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

5.面对大量信息和变化,容易焦虑

6.讨厌人多

7.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8.常被别人称为敏感的怪咖

以上症状如果大多数符合,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是高敏感人群中的一员。

有人总结出高敏感最典型的两种类型:一是像刺猬那样把自己紧紧裹住,另一种则是选择牺牲时间利益,去换取别人的认可和在意。

高敏感人群发朋友圈会斟酌再三考虑每个人的感受,即使突破自己内心的挣扎发出了动态,朋友圈下的留言,也能解读出无数种意思,一个一个地做排除法,纠结到不行,也走不出来。最后,干脆将动态直接删除。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中描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可能这就是很多高敏感人群脑海中经常盘旋的想法。

因为他们总是担心自己发布的动态给被人造成困扰,就会不自觉放大了别人的情绪和自己做过的一些事。

经过一通胡思乱想,然后就把别人的情绪统统算到自己头上。

最后不堪重负,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将一切都阻隔在朋友圈的那条横线外。

05

朋友圈三天可见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有人抱怨“三天可见”让自己和朋友们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了,这条分界线似乎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剪切线。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微信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假期来了:为何有人在朋友圈里晒晒晒,有人却潜潜潜?
朋友圈照片vs现实,扎心了!
别把一点点破事,都发到朋友圈里
高朋满圈的点赞时代,为毛你被绝交
心理学家:请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