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统计局>>威海市: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威海市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常态不仅是增长速度的调整,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发展动力的加快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威海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新兴产业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目前学界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二是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向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转变;三是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新常态标志着全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一位数的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阶段。伴随着增速换挡,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也将进入创新驱动的突破期。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即由过去的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际经验表明,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速增长会自然到来。如果新旧增长动力的接替不成功,新的发展方式未能及时确立,中速增长也难以稳住,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驱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对于威海市而言,地域和环境条件限制了威海市走传统工业大而全的发展道路,但威海市却有着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发展新兴产业对威海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威海市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将决定威海市未来产业层次以及在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事关威海市产业现代化建设大局。如果威海市没有抓住机遇,没有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引领发展,没有打造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企业方阵,“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成为一句空话。威海市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首先要把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引导到创新驱动、智能转型战略上来,力促传统产业“有中生新”,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加快形成支撑威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威海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探索之路
面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威海市优势产业集群偏少、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将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为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几年的打造,威海市新兴产业呈现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新兴产业集群呈现较快增长
集群化、规模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标志与趋势,培育新兴产业必须讲求集群化、规模化模式。2014年,威海市七大产业集群呈现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收入576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7.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19.7%。
(二)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针对威海市大院和大所少、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威海市充分发挥生态、海洋、开放优势,借智引才、加快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2014年,威海市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总数分别达到93家和78家。201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总数达到163家。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于促进威海市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全市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二五”期间,全市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长19.8%。2014年,威海市百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2.4亿元,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53.4%。
(三)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威海市把园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已初具规模。一是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六大重点区域既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威海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二是促进园区提档升格。工业新区升格为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三是加快培育海洋特色园区。威海市依托鲜明的海洋特色,重点打造海洋食品药品经济园等4个海洋特色园区,着力培育高新产业、先进海洋装备制造等6个优势园区,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链条式发展。
(四)产业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近期将配套出台18项政策,与现有政策共同构建起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是人才方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实施“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借脑引智,加快创新人才和科研成果集聚。三是投融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综合利用产业基金、投资基金和财政性后补助资金等手段,对技术创新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方式,形成完整的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风投、信贷、担保、保险等资金保障体系,实现“三链”协同发展。四是服务方面。围绕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实施市场主体设立联审联批,扩大模块化审批模式适用范围,加强与行政审批相关中介机构的管理。2014年,全市取消、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事项175项,确立现有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2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8项。
三、制约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
总体上看,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了良好的起步和积极的探索,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层次偏低,产业规模偏小,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发展层次偏低
一是价值链低端。由于相关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威海市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在高起点、高水平、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上的差距明显,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问题。列入新兴产业统计范畴的大部分属加工制造型企业,产业层次相对偏低,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产品更少,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
二是产业链短缺。产业链点多链少,各个环节协同配合不够,一些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在产业链前延后伸和关键环节拓展上需下更大功夫。尤其是威海市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应用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多,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二)产业规模偏小
尽管威海市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规模仍然偏小,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方面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是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2014年,威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6561.43亿元,远低于青岛市16435.83亿元和烟台市14899.58亿元,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为37.73%,也低于青岛40.73%和烟台市40.70%的占比。二是龙头企业少。威海市缺乏一批引领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较弱,不仅制约了产业链条的形成,也无法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现威海市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三)创新环境不优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以创新发展为前提的,但目前威海市在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氛围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经费投入强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企业的专利覆盖面尤其是发明专利较窄,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看,2010年至2013年,威海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从1.63%提高到1.91%,2014年,威海市R&D经费投入强度也仅为2.02%,首次超过2%创新地区投入水平,这个水平低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与青岛市和烟台市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从专利方面看,虽然威海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发明专利的占比在逐年递增,但是2010-2013年期间,威海市专利申请总量同比增速呈现逐年降低趋势,2014年有所回升;专利授权量在2010年有快速发展以后同比增速也在不断降低,到2014年专利授权量同比下降7.9%。
2010-2014年威海市R&D经费投入强度及专利情况
年度
R&D/GDP(%)
专利(%)
全国
山东
青岛
烟台
威海
申请量
授权量
同比增长
发明专利占比
同比增长
发明专利占比
2010年
1.76
1.70
2.20
1.97
1.63
10
28.1
95
-
2011年
1.84
1.86
2.48
2.29
1.64
8.97
34.4
-14.5
-
2012年
1.98
2.04
2.61
2.77
1.72
8.2
34.5
13.8
11.3
2013年
2.08
2.15
2.73
2.78
1.91
6.3
39.7
2.8
13.8
2014年
2.11
2.20
2.81
2.82
2.02
17.8
45.9
-7.9
18.7
二是创新氛围没有形成,创新要素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深知这一点。然而,不少企业却是“有心无力”,特别是威海市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它们经济实力有限、创新资源匮乏、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倘若没有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政府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单靠企业自身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同时独自承担创新失败的巨大风险,难免会使一些企业在创新面前踌躇不前。企业踌躇不前,则难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而没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又会进一步影响威海市创新要素的集聚,从而反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因为,集聚经济理论表明创新要素的集聚可以有效提高创新活动的生产效率,这是创新活动选址于大城市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区域层面上,集聚效应具有内在的机制不断吸引创新要素,从而出现累积循环效应使得地区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得以巩固。在这种情形下,威海市只有通过政策手段对威海市创新企业进行扶持,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吸引更多企业来威创业,才能帮助威海市企业创新发展走出困境。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造成威海市人才结构不合理及高新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威海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北京87所、武汉69所和广州58所,而威海市截止目前也仅有8所普通高等学校。二是科研环境学术氛围不强,难以形成人才“热岛效应”。威海市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需求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容纳高层次人才数量有限。文化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条件落后,与国内外科研学术交流渠道不畅,这些都是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薄弱环节。三是部分企业人才观念落后,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
四、加快威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新兴产业不仅是全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变革,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变革,很难立竿见影、立见成效。对新兴产业既要保持热情,还要有耐心,做好长远打算;同时,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能猛踩油门、猛踩刹车、猛转方向。
(一)推动三个一批,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一是招引一批重点项目。大力招商引资是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链主”的重要途径。要坚定不移贯彻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支撑产业,以投入壮大实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在威海市布局和落地,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对于民资与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在威海市落地,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在招引项目过程中,推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模式,对投资主体大、对威海市相关新兴产业能起到带动性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企业区域联合招商,力争形成招商规模效应、特色效应。瞄准世界产业格局变化,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地区新兴产业链转移,力争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同时,把引进人才带进项目与引进项目带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双引”同步。
二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尽快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使之成为威海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兼并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促进企业以超常规的方式壮大实力。做好新兴产业企业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力争每个新兴产业都有领军企业,每个企业都有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行业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协作,不断促进技术聚合与技术扩散效应,巩固和提升企业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
三是转型一批传统产业。继续推动企业实施战略转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传统产业向设计研发、营销服务、品牌打造等新兴领域环节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未来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会逐渐形成和完善,对威海市经济和新产业周期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也会日益显现,助推威海市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二)构建三大平台,在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上求突破
一是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合,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产品的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模式,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支持重大研发机构落户,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联合办学、联合建立科研机构,让更多的重大研发机构落户威海市。集中一批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人才和专家,凝心聚力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扶持力度,对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其运行质态。
二是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威海市新兴产业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通过举办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新兴产业论坛、展会等,加强产业交流合作,提升威海市新兴产业整体形象,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是企业服务平台。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重点企业发展问题的协调、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商、对新兴产业集群形象宣传的力度,着力提升“政企联动”服务工程。加强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考核,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强化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功能,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切合企业需求、采用市场运作方式、高效灵活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真正解决从科技研发到产业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完善新兴产业的配套服务。配套不仅要有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而且需要能够支撑这些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这种现代服务业既包括属于产业链上游的研发服务和技术交易等,也包括产业链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还包括产业链侧翼的融资、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形成现代服务业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力。
突出以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突出产业对口。让人才为我所用,并不是来者不拒,关键要立足实际,找准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侧重于七大新兴产业亟需的高端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招才引智,特别是对优先发展的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二是优选引进模式。重点加强对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技术研发团队的引进,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重点产业项目和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威海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和吸纳通籍优秀学生回乡创新创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内外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依托威海市高校和骨干企业,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自有技术人才的水平提升。加大高校新兴产业学科建设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利用职业教育和现代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培育大批新兴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队伍。
四是创新用人机制。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保障必需生活待遇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推动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威海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在企业为主体引进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名义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资金方面的奖励和政策方面的扶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经济为何能超越苏州?-微信精选-重庆时报
宁波市赴深圳市学习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报告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特色地区--区域经济--浙江省|浙江|中国浙江网上门户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地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五大经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