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深奥的古书,有人连看十七遍,大多数人看不懂

谁是中国历史第一书?论文笔之优美,可能要数《史记》,但论权术之深,还得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故事,就把人性、接班人、合纵连横、恐惧、欲望、谋略等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东西几乎都写尽了。光读这一个故事,就抵一部大书。

这个故事叫“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国君已经无力掌握国家,权力被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持,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强。

故事的一开始,智氏准备选择家族的接班人。

家长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可是族人智果表示反对,他认为智瑶不如智宵。

为什么呢?他说智瑶有五项长处,但只有一项短处。

他的五项长处是:

1.个子高大,胡须漂亮。

2.精于骑射

3.才艺双全

4.能写善辩

5.做事果断

可以说优点很多,但是,他有一个缺点:不仁厚。

那么,这样的人能够当接班人吗?

智果认为,这种人能力很强,但是不仁厚,就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压制别人,谁能跟他相处呢?如果选他做接班人,智氏一定灭亡。

显然,智果认为,一个人的未来不是由他的长处决定的,而往往决定于他的短处。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木桶短板理论。

与此同时,赵氏也在选择着自己的接班人。

赵氏家长赵简子同样陷入到不知道选谁的困境,最终他想了一个办法,分别给自己两个儿子--长子伯鲁、幼子无恤每人一块竹简,上面刻着他的日常训诫。然后嘱咐嘱咐他们:好好记住,不要忘记。

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能熟练背诵竹简训词;再问竹简,无恤随手就从袖子中取出献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呢?仔细分析下就能发现其中的隐秘。

竹简不是纸条,怎么可能三年随身携带,然后随时备考呢?而且也没有必要随身带着,只要背下来就可以了。
那赵无恤怎么做到随身携带?

只有一种可能,他提前知道父亲要考,所以把竹简带在身上,还重新温习了一遍。通过这次完美的考试,成为了继承人。

不管怎么样,赵简子选定了赵无恤,大概能够获取信息,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

此时的赵简子已经嗅到了四大家族的危机,一个国家出现四股势力,这四股势力迟早有一天会重新整合,弱者被淘汰,强者更强。

赵氏,还不是四大家族中的强者。

于是,赵简子给儿子留了一条后路。

赵简子派家臣尹铎去晋阳驻守。

走之前,尹铎请示道:“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

赵简子说道:“做为保障。”

尹铎领命而去,他在晋阳少算居民数量,减轻赋税。

赵简子告诉儿子赵无恤:“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智氏也选出了自己的接班人,智果的劝告并没有得到回应,智宣子之后,五长一短的智瑶成为了家长,是为智襄子。

这样的选择对不对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接班人是企业最大的问题。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老干妈。

据说老干妈的销量已经下滑,口味也不像以前。原因之一,就是老干妈的老干妈已经退休,企业交到了儿子的手里。

且说智襄子上位,有一回,他跟诸位同行办了一场PARTY,在宴会上,智襄子仗着智家实力最为雄厚,调戏了韩康子跟他的家臣段规。

回来之后,智襄子的家臣智国劝告他:“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

智襄子笑了:“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

智国摇了摇头:“结下的仇怨往往不在明处,所以我们在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提防它。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得罪了对方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蚊子、蚂蚁都能害人,何况主君和臣相呢?”

智襄子不以为然,他的行为完全照智果当年的预测在进行:用自己的能力压制别人。

接下来,智襄子找到了韩康子,让韩康子割地给他。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上一次宴会的由来了。智襄子之所以在宴会上羞辱韩康子,并不是无意为之,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试探行为,通过不停的压制,让对方屈服于自己的威力,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酒宴甚至国家外交之上,亦不少见。

酒宴的压制是为了今天的铺垫,是为了测试韩康子的服从性,然后向他索取利益。

韩康子怎么做?韩康子不想给。

这时候,韩康子的家臣段规告诉韩康子:“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于是,韩康子给智氏送去上万户居民。

智襄子利用家族的实力施展威压,为智氏谋取利益,而韩康子在家臣的建议下采取了避其锋芒,甚至有意放纵智襄子的欲望与野心。

一个得到了自己想到的,一个选择了忍耐。

智襄子接下来向魏桓子也提出了索地要求。

同样,魏桓子也不想给,但他的家臣任章给出了一个类似段规的建议:“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

欲要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西方的哲言,早在东方就已经出现。

屡屡得手的智襄子又向赵氏的新家长赵无恤赵襄子伸出了手。

这一次,赵襄子拒绝了。

《资治通鉴》记载,智襄子大怒,兴兵进攻赵氏。

智襄子采取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他没有单独进攻赵襄子,而是联合了韩、魏两个家族一共进攻赵氏。表示事成之后,大家瓜分赵氏。

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又可以把韩魏两家绑上自己的战车,避免两家在自己后方搞事情。

面对强敌,赵襄子必须要出逃。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个选择,一个是去长子城,因为这里的城墙坚厚又完整。应该利于防守。另一个是邯郸城,这里的仓库里粮草充足。

赵襄子摇了摇头,意识到这些优点背后的问题。

“长子城的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

“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

最后,他想起了父亲留给他的晋阳,那是尹铎用宽厚经营的城池。

“走吧,去晋阳吧,那里的百姓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旷古不变的道理,很多人懂,但往往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时的权威。

大军很快追到了晋阳。智襄子并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引水灌城,晋阳城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

但因为尹铎在这里的治理太得人心,所以晋阳人还没有反叛赵氏的意图。

但假以时日,晋阳城灭并没有悬念。

这时候,一向以威压做进攻势态的智襄子走出了一步昏招,大概是太得意忘形,在查看晋阳时,他当着魏桓子、韩康子说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

此时的魏桓子、韩康子依然成了智襄子的随从: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襄子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现在又听到智襄子的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

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两位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恐惧,但脸上的忧惧却怎么也藏不住。

从晋阳城外回来,智襄子还沉醉在胜利的展望中,谋士絺疵向他发出了警告:“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智襄子奇怪了:“你怎么知道?”

絺疵回答;“我只是以常情推测,我们调集韩魏两国军队围攻赵家,赵家覆亡后,一定会连及韩魏两家。我们原本约定瓜分赵家土地,现在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要被水淹没,城破指日可待,可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

絺疵的话提醒了智襄子,智襄子直接传唤来了韩康子、魏桓子,质问他们是否有反心。

韩康子、魏桓子当然否认,表示这是有人在挑拔我们的关系。

表完忠心之后,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出去了。

絺疵进来了,劈头就是一句:“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

智襄子奇怪了,你怎么知道?
絺疵说道:“刚才碰到他的时候,这俩人认真看了我一眼,离开的脚步又很匆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智襄子并没有采纳絺疵的意见,他的能力让他过于骄傲,没有把威胁放在眼里。

絺疵只好请求出使齐国,离开这条将要沉没的巨船。

此时,被大水围困的赵襄子开始了自己的策反,他派家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张孟谈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

这一句话说到了韩康子、魏桓子的心里。

他们纷纷点头称是,也在谋划后路,但是担心如果谋划不好,反而大祸临头。

张孟谈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表示绝不会泄露机密。

共同的敌人智襄子把三位原本不相干的人逼成了联盟。

就在这一天的夜里,赵襄子秘密派人出城,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灌向智襄子的军营。而当智襄子的军队救水时,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

智氏大败,智襄子身死,最终智襄子的头被做成了酒器。

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智慧,就是失败者智襄子也展现了他的才智跟霸气。

那他为什么失败呢?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分析道: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所以,当看到一个人道德堪忧而坐上高位时,那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资治通鉴》,你不知道干什么了,迷茫的时候,去读《资治通鉴》,想了解社会里的各种关系,去读《资治通鉴》,甚至想了解权术,也可以去读《资治通鉴》。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也许,这就是我们读《资治通鉴》的意义,让自己变得大气一些。

当然,《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没有古文功底,可以选择白话文,但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我一般给大家建议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大家知道,台湾地区出了很多有名的词人,比如写出《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的方文山。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国文功底很扎实。

原因就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台湾地区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的时候。

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专门负责推行国学。

工作之一,就是出版大量的古籍,《周易》、《老子》、《诗经》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人、君子、小人、愚人,谁的“智慧”更胜一筹?
素质太差的人,下场都不会好!
三家分晋中的智与非智,智与不智
晋国四强相争,一骑绝尘的智伯为何落得族灭人亡?
“三家分晋”的历史玄机:实力最强的智氏被灭族,赵魏韩谁最精?
《资治通鉴》故事:三家分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