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读懂唐代诗人关系网之盛唐朋友圈

王孟山水李杜诗,四大边塞璀璨出。

谁也不如九龄帅,唐诗三百他第一。

一、张九龄宰相班长,力捧王维,轻待孟浩然,浩然很受伤!

人生最难学的是顶级的技术吗?不是,是风度!有这么一个人,他简直活成了盛唐的标志——他拜相,大唐达到了极盛;他罢相,大唐开始衰败。

他就是张九龄(673—740),广州曲江人,号称岭南第一位状元,从此把南方士子拉进了政治舞台。他简直活成了宰相的标杆,唐玄宗考察宰相人选的时,总爱问可有九龄风度?

历史上的“风度宰相”、“曲江风度”都是指他张九龄。那么他到底有何风度呢?从他的诗文中可窥一二。

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不卑不亢、气度不凡。《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就是他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老子芳不芳香是我的本性,何必依靠别人的认可?!蘅塘居士怀才不遇,以书明志,算是找到个知己。

张九龄最著名的诗当属《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明是贬谪之时怀念远方老婆的诗,愣是让他整出了胸怀宇宙的气魄。这可比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气度高多了。

张九龄看人很准。当安禄山还是副将之时候就预判他将来谋反,可惜唐玄宗没当回事。比他小28岁的王维提诗拜访,竟与他结为忘年交,后助王维官至右丞。王维尊他为亦师亦友。

王维的好基友孟浩然一看也整了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谦逊地表示也想一展宏图。可惜,张九龄看能力给官职,只是让他当府僚小官。气得小孟干了一年就跑了。

唉,小孟也不想想,你和王维虽然是好基友,山水田园诗界的扛把子,但毕竟做官得看能力和智商。王维就是比你强。

二、诗佛王维——大唐第一全能型选手!

王维(701—762)和李白同岁,比孟浩然小12岁。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运城,因为母亲信佛,维摩诘是佛教中的居家菩萨,所以给他起名为维,字摩诘,也算从小跟佛有缘。

王维九岁丧父,身为老大17岁赶考途中还牵挂着家里,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竟然一下子占据了一千多年来的佳节思亲头把交椅。

王维来到长安后凭着能诗、善画、懂音乐和帅气成为众人追捧的网红,其中最大的粉丝当属岐王李范和玉真公主,王维也就成了他们的座上宾。

作为音乐发烧友王维很快和同样出入王府的音乐家李龟年成为好友。看来感情这东西,才华比权力更吸引人。

我们熟知的《红豆》其实原名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江上赠李龟年》。与之两字之差的《江南逢李龟年》却是李龟年的另一好友杜甫写的。看来这李龟年好牛啊,好友都是大咖级别,那当然了,人家是音乐巨匠,有一个徒弟还叫唐玄宗呢。

据说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湘潭,在宴会上唱完王维的《相思》和《伊川曲》后触景生情,一下子晕死过去,四天后才缓缓醒来,后来还是忧郁而死。唉,情丝太浓了难免自缚,低头难免会遇水穷处,抬头方见云起时。王维如果教给李龟年点佛法就好了。

王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9岁中状元,比苏轼(21岁)还早,跟王勃(17岁)有的一拼。听着中状元挺容易,其实在唐朝五十岁中个进士都是值得庆贺的。有的人奋斗一辈子也未必考中。

比如孟郊(751—814)46岁时才在母亲的一再支持下考中了进士,那兴奋劲儿啊,有诗为证《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一想,我这么牛掰那全靠母亲的伟大啊,再赋诗一首献给妈妈吧。《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老孟,孟浩然一辈子都没考中。

然而王维的状元似乎用尽了他的好运气,只是担任些闲职。郁闷中碰到了进京赶考无果的孟浩然,从此王孟惺惺相惜结为知己,不求政治通达,但求自然潇洒,开始寄情于山水。

734年王维终于发现岐王和玉真公主只能作粉丝而不能作靠山,没点家国情怀是打动不了政治家的。几经思虑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献诗一首。张九龄一看终于开窍了,官拜右拾遗。

可惜几年之后随着张九龄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挤下台,王维也被贬谪到边塞慰军。

然而正是这次慰军之行让他写了很多边塞诗,也升华了思想境界。比如以前他写《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拘于个人情感,待后来写《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了旷达的胸襟气魄。

740年,亦师亦友的张九龄和知己孟浩然相继去世,王维好不容易升腾出来的气魄又泄气了,无心官场,彻底归隐。终南山下,买下初唐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改为辋川别业。

王维终于可以静心地参禅打坐,在《鹿柴》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听《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诉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故事,让苏轼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人也八卦,王维的知己是孟浩然,好友有杜甫、王昌龄等。然而却与同龄的李白没有交往,要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可是挚友啊,不是一般的感情,按理说朋友的朋友也得是朋友,何也?

我觉得两人不交往的原因有三:一、观念性格不同。王信佛,李信道。王恬静,李狂放。二、同为玉真公主的红颜知己,情敌之间不吐槽已属大度,不交往就不尴尬。三、彼此不服气。王维红的时候李白还没出道,李白如日中天的时候王维已走下坡路。同为才子难免愤愤不平。

三、孟浩然:唐朝最任性的诗人,除了考试其他都是可以骄傲的资本。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唐代第一个专题写山水的诗人。王维就是跟他相识以后才写山水诗的。这两知己写诗生涯正好相反,孟浩然是以山水诗开头,以其他诗结尾;王维是以其他诗开头,以山水诗结尾。

孟浩然可以说是唐朝最任性的诗人。率性成就了他,也害苦了他。

孟浩然是富二代四十岁以前吃穿不愁,每天睡到自然醒《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隐居于襄阳,寄情于山水,除了喝酒就是会朋友《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率性豪爽帮他结交好友无数。王维视他为知己,为他画像(王维的画堪比画圣吴道子),甚至改了价值观,跟他学山水诗,学归隐。

李白也公开宣称孟是他的最爱《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送别时都看不到影子了还舍不得走,还写诗记念《送孟浩然之广陵》。

唉,这李白痴迷孟浩然犹如杜甫痴迷李白,别时恋恋不舍,分后魂牵梦绕。然而他们都是一厢情愿,对方却未回报同等的友情。可见,他们痴迷的不是人,而是对方的才华!

再说孟浩然跟王昌龄的交情。王昌龄是他少年时共用一个笔砚的朋友,也可以说是舍命的交情。740年王昌龄探望大病初愈的他,孟浩然不顾医生的叮嘱,又是喝酒又是吃海鲜,结果引得毒疮复发而死,害得王昌龄和李白抱头大哭。

真是成也任性,败也任性。孟浩然不仅因任性而死,他的后半生也因任性而不得志。

传说孟浩然有次在王维府中碰到唐玄宗,唐玄宗让他吟诵几首诗看看才华。他却偏偏吟诵吐槽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气得唐玄宗直接说“滚!”

李白抱韩朝宗大腿“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都没搭理李白,却盛情相邀孟浩然跟他去京城混个脸熟。可是到了约好时间,孟浩然正和朋友喝酒喝大了,一句“我已经喝高兴了,别拿这些俗事烦我”就把人打发了。

真是太任性了!怪不得张九龄只肯给他府僚小官。既然那么喜欢自由,又何必贪欲仕途呢?让自己后半生徒增烦恼。真是:本是林中自由鸟,偏羡金丝笼中雀。

那么,李白为啥没让韩朝宗看不上眼呢?

四、诗仙李白其实是个恃才傲物的小孩

迟来的天才

当王维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时候,李白(701—762)还在四川大山里铁杵磨针刻苦读书呢。出川时写了篇吐槽日记《蜀道难》。让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拿出金龟换酒来庆贺。只可惜贺知章那时已经很老了,没帮上什么忙。

李白可能因户口问题无法参加科举,只能遍遏诸侯,渴望名人举荐。可惜他的自荐书总是像他充满夸张和想象力的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多于实在,个人多于国家。吹嘘自己多牛却不谈家国情怀,吹捧别人多么重视自己却不见有人真帮助他。

年近四十才被征召,他就高兴的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是副宰相,实际是娱乐秘书。整天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充当文字荔枝博贵妃一笑。理想是威武高大当宰相,现实只有马屁男的空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容不得半点委屈,李白很不开心,“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干脆耍起小孩子脾气,气的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政治上是个幼稚的小孩,感情上却是个真挚的好朋友。《对酒忆贺监》他忘不了为他金龟换酒的贺知章。《送孟浩然之广陵》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好友的背影依依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时帮不上忙就精神慰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赠汪伦》对普通人也有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唉,玩浪漫谁能比得过他呢!

仕途无望后,李白带着小迷弟杜甫拉上高适同游梁宋“酔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上仙山,寻仙草,炼仙丹。一辈子这样,对他而言其实很好。可惜他经不起诱惑。

安史之乱后,李白看不清形势误上永王的贼船,后兵败被流放夜郎。幸亏在途中白帝城遇到大赦,58岁的李白立马像小孩一样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立马回家《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61年李白60岁了,朋友们大部分去世了,他又来到红颜知己玉真公主隐居的敬亭山终于沉稳了一把《望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二年,孤独的李白醉死于附近的宣城当涂县。

巨星陨落,黑暗的天空露出更多的星辰!

四、诗圣杜甫:生前微名如尘,死后如日中天

如果说王维信佛,物我两忘,他的诗充满空灵禅意,所以人称“诗佛”。李白信道,追求自我潇洒,他的诗飘逸奇丽,所以人称“诗仙”。那么杜甫就是信仰儒家,他的心里装满人民,他的诗满是对人民的关心和思考,所以人称“诗圣”!

少年杜甫跟很多人一样,有点小聪明但更多的是顽皮。7岁时咏《凤凰》,种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初级梦想。15岁时还童心十足“堂前桃李八月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5岁时激情满满,游历吴越和齐赵大地。登临泰山之巅吟诵《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年人抱负不小。

不单是喊口号,他还有行动。回到老家后杜甫直接在远祖杜预和爷爷杜审言的墓地旁搭建书房刻苦读书准备科举,梦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梦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杜甫接连考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没有了家庭的供给,别说旅游,他连在长安的生活费都没有了。

可怜的杜甫前半生只顾读书,没学谋生本事,现在没老可啃,只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还去山里挖草药卖,过得很是狼狈。

那时王维和李白都已先后成为巨星,杜甫仅有一首《望岳》拿的出手,名气不大,混在长安也就比群众演员多些参加明星宴会的入场券而已。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他没资格像王李那样坐在上等席的C位,常跟李龟年等伴奏的乐师在下等席一边偷窥天王巨星的风采,一边借机饱餐一顿。

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跌落云端。气愤懊恼的李白来到洛阳散心碰到了小迷弟杜甫。嗯,看着眼熟,用着顺手。“走,陪哥散心去。上仙山,寻仙草,炼仙丹!”

就这样李杜第一次正式相遇了,有人说这是日月同辉,其实那时候的杜甫还不是月亮,充其量就是一颗星星,一个有着胸怀天下的梦想但被现实打得鼻青脸肿的十八线小城市明星。

后来他们还拉上同样仕途失意的实干家高适,“酔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从秋游到冬,从梁宋游到齐赵。李白有钱有名气,走到哪都有吃有喝的,但杜甫和高适不行啊,没钱名气也不大,不能总假装畅意人生吧。后来,杜甫返回长安继续努力,高适到边塞寻找仕途机会。

那时,张九龄已经去世,唐玄宗也老了,开始昏晕,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尽在朝中”吹嘘拍马式地关上了科举的大门。真是害苦了天下学子,难怪盛唐的诗人多布衣多低等官员。

杜甫好不容易凭写颂歌谋得一个小官,小儿子还是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心都凉了。

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杜甫王维等大小官员多被捕。王维名气大,官职高,被逼着当伪官去了,杜甫官职太低无人搭理,他趁天黑偷摸跑了出来。

太子在灵威称帝唐肃宗,杜甫就摸爬滚打着逃向灵威。新皇帝正是用人之际见他忠心就任命他为左拾遗。这是杜甫当过的最大的官了,所以人称“杜拾遗”。可惜因为太耿直,很快就被闲置不用。

仕途的失意却是伟大的开始。战局混乱,杜甫无奈带着家人开始逃难。一路上颠破流离,他把所见所闻所感都凝结成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记录下了那个痛苦的时代,所以杜甫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逃到成都,在好朋友高适、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过了两年安稳日子。伴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他写下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当然了,他只是苦中作乐。正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也发些吐槽和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严武死后,失去庇护的杜甫还到夔州(奉节)找朋友住了两年,写下了他的顶峰之作《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再次失去庇护后的杜甫顺江而下流浪到岳阳、衡阳等地,写下了《登岳阳楼》,后来遇到洪水被困船中饿了十天,被当地县令救出后饱餐一顿牛肉,不曾想第二天因为饿得太久身体太差导致消化不良悲催去世了。

纵观杜甫前半生家境优越,但除了《望岳》没啥拿出手的诗。后半生穷困潦倒,颠破流离,却创作出唐朝诗人中最多的诗词,而且是佳作连连。这真是命运吻我于痛苦,我回报生活于微笑。

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微言轻,杜甫空有名诗而诗名不盛,穷困潦倒客死他乡。直到后来,他的孙子才七拼八凑些钱准备把他迁葬回老家巩县时碰到了元稹,元稹读了杜甫的诗集,大为震撼,欣然为他写了墓志铭,并开始大力宣传杜甫诗文的价值。

至此,杜甫这颗被尘埃蒙蔽许久的珍珠才大放异彩,如日中天,终于上升到跟李白同等地位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当诗人在中原忙活的同时,边塞诗也在大唐的西域大放异彩,形成了高潮。

五、边塞四大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

唐代写边塞诗的可不止这四人,像骆宾王、王维等人也都写过,但若论写边塞诗又多又好的当属这哥四个。

当然了这四位也不只写边塞诗,别的题材诗也写,比如王昌龄的送别诗和宫怨诗也别具风流。

王之涣(688—742)是四人中的老大哥,一首《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哲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被称为五言诗压卷之作。你看,这首也不是边塞诗。

王之涣边塞诗中靓瞎人眼的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人说这是唐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王之涣诗作流传下来的仅有六首,这两首都是压卷之作,其他未流传下来的想必也有佳作,真是太可惜了。

另外,单看这《凉州词》可能有的朋友会晕,好像王翰也有一首《凉州词》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且声誉不亚于王之涣的《凉州词》。

其实这“凉州词”本是“凉州曲”,是一种流行于边塞的曲调名,很多文人都喜欢为它填词。这和宋代的词牌名类似,一个韵律可以有填不同的内容罢了。

说到这儿,这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有趣事情。就是这同为王姓的四大咖:

王翰(687—726),太原

王之涣(688—742),祖籍太原,绛州

王昌龄(698—757),太原

王维(701—761),祖籍祁县,运城

您瞧,他们基本上都是出自太原王氏家族(古代有名的名门望族之一),岁数也相近,别说三百年前是一家,恐怕往上翻不了几辈就是一家人了。

不过我只查到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是好朋友。王翰却未见交集,可能王翰当时一直都是豪门,即使被贬官后依旧过着锦衣玉食,五星级酒店的生活。而其他几位多是衰落户出身,出入的多是街头酒馆,特色小吃。官场上也是沉沉浮浮,恰好避开了交集。

王昌龄(698—757)是唐代诗人中最会交际的,几乎跟盛唐诗人都是朋友。除了这边塞四友,他跟王维关系也不赖,孟浩然为了陪他喝酒把命都丢了。李白跟他多次相互写诗怀念。可见人缘不是一般的强大!

王昌龄被尊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写绝句不亚于李白。他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七绝的压卷之作。还有《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让王昌龄虽身在边塞,却名满天下。

后来回到长安却因为过于豪放,不拘细节,肆意吐槽,屡屡被贬。《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他以诗明志,依旧我行我素。越贬越远,直至荒蛮之地贵州龙标。害得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却悠哉悠哉地在龙标写起《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他还劝慰朋友《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甚是乐观,难怪朋友遍天下!

高适(704—765)可以说是高度适应社会,河北景县人。少小家贫多靠乞讨为生,混迹社会。因为祖上爷爷父亲都是做过官的人,所以他在二十岁的时候西游长安也想考个进士,然而他虽略有诗名但缺少正规学习一下子就落榜了。

他又流浪到梁宋在今天的商丘做了八年农民,躬耕自足。真是佩服,放下笔头能拿锄头,可比杜甫强多了。后来李白杜甫路过,相邀一起游历了燕赵开阔了视野,不安的心又躁动起来,又放下了锄头。

高适45岁以前虽然穷困潦倒,但一直在积极地等待时机。他送别董姓朋友时穷得连酒钱都掏不出了,还大言不惭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怎么样,豪迈吧!感动不?把酒钱自己结了吧。

45岁后,高适到边塞谋求机会,这次又拿起枪头了。他不仅迎来了自己的仕途春天,还让自己挤身四大边塞诗人之列。后来他又凭报信有功,平永王叛乱,官职节节高升,成为唐诗人中唯一不凭考试仅靠战功封侯拜将之人。

有意思的是高适平定永王叛乱后,李白因正在其中被捕入狱。李白写诗祈求看在往日同游的情面上救他一命,高适思虑再三,怕他这位诗名很高但政治上幼稚得要命的朋友引火上身,拒不施救。不过,他在任剑南节度使时多次资助逃难到成都的杜甫。可见高适不是寡义,而是政治敏感机警。

岑参(715——770)比上面几位小十来岁,属于他们中的好奇宝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别人到边塞或是无奈或是被贬,他却是主动想一腔热血撒边疆。别人写边塞是苍凉悲壮,他却是好奇雄壮。他是湖北或河南南阳人,来到新疆看到什么都稀罕得不得了,面对“胡天八月即飞雪”一点都不是怕,反而是惊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详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别人是出塞一次就够了,打死不来二回。岑参却是两次出塞,在路上《逢入京使》潇洒地一抱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我去也。

也正是凭着这潇洒的性格,岑参跟高适合称“高岑”,扛起边塞诗界大旗。他跟高适、杜甫和颜真卿关系不赖,在长安时经常一起游玩唱和。年老后,岑参客死成都,也算漂泊了一辈子。

至此,盛唐的诗人基本上算暂告一段落了。孟浩然和王维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李白和杜甫属于巨星派,一个浪漫主义巅峰一个现实主义巨匠;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是边塞诗四大咖。

想不到盛唐之下,诗人们却过得如此悲催,那么中唐的诗人们命运又该如何呢?

唐代诗人灿若星辰,很容易记忆混乱,当年上学时深受其害。后来我发现把他们按类别或按关联分类记忆,就清晰多了,一记一大串。

你觉得这个法子如何呢?为了帮助我们下一代的学子们轻松掌握诗人知识,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独家诀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概说
56位唐朝诗人的心路历程2
公元744年,唐朝的诗人都在做什么?
唐朝诗人们的朋友圈(二)
诗意中国65|盛唐诗极简史:春花灿烂,春水浩荡
小学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集锦(3)-唐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