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的本质 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编者的话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展现了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发现,职业母亲的女儿也更有可能成为成功女性,而儿子则会更体谅异性。作为职业母亲,不可能时时刻刻管束孩子,但是为什么反而能教养出更出色独立的孩子?这就源自榜样的力量。更好孩子的前提往往是更好的父母,同理,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大概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

前不久一条关于学霸妈妈谈教育的文章刷屏了:为了女儿的学习,这位妈妈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专心陪读,家里也十几年没有开过电视机。大家对此观点不一,但是有一个观点很中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应是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看到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到你的人生价值。这种过好自己的榜样力量,比“无私”的牺牲更现实和可贵。

真正的起跑线是家庭氛围

美国教育部曾进行过一项纵贯研究“早期儿童纵向发展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ECLS),研究人员从全美各州,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中抽样选出研究对象。除了学习成绩外,ECLS 还收集了大量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等,以期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有些出乎意料:

展开剩余76%

父母教育程度高、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母亲在生育孩子时已超过30岁、父母在家讲英语、父母参加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孩子家里有很多书与孩子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孩子经常看电视、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和图书馆、孩子家庭完整、父母最近搬去一个比较好的街区等,却与成绩并无决定性的相关关系。

这些因素大多围绕父母是怎么样的和父母做了什么,很多父母可能问,我带孩子去博物馆增长见识、给他们买书报班,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很多情况是,班报了、书也给孩子读了,而家长在等待孩子的上课外班这段时间以及日常都在干什么呢?逛街、玩手机或是刷剧。如果家长是这样的状态、这样的自我要求、怎么能真正说服、营造环境让孩子好好学习呢?

有趣的一点是,孩子家里有很多书与学生成绩是正相关,而带孩子去图书馆却与成绩并不相关。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家中有很多藏书的家长一般自身教育水平比较高或是爱好学习,自然对孩子形成一个熏染,稍加引导孩子就会爱上书;而即使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如果你自身就不屑、懈怠学习,那也会是无用功;即使会去博物馆,如果你不加以引导解释,那也像一场走马观花。有些时候我们倚赖技巧、“育儿秘诀”,其实不如以身作则。

父母其实更需要教育和成长

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愈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教育孩子不是一件抛给学校和老师,家长就可以甩手的事情。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需要被教育、需要成长的对象就是孩子。而不知道,父母其实更需要教育和成长。

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冉乃彦在一次讲座中讲道,根据团队做得很多针对家长的研究,发现了家长成长的四部曲:第一步,发现自己仅仅有教育子女的意愿并不够,还要有行动;第二步,仅仅满足于我“在教育”也不是终点,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第三步,进一步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家长自己;第四步,认识到成功的身教,来自家长的自我教育。

微博拥有百万粉丝、自称“非专家、一位普通父亲”的王人平曾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它根本存在于我们自身的性格或经历中。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怎样对待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样教育孩子。”

我们总喜欢比较,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但是做这种比较时,你又是否将自己与其他家长相比?一个保持学习状态(工作后也是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积极、富有毅力和勇气的家长,和一个放弃学习成长、只知看电视打麻将的家长,怎么可能培养出能力相同的孩子?

“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家长的言行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样板。这个时代,我们似乎隔不久就会看到有关“熊孩子”惹事的新闻,其实很多新闻读下来,我们会发现,真的是有其子必有其父(母)。

熊孩子在餐厅随便小便,父母居然直接用碗接;熊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闹腾,家长斥责前来提醒的客人;再到刚刚判决的江歌案,江母表示事发一年来,陈世峰的家人始终未联系自己,“陈世峰一家人至今没有一句愧疚、温暖的话,他能成为杀人犯,我一点也不奇怪。”

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纵容、没有担当和承认错误的态度、总是找别人的问题而不反省自己,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也根本没有自我反思精神,不会对别人有同理心。

不过也有这样的新闻,主人公是一位带着幼儿的年轻宝妈,她给同在同舱的乘客每人发了一份小礼物,并附上卡片:“我是来自宁波的Wendy,我刚刚一岁半......独自带我的妈妈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新闻出来后,评论里对这位妈妈也是一片赞扬。

就像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的,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不如给他树立榜样。孩子从家长身上不仅模仿着对学习的态度、生活热情、社交习惯、情绪处理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家长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获得了一种权威的光晕、树立了一种富有说服力的沟通模式。

某种程度就像爆红的复旦女教师陈果讲的,“一切自爱必会带来热爱生活,一切厌世追根溯源都是自我厌倦。”如果家长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过度的焦虑或极高的要求,那其实某种程度反映的是家长自己内心的恐惧、见解的拘泥。家庭是根,孩子是抽芽的树,孩子是你所作为的投影。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学区房,是陪伴孩子成长、自身也不断成长的父母。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周成刚在路上”编整,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二维码。

搜狐知道推荐:30天中考数学集训冲刺提高30分【唐老师初中数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
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八)家长如何爱孩子与孩子一起平安成长 教育、修养、做人
教育孩子的25个法则
家庭教育每日精进分享100
做一名合格家长,让孩子获益匪浅
很多家长们反应自己“不会养”孩子。养育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