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应该怎样读孔子
我们应该怎样读孔子
[ 作者:[责]ya_zf    转贴自:blog    点击数:736    更新时间:2009-10-12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课外讲坛:我们应该怎样读孔子


    主持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孔子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都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1988年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读孔子——不要满足于他人转述

  《论语》选读一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便辟(piánbì):指谄媚逢迎之人。②善柔:指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③便佞(piánnìng):指夸夸其谈的人。

  名家解读

朋友之道
南怀瑾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也有三种: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怪脾气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咎之难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错,你要犯法,他虽然感觉不对,也不反对,跟着照做不误。用现代语来说,等于是娇妻型的朋友,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这种人更坏,可以说是专门逢迎的拍马屁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特别要当心。
  从表面文字上看来,这节完全在说友道,其实,扩而充之,以广义来讲,所谓君臣之际,领导人与干部之间,应该都属于友道相处才对。历史上创业的集团,主从之间,大都是友道相处。等到严格分清君臣主从的时候,也就是快要走下坡路了。天下事固然如此,个人的事业,又何尝不如此。
  (节选自《论语别裁》)
  作者简介:南怀瑾,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版主导读: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本文对“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解释与本期6版于丹教授的解释差别很大。那么,如何看待这两种解释呢?我们首先来看“益者三友”,两者的解释差别主要在“友谅”上:南先生说是能原谅人的宽厚朋友,于教授说是讲诚信的朋友。根据“谅”的古文义来看,南先生的解释过于“现代化”了,于丹教授的解释更忠实原著,而这一解释也是历代学者的通说。
  再看“损者三友”:南先生的解释侧重于性格,而于教授的解释侧重于品格。我们且不去探究古文字的义项,单从常理推断,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是看重其品格呢还是性格呢?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以品格为重,因为这是做人最根本的环节。再从“益”与“损”的相互对立来看:一个刚直的朋友很有可能被认为脾气不好,因为他直来直去,但他不可能是一个谄媚逢迎的人;一个讲诚信的朋友有可能性格软弱,但他不可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口才也许不错,但一个真正渊博的人不会夸夸其谈,一味卖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于教授的解释要更为合理一些,这也是学界最为通行的一种解释。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谈一谈读原著的重要性了。《论语》是用语录体写成,有的内容可能是直接记录口语,随时听到随时记下来,保持原始面貌;也有的内容可能是从某些篇幅较长的篇章中摘出来,属于名言选萃。它不按主题分篇,不按主题题篇,章与章也多半没有联系,结构可说非常松散,内容又涵盖极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经典,它的权威性几乎不容置疑,而其微言大义、内涵精深,又有足够的空间供人发挥,因此被历朝历代的诸多学者研究注解,然后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是基于《论语》的这些特点,它被引用、被误解、被曲解的概率可说是经典之最。以本期文章为例,南先生对国学造诣很深,其著作《论语别裁》也是一部畅销著作,但是这段文字却发挥得过于自由,与原著的意思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如果不去研读原文,只读他人对于《论语》的解读,那就隔了一层,据此形成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因此,同学们对于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名家学者的“读后感”(“戏说”“大话”之流就更要认真鉴别、慎重吸收),而要寻找较为可靠的注解版本来读,打好根基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博采众说为参考。(编者插话: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读《论语》入门的上佳之选。)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读一段《论语》和相关解读。

  《论语选读》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①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错:同“措”,放置。②乡:去声,同“向”,刚才,不久。③皋陶(gāoyáo):舜时有名的贤臣。④汤:即商汤,商朝开国之君。⑤伊尹:汤的辅相。
  编者注:杨伯峻先生对这段有这样的解释:“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谁是直人而举他,属于“智”,所以“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
  参考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樊迟还未透彻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版主导读:于丹教授在讲择友的时候谈到了“仁”和“智”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并将其阐释为交到好友的必要前提。益友与损友的内容出现在《论语》的第十六章,而为樊迟讲解“仁”与“智”是在《论语》的第十二章,很明显,这是于丹教授将《论语》中不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阐述自己的观点,属于对知识较高层次的运用。
  说到这里,也许有同学要问了:“既然‘读后感’是对知识高层次的运用,那我们阅读高层次的文章就好了,为什么非要费力地去啃原文呢?”
  我的回答是:“正因为是高层次的运用,所以不能直接去读。”阅读原文可知,孔子谈爱人知人的这段话是站在治理天下的层面上,与交友并无直接关联。而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这一概念《论语》中一共讲了109次,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恐怕没有谁敢说完全了解,每个人都可能因出发角度不同,所谈事例不同,生活感受不同而对“仁”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如果不去阅读原文,仅仅阅读某个人对于《论语》的理解,那很可能会形成片面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这就好像一个人还没有明白加减法是怎么回事就学别人如何巧解四则运算,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那么,了解孔子其人和其思想,是不是阅读《论语》就够了呢?先看下面这段历史记载再说。

  《史记》选读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①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②,不尽一等③,曰:“匹夫而营惑④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⑤焉,手足异处⑥。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优倡:表演乐舞的艺人。侏儒:身材矮小的人。古代常以侏儒为倡优艺人。②历阶而登:指一步一阶地往台上走。按照古代礼法规定,登台阶时每上一级,要等双足取齐,然后才能登另一级台阶。如一只脚踏上第一级,另一只脚直接踏上第二级,就叫做“历阶”。孔子因紧急,不顾忌礼节,就历阶而登了。③不尽一等:还有一级台阶没有上。④营惑:侮辱惑乱。⑤加法:依法处罚。⑥手足异处:指腰斩。
  版主导读: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国君于夹谷会面,齐景公筑起高台迎候鲁定公。会谈之前,齐景公安排了四方乐舞愉悦贵宾,还没开演,就被时任大司寇(掌管司法和纠察的官)孔子喝令退去。然后,齐景公又命令换宫中乐舞,令侏儒艺人上前表演,于是孔子再次上前,说那些艺人蛊惑诸侯,下命令将他们全部腰斩。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些艺人上台表演,都是齐国事先安排好的,他们何罪之有?孔子下令诛杀这些艺人,其实是一种外交手段,要在齐国面前立威,表示鲁国的尊严不容侵犯。事实证明,这一手段非常成功,齐景公在会面之后就将侵占的几座城池归还了鲁国。然而,看到这种政治家的冷酷之后,你还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个率真、可爱的人吗?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对素材有所取舍,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要全面地了解一位伟人,那就不能满足于这些经过有意识筛选的材料,而是要多方面寻取材料,比如他的著作,正史对他的记载,同时代人和后代对他的评价,等等。对于伟人如此,对于其他的人与事,你也应该持有这样一种态度,这会使你的思考更为理性,认识更为全面。  (特邀主讲人:王云贞)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的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的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进,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儿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选自2008年12期《中华活页文选》)

交友之道
于 丹

  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子又说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这损者三友,是三种什么人呢?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太精彩了”;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啦!好话听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孔夫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也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也就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删节)
  (特邀主讲人:王延学)
  

[ 作者:[责]ya_zf    转贴自:blog    点击数:736    更新时间:2009-10-12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课外讲坛:我们应该怎样读孔子


    主持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孔子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都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1988年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读孔子——不要满足于他人转述

  《论语》选读一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便辟(piánbì):指谄媚逢迎之人。②善柔:指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③便佞(piánnìng):指夸夸其谈的人。

  名家解读

朋友之道
南怀瑾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是有助益的朋友。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也有三种:第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怪脾气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咎之难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太重,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错,你要犯法,他虽然感觉不对,也不反对,跟着照做不误。用现代语来说,等于是娇妻型的朋友,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第三,“友便佞”。这种人更坏,可以说是专门逢迎的拍马屁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特别要当心。
  从表面文字上看来,这节完全在说友道,其实,扩而充之,以广义来讲,所谓君臣之际,领导人与干部之间,应该都属于友道相处才对。历史上创业的集团,主从之间,大都是友道相处。等到严格分清君臣主从的时候,也就是快要走下坡路了。天下事固然如此,个人的事业,又何尝不如此。
  (节选自《论语别裁》)
  作者简介:南怀瑾,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版主导读:细心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本文对“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解释与本期6版于丹教授的解释差别很大。那么,如何看待这两种解释呢?我们首先来看“益者三友”,两者的解释差别主要在“友谅”上:南先生说是能原谅人的宽厚朋友,于教授说是讲诚信的朋友。根据“谅”的古文义来看,南先生的解释过于“现代化”了,于丹教授的解释更忠实原著,而这一解释也是历代学者的通说。
  再看“损者三友”:南先生的解释侧重于性格,而于教授的解释侧重于品格。我们且不去探究古文字的义项,单从常理推断,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是看重其品格呢还是性格呢?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以品格为重,因为这是做人最根本的环节。再从“益”与“损”的相互对立来看:一个刚直的朋友很有可能被认为脾气不好,因为他直来直去,但他不可能是一个谄媚逢迎的人;一个讲诚信的朋友有可能性格软弱,但他不可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口才也许不错,但一个真正渊博的人不会夸夸其谈,一味卖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于教授的解释要更为合理一些,这也是学界最为通行的一种解释。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谈一谈读原著的重要性了。《论语》是用语录体写成,有的内容可能是直接记录口语,随时听到随时记下来,保持原始面貌;也有的内容可能是从某些篇幅较长的篇章中摘出来,属于名言选萃。它不按主题分篇,不按主题题篇,章与章也多半没有联系,结构可说非常松散,内容又涵盖极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经典,它的权威性几乎不容置疑,而其微言大义、内涵精深,又有足够的空间供人发挥,因此被历朝历代的诸多学者研究注解,然后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是基于《论语》的这些特点,它被引用、被误解、被曲解的概率可说是经典之最。以本期文章为例,南先生对国学造诣很深,其著作《论语别裁》也是一部畅销著作,但是这段文字却发挥得过于自由,与原著的意思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如果不去研读原文,只读他人对于《论语》的解读,那就隔了一层,据此形成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因此,同学们对于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名家学者的“读后感”(“戏说”“大话”之流就更要认真鉴别、慎重吸收),而要寻找较为可靠的注解版本来读,打好根基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博采众说为参考。(编者插话: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读《论语》入门的上佳之选。)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读一段《论语》和相关解读。

  《论语选读》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①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错:同“措”,放置。②乡:去声,同“向”,刚才,不久。③皋陶(gāoyáo):舜时有名的贤臣。④汤:即商汤,商朝开国之君。⑤伊尹:汤的辅相。
  编者注:杨伯峻先生对这段有这样的解释:“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谁是直人而举他,属于“智”,所以“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
  参考译文: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樊迟还未透彻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版主导读:于丹教授在讲择友的时候谈到了“仁”和“智”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并将其阐释为交到好友的必要前提。益友与损友的内容出现在《论语》的第十六章,而为樊迟讲解“仁”与“智”是在《论语》的第十二章,很明显,这是于丹教授将《论语》中不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阐述自己的观点,属于对知识较高层次的运用。
  说到这里,也许有同学要问了:“既然‘读后感’是对知识高层次的运用,那我们阅读高层次的文章就好了,为什么非要费力地去啃原文呢?”
  我的回答是:“正因为是高层次的运用,所以不能直接去读。”阅读原文可知,孔子谈爱人知人的这段话是站在治理天下的层面上,与交友并无直接关联。而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这一概念《论语》中一共讲了109次,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恐怕没有谁敢说完全了解,每个人都可能因出发角度不同,所谈事例不同,生活感受不同而对“仁”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如果不去阅读原文,仅仅阅读某个人对于《论语》的理解,那很可能会形成片面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这就好像一个人还没有明白加减法是怎么回事就学别人如何巧解四则运算,能得出正确答案吗?
  那么,了解孔子其人和其思想,是不是阅读《论语》就够了呢?先看下面这段历史记载再说。

  《史记》选读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①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②,不尽一等③,曰:“匹夫而营惑④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⑤焉,手足异处⑥。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优倡:表演乐舞的艺人。侏儒:身材矮小的人。古代常以侏儒为倡优艺人。②历阶而登:指一步一阶地往台上走。按照古代礼法规定,登台阶时每上一级,要等双足取齐,然后才能登另一级台阶。如一只脚踏上第一级,另一只脚直接踏上第二级,就叫做“历阶”。孔子因紧急,不顾忌礼节,就历阶而登了。③不尽一等:还有一级台阶没有上。④营惑:侮辱惑乱。⑤加法:依法处罚。⑥手足异处:指腰斩。
  版主导读: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国君于夹谷会面,齐景公筑起高台迎候鲁定公。会谈之前,齐景公安排了四方乐舞愉悦贵宾,还没开演,就被时任大司寇(掌管司法和纠察的官)孔子喝令退去。然后,齐景公又命令换宫中乐舞,令侏儒艺人上前表演,于是孔子再次上前,说那些艺人蛊惑诸侯,下命令将他们全部腰斩。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些艺人上台表演,都是齐国事先安排好的,他们何罪之有?孔子下令诛杀这些艺人,其实是一种外交手段,要在齐国面前立威,表示鲁国的尊严不容侵犯。事实证明,这一手段非常成功,齐景公在会面之后就将侵占的几座城池归还了鲁国。然而,看到这种政治家的冷酷之后,你还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个率真、可爱的人吗?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对素材有所取舍,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要全面地了解一位伟人,那就不能满足于这些经过有意识筛选的材料,而是要多方面寻取材料,比如他的著作,正史对他的记载,同时代人和后代对他的评价,等等。对于伟人如此,对于其他的人与事,你也应该持有这样一种态度,这会使你的思考更为理性,认识更为全面。  (特邀主讲人:王云贞)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的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的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进,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儿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选自2008年12期《中华活页文选》)

交友之道
于 丹

  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子又说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这损者三友,是三种什么人呢?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太精彩了”;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啦!好话听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孔夫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也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也就是说,提高自身修养,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删节)
  (特邀主讲人:王延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经典名言解析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这三条,到哪里都不能丢 (13—19,讲于2022年7月29日)
孔子谈孝:言行恭敬,少添麻烦
自古得天下者,首先学会的都是容小人
论语笔记22:孟懿子问孝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5】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