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北的方言有哪些特点?

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使各地的文化元素能在这里落地、升华并保留下来。陕北方言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2006年,我由榆林交流到商洛市工作,首先遭遇的是语言交流障碍,好奇和被动适应,促使我开始全方位、而不是仅仅从语音上关注方言。当我在文化视角下重新审视那些后鼻音齆齆作响、被认为土得掉渣的陕北方言时,被深深震撼了!对母语与生俱来的生命感悟告诉我,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这种完全靠民间口语、而非官方规范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化,反倒为中华文明保留了一抹亮丽色彩。陕北方言孤岛之沉积岩,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发展轨迹,或许还能为我们找到破解中华文化基因之钥匙。

比如徽钦,这个国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难的二位亡国之君帝号,在陕北口语中表置于死地义,可谓入木三分;供给,这个古今通用的经济术语,引申为供养义;鏖战,这个硝烟扑鼻的词,早已军转民用,表的只是打拼义;凌迟,这个血腥恐怖的刑罚词,已远离法律,表的不过是欺凌义;佛教女居士之称梵文音译“优婆夷”,则以“婆姨”表示妇女、妻子义;谋略,也走出运筹之帷幄,成了平民的布置、实施行为……有趣的是这些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乃至有学术背景的词汇,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用的越多;越是文盲,表达的音义越是准确。被认为瞎字不识的村夫农妇,“子乎哉也许兮矣”等文言虚词整天不离口。且不说大量似曾相识的古老词汇如何“沦落”到民间,单就文言文语法、古汉语词汇几千年不变,在陕北方言被中规中矩地成建制使用,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  

为什么能保留这些古语呢?还得从陕北本身来解读。放眼陕北,黄河、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草滩、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中原文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从秦大一统置上郡起,这里就长期处于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垒前沿。侵袭与征服相间的无尽战火、有组织移民与自发迁徙相伴的人口流动史实,从延安、保安(志丹)、安定(子长)、安塞、安边、定边、靖边……这些诉求绥靖边疆的县名便可一目了然。军事上的讨伐、拉锯,必然随之以文化上的碰撞、交融。黄帝陵延绵不绝的香火,延安红都炫烨的光环,赫连勃勃“美哉斯阜”的感叹,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悲歌,李继迁分疆裂土的征战,李自成改朝换代的闯旗……使陕北历史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块精神高地、资源宝地、文化福地!人们常常要问,为什么陕北民歌能“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其代表作分别是《东方红》、《哀乐》、《春节序曲》)如果你走进陕北,陕北方言和陕北方言所诠释的陕北文化之典型性、代表性,就是基本的答案。  

说到陕北方言的特点,虽说它属晋语系,但长期的封闭运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口气大、底蕴足、直白而风趣。称天为“大”、“老子”,活脱脱就是天子一个!将溺爱言为“幸”,骂女人为“贱妃”,用的都是皇帝专利,一派帝王做派。人的实力以封邑来衡量,称为“采”,好像尚处春秋战国,人人都是王侯公爵。而成语“碰头打纥结”,尽管其义已走向反面成不必斤斤计较、取个大约,词面意思就是结绳以志义,是否可以此断定其源于结绳记事年代,可以说遐想无限。光绪帝的老师王培巡视三边写的《七笔勾》,不屑乡民“开口不离”无拘无束的言谈举止,将此处描述为“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之所,是“礼仪廉耻一笔勾”,实在偏激。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陕北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因子,而忽视了她所释放出的大中华主旋律。从蒙恬“将兵三十万,怯匈奴三百里”,到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四面八方来陕北戍边的历代将士,献了青春献子孙,不可能划水无痕。这就是为什么陕北方言中既有“忽了”、“圐圙”等原始的蒙古语单词,也有吴语“搲”(wǎ)等词汇,即使常被作为陕北方言典型词汇的“而刻”,在南方一些地方多有使用,只不过发音有所不同。作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工具,文明传承最直接的纽带,各地方言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必然的,因为她们来自同一根系——古汉语,而汉语是由方言构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使各地的文化元素能在这里落地、升华,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解了陕北文化这种地方性、多元性,就不难理解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之论断。 

  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语同音”作为国策被强力推行已成趋势。行政上,方言不能进课堂、进讲堂、进大雅之堂;生活中,普通话成时尚、成时髦,方言阵地快速萎缩。过去陕北人称父亲为“大”,可经过将一切古旧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文化大革命”洗礼,“大”被作为守旧的标志而惨遭淘汰。改革开放前还在煤炭交易中使用的数字炭码码,时至今日,别说认识,就是知道曾有此数码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我的一双80后儿女最早接触此书,却如看天书,十有六七不知所云。这真实地反映了陕北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的消失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们不能无视方言词汇、方言成分消于无声、失之无形。在中国这个崇尚大一统的社会,春秋有雅言,隋有韵书,明有官话,民国有国语,今有普通话,不过我们就是缺乏西汉杨雄《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样对待方言的态度。客观讲,离开方言就无法了解现代汉语的承接、演变,甚至无法准确把握其词义;离开方言,就无法体味中华文化之多姿多彩。我没能力对陕北方言释疑解惑,但我要努力使人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方水土,世代讲这么一种动听、明快、雅俗和谐的语言。

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

陕北方言的独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成为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二是创造了许多非常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和修辞方式。概括起来说,陕北方言一是古,二是怪,三是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光彩。

陕北方言的第一个特点是比喻奇特。他们把丢人叫“背兴”,把劳动叫“受苦”, 把害病叫“难活”,把可怜叫“恓惶”, 把困难叫“难怅”,把不干练叫“邋遢”, 把不正经叫“骚情”, 把便宜叫“贱葬”,这些词比喻形象,加强了表达的效果。比如普通话中的寻短见,陕北人把它叫“寻无常”。“无常”一词是宗教意识的产物。依凭道教阴阳学说,以黑为阴,以白为阳,形成黑无常、白无常两个鬼。无常鬼的职责是专门勾人魂魄的,决定着人的死期。说谁“寻无常”了,比说谁寻了短见比喻更恰当。再比如普通话中说谁服了毒药,陕北方言叫吃了“闹药”。毒药一词有些平静,没有强烈的感觉。而一听“闹药”一种痛苦的情形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折腾、叫喊、挣扎,昏死了又醒来,都被一个“闹”字所概括。

陕北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贴近生活。他们把债务叫“饥荒”, 把沙尘暴叫“黄风”, 把现在叫“尔格”,把去年叫“年时”, 把乞丐叫“行吃的”,把洪水叫“山水”, 把自生的叫“柳生”, 把土块叫“土疙瘩”,把热闹叫“红火”, 把懒惰叫“针扎不动”,把冰雹叫“冷子”……这些词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根据生活中一些事物情景总结出来的。常住陕北或者了解陕北的人,一听这些词就觉得一种泥土芳香浸入五脏六腑。比如普通话中的糊涂,陕北人叫“麻糜不分”。麻和糜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说你连麻和糜都分不清,说明你糊涂到了极致。再比如说干活,陕北方言叫“做生活”。做生活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生活的继续,说明了人与生活即生活与生活的关系,比干活更能贴近生活。

陕北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叠词。如“俊格丹丹、干格巴巴、苗格条条、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铮铮、湿格淋淋、笑格迷迷、齐格崭崭、嫩格蛋蛋、薄忽闪闪、白格生生、蓝格茵茵”等,可以说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这种语言特点别处不多,即使有也没有达到如此形象的程度。如陕北人说小孩子不穿衣服是“浑不溜溜”,让人立刻就像看见一个浑身上下溜溜圆的光屁股娃娃。如他们把喜欢的东西称“心锤锤”、“宝蛋蛋”、“毛芯芯”,把姑娘或小孩子的手叫“绵手手”、脚叫“脚片片”、脸叫“脸蛋蛋”、腿叫“腿把把”、眼叫“毛眼眼”, 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格外亲切。

陕北方言的特点,陕北民歌中体现得更加突出。行走在陕北高原,那山梁峁盖上,沟渠坡洼间,你会听到拦羊老汉的歌声:驴驹驹撒欢羊羔羔跳,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你会听到纳鞋垫婆姨的低吟:高高山上一骨朵蒜,谁也不要想把我俩来拆散。听着这土色土香的歌词和语调,你一定觉得陕北民歌的独特,陕北方言的魅力。有些青年歌手嫌陕北方言土气,用普通话唱陕北民歌,一唱就失特色,一唱就少韵味,那精神气随着普通话流失了。因为他们不知道,陕北民歌只有用陕北方言写出来、唱出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陕北民歌。

陕北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你住在这个梁上他住在那道沟,彼此之间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门,隔沟高呼,靠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而高喉咙大嗓子说话,来自腹部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就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陕北人说话时爱在前面总加一个 “噢”、 “啊”之类的叹词,也是说话的环境所致。人们常年劳动在山上,距离远,山风大,拉话前不“噢”一声,“啊”一声,引不起对方的注意,久而久之,说话前加叹词便成了习惯。

陕北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语。当你津津有味地品读古文时,你一定觉得许多词语和陕北话相似。他们表达嘈杂的感觉时,不用吵,直接用聒,如 “聒死人了”,“聒得人一满不行”等。这是非常准确的表达,比用“吵”“闹”之类的词准确得多。“吵”“闹”表示的嘈杂声,不是听这声音的人的感觉;而“聒”字表达的正是这种感觉。他们说一件事不可预测时,不用不可预测,而用“玄”,说“这件事玄了”,“那天可弄玄哩”。这是非常高古的说法,“玄”字的本义是精微,有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形不可状,貌不可描的意思,而老子还说“玄之又玄谓之道”,那根扎得就太深了。陕北人把“斜”字读成“虾”音,许多人认为这是土音,其实正好是古代的官话的发音。如杜牧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如果把它读成斜音,连韵都押不上了,可见那时就读“虾”音。如陕北人把挖小坑点种的劳动叫埯,骂一个做事太过分的人为“忤逆”,一般人很难听懂,其实这也是非常标准的古代官方书面语言。

不但字是这样,词也是这样。陕北人用词特别高古,例如,嘲笑一个人不适当地拉开架势时,会说:“你‘岑彭马武’地要干什么?”一般人听不出来,不知“岑彭马武”是什么意思,其实“岑彭马武”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岑彭,一个叫马武,都是东汉时有名的战将,不但作战勇敢,相貌也威风,后来和秦琼、敬德一起列为门神,“岑彭马武”就是拉开架势动武的意思。再如,陕北人在作总结性发言时,会说“不管‘匝长径短’,先做事吧”。这“ 匝长径短”,一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四个字不但是古字,而且饱含着科学知识,所谓“匝”,就是周长,所谓“径”,就是直径,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陕北方言和好几个地方的方言非常相似,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地方和陕北却很远。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土默特左右旗,河北的张家口,那里的方言陕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这是什么原因,现在还说不清。陕北方言和许多古典名著中的语言很近,最明显的是《红楼梦》和元杂剧,特别是元杂剧,看起来好像用陕北方言写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也说不清。陕北方言中的许多用字和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也接近,有的甚至一模一样。例如,陕北把披麻戴孝的“孝”字,读为“浩”,把孝衫、孝帽,读为“浩衫” “浩帽”,这和湖北省的黄石、孝感一带的人读法完全相同。由此可见,这不是方言,而是曾经的官话。

这就是陕北方言,读一读让人觉得这块土地厚重,听一听让人感觉这方乡民亲近。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我一个外行人难以说清,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希望能引起专家们的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北方言有学问
王克明:知青心目中的陕北方言——在延安大学的讲座
张家口方言的特点
路遥与陕北方言
北京方言与文化--汪大昌(简介)
奇特的方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