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谈侧把壶
userphoto

2024.03.18 广东

关注

侧把壶的特点壶把与流(嘴)垂直,把上有銎,即销孔,便于放置木柄,通常无系。

唐代越窑侧把壶有一定产量,进入五代后逐渐消失,主要存在时间为中唐晚期、晚唐和五代。侧把壶为常用日常瓷器,但对其使用场景和功能研究不多,并有使用功能的争论。小麦收集有关资料和几件越窑侧把壶,着重从侧把壶的器型多样性和消失的原因来讨论推测侧把壶的使用。

侧把壶命名

沈岳明教授和郑嘉励所长定名为侧把壶,郑嘉励所长将侧把壶归为执壶类,沈岳明教授将壶分为二类:侧把壶和直把壶。

根据侧把壶口是否为盘口,有人称之为带銎盘口壶或銎壶。

唐代大中朝文化层出土一件銎壶,中国中药研究所研究人员确认为药壶。因为在出土时与药碾等伴出,在壶内尚盛有药渣之类物。

越窑侧把壶/药壶 晚唐

内有药渣,口径、底径、高:5.2、5、8.6厘米

目前还没发现侧把壶的自命名,或文献中其确定名称,根据器物特征通称侧把壶或銎壶大致不会造成误解。

侧把壶器型变化

根据上林湖及白洋湖周围窑址的发掘报告等资料,比较中唐晚期、晚唐及五代侧把壶的特征。

中唐晚期

1、荷花芯窑址的中唐、晚唐之交时期的出土侧把壶,器型特征为小喇叭口,上下腹分界明显,最大腹径在下部,圈足并圈足较高,有五道从颈部到上腹的竖直压痕。高9厘米。

侧把壶线图 中唐和晚唐之交时期

晚唐

1、荷花芯窑址晚唐地层出土侧把壶。盘口,底向上微凹,腹部四道压痕,把扁方形,嘴与把基本平行。高11.4厘米。

侧把壶线图 荷花芯窑址 晚唐

2、荷花芯窑址晚唐地层出土侧把壶。无颈,直口,圆肩、弧腹。呈瓜棱状,平底。口径、底径和高分别为8.4、7.2、14厘米。

                        侧把壶线图 荷花芯窑址 晚唐

3、上林湖马溪滩晚唐时期窑址出土侧把壶。盘口,直颈,圆肩,弧腹。口径、底径、高8.4、7.2、14厘米。

越窑侧把壶 上林湖马溪滩窑址出土 晚唐 

4、白洋湖石马弄窑址晚唐地层出土侧把壶。直口、溜肩,四瓣瓜棱状弧腹,平底微凹。把上下各有銎,以便安装木柄。口径、底径、高为5.2、6.8、12.8厘米。

               越窑侧把壶线图 石马弄窑址 晚唐

5、白洋湖石马弄窑址晚唐时期地层出土侧把壶。侈口,鼓腹,平底微凹,八棱形流,方形把。口径3.6、底径5.6、高7.4厘米。

越窑侧把壶线图 石马弄窑址出土 晚唐 

五代时期

1、荷花芯窑址五代地层出土侧把壶。盘口,高颈,圆球腹,矮圈足,把端上翘,高于嘴。高10.2厘米。

越窑侧把壶 荷花芯窑址出土 五代

把端上翘

特征总结

侧把壶从晚唐到五代时期特征变化:各期侧把壶的流向上;盘口銎壶出现时间为晚唐,晚唐时期棱通常为四棱;五代存在把端上翘,有圆球腹情况。

侧把壶器型的多样性

小麦收集的几把侧把壶,呈现器型的多样性。

标本1、敞口,高颈,溜肩,圆球腹,底腹突收,平底内凹把平行,流残。口径、最大腹径、底径、高:6、9.5、5.5、11厘米。 

越窑侧把壶 上林湖窑场 晚唐

标本2 

敞口,高颈,中腹突出,上中下腹分界明显,平底内凹。

把和流在中腹位置。

口径、最大腹径、底径、高:6、11、6、11厘米。

越窑执壶 晚唐

标本3

长弧腹,假圈足,方扁形把,把有上下对称的销孔。

把和流在水平线上,把和流在肩部,不同于标本1和标本2在把和流在腹部中间。

口径、底径、最大腹径、底径、残高:5、11、7.8、11.8厘米。

越窑侧把壶 

侧把壶的使用

根据侧把壶特征推测其适用,以及消失推测其适用场景。

可直接火上加热

除早期侧把壶为圈足外,侧把壶的底足多为平足、平足内凹、假圈足,较少深圈足,适用于直接放置在炭火上加热。另外侧把须外接木柄,解释为防热装置也合理,并且现在宝岛台湾、境外日本的金属茶器还是有很多类似型制。

侧把壶可作为药壶。

由于可以直接放置火上加热,侧把壶特征适用于煎茶、煮茶。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画中有侧把壶为茶銚(茶壶)的画面。说明侧把壶为茶銚,是茶器,用于煮茶之用。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局部 唐代

侧把壶也适用煮水,用于使用茶盆/瓯的点茶。

当今人们不会使用瓷器加热,瓷器会热胀冷缩,以及明火会熏黑陶瓷,由今推古,对侧把壶直接加热观点保持谨慎。有人说得好,”古人也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古人采用薪火时,人们善于炭料煨火,侧把壶为茶器时,有时是否用煨火来加热侧把壶呢?

侧把壶不适合用盏的点茶

点茶在唐已有,宋代点茶盛行。点茶关键是注水,侧把壶会形成滴沥现象,没有使用长流执壶的优势。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短流器型注水无法控制水流且会形成滴沥现象,不易调制茶汤。

侧把壶在五代逐渐消失和点茶有关说法不至于大谬,从侧面说明侧把壶的一个主要使用场景为煎茶、煮茶以及使用茶盆类的点茶。

唐、宋茶銚 晋武成著《中国越窑茶器赏论》 

五代时,侧把壶煮水功能由“汤瓶”取代。晋武成先生认为五代、宋时茶銚的扁把改为圆柱形,各窑场继续普遍生产,用于煮茶。

多种用途

侧把壶的特点多样,腹部变化大,把和流的位置在中腹也有在肩部,说明侧把壶作为煮茶茶器使用外,其他使用场景也较多,不过可能大都存加热的需要。

岭顶龙井

2024岭顶龙井预定

来自古村石舍700米岭顶野茶园

预定联系伦驹

137322729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土永乐官窑瓷器
【鉴赏】河北博物院藏:磁州窑古瓷珍品
河北磁州窑瓷器精品欣赏
足不出户 在线也可游宣博 馆藏文物陶瓷篇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的发掘与研究
浅谈德化窑宋元青白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