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瓷往事



文 | 斯堪的纳维亚


很长时间没写东西了。偶尔打开微信公众号后台,看到读者的数量兀自增增减减,多少感觉亏欠了情谊。在此先致谢一下。

 

头几个月时,在微信朋友圈里,曾随手写过关于宋代瓷器的小段,篇幅很短,探涉甚浅。一直有心仔细聊聊,却碍于个人学识有限,又受琐事烦累,久久未能动笔。今,运思气涌,提笔相见。

 

想到哪说到哪吧。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耐人咀嚼和回味的朝代,特点非常鲜明,美谥“文治天下”。

 

在宋统治时期,曾受辽金多次侵犯。本着固本虚外,攘内虚表的战略,大都以谈和息事,换来大宋三百余年的寿享。

 

要说宋的文化,脱不开宋的瓷器。宋时,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虽历经千余年,直至今日,依然备受中外学术界、文化界、收藏界、艺术界等领域的追捧。其中的汝窑瓷器,更是凤毛麟角,谓为稀世之宝。而,本文想要聊聊的,是宋在立国前后的一些传说和历史人物的趣事,连带着对宋代名窑的一点浅识。

 

如果从水浒说起,大家会很熟悉。尤其是鲁智深,更是耳熟能详。鲁提辖一介莽夫小吏,因打死屠户镇关西而出逃,无奈皈依佛门。后经周侗点拨,武力精进。之后,归顺梁山,创下功绩,最终奉迎天命,坐化钱塘江畔六合禅寺,被追封“义烈照暨禅师”。每每记念,让人唏嘘不已。小说中拳打镇关西一段,似是打出了几千年来瘀堵在国人胸中的一团恶气,让人拍手称快。

 

然而,故事毕竟是故事,施耐庵老先生再有编故事的能耐,也得借助现实世界的喻示。鲁智深这个人物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原型的意思,就是要指明,历史上确有其人。而这个人的故事,比起鲁智深,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更加让人兴奋。

 

先说年代背景。唐朝灭亡后,至宋朝开国前,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混乱时期,此间共有“梁唐晋汉周”五个主要的政权交替。当然,要在每个名称前面,加一个“后”字,以区别历史上曾经的同名朝代,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加起来统共50多年。如何给这么一个乱世立个时代名称,让后人伤透脑筋,久久不能统一。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著作里,给起了个名,叫“五代十国”,这才有了定论。

 

说回人物。鲁智深的原型,名叫郭威,唐末人,生得膀大腰圆,孔武有力。因年幼时父母双没,跟着姨娘长大成人,闲散惯了,性格粗犷,一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样,平日里喜欢喝酒赌博、打架滋事。后参军,幸得贵人提携,做个小军校,算是有了着落。

 

二十来岁的郭威,在营中也算一霸,少不了隔三差五的违反点纪律。上司却对他偏爱有加,每次犯事,总会袒护一下。郭威也不是不通事理的混不吝,自是感恩戴德。

 

不一日,不知为何,郭威冲着一个屠户较上了劲。这屠户仗着认识几个军差,平日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百姓们都怕他。而郭威就是喜欢调拨这样的主儿。跟鲁智深一样,郭威假言受营官所差,要买几斤精肉,不能有半点肥膪(chuài,又看不上屠户手下的伙计们干活,执意要屠户亲自操刀。屠户也不敢怠慢,细细剁成臊子,用荷叶包好,吩咐伙计送到营中。不想,又须几斤肥肉,不能有半点精瘦,只好再次耐着性子细细剁了。随后,还要几斤软骨,依然要剁成臊子……屠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二人三言两语说道两岔,动起手来。郭威操起案上的剔骨尖刀,只一刀,就结果了屠户性命。小说中的鲁智深,是三拳打死镇关西,想必用拳头比用尖刀要解恨的多,更能满足戏剧性要求。却能看出,郭威过人的胆识和决绝的手段。

 

事发之后,郭威依然得到偏袒,没受治罪,只是要被流放。也不知要将他流放到哪里,反正连个押解的差人也没有,只由他自己离家,风餐露宿的跑路去了。

 

这一日,途径一处黄河渡口,正准备搭船过河,不想下起了大雨,眼看着黄河涨水,没法前行。只能先找地方避雨,躲进渡口旁边的一家客栈。

 

客栈里,大都是避雨的贫苦百姓。在角落里,却落坐着几位衣着考究的人。其中有老者、老妪,还有一位端庄的年轻妇人,旁边围着丫鬟和侍从。看起来,这妇人有二十多岁的年纪,周身上下珠光华贵,气质优雅,呼吐若兰,生的明媚顾盼,惹得周围的人,忍不住侧目。

 

原来,这妇人姓柴,是某前朝皇帝的遗嫔pín,嫔低于妃,有的朝代也称:昭仪、贵人)。因世道混乱,终日里篡权忤逆,致使皇帝被害。少主即位后,为了稳定民心,节俭开支,遣散了那些没有生养过的后宫嫔妾,这位柴小姐就是其中之一。当下,正跟父母二人,打着回家省亲的名头在回乡的途中,路过此地,在此躲雨。天色渐晚,阴沉不开,此时的柴小姐娥眉紧锁,心下甚是悲戚。想起宫中往事,一天天无不是提心吊胆,到头来却也没得安稳,现在落得这步田地,不知前路如何,一促促伤感起来。

 

郭威也像其他人一样,仔细打量起这位美貌的女人,禁不住多看几眼。而此时的柴小姐,也注意到他。眼见这汉子十分引人注目,身材魁梧不说,相貌周正。虽然衣衫破旧,却挡不住散发出的飒飒英气。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受少数民族鲜卑的影响,男女之间并不像今天我们知的“授受不亲”(那是在宋朝之后才严谨起来的),反而有较好的沟通和交流环境;又因盛世之下的文化相融和享乐主义,自上而下形成更为开化的男女思想。在此承袭之下,郭威和柴小姐,分别在客栈住了下来。一来二去,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双双私定余生。柴父柴母也拗不过女儿,就在这家小客栈,给二人置办了亲事,一桩美好的姻缘就此玉成。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它不论人的高低贵贱,也不管世事否(pǐ)和,总是由着它的性子来。

 

自此,柴小姐打消了回娘家的念头,劝解父母自行回去。自己留下来与郭威另置宅院,另起门庭。因受宫中遣散,所带钱银颇丰,二人的生活不必为世俗所累。

 

新的生活总是让人欣喜不已,郭威从一个被流放的罪人,一下子变成了一幢宅院的主人,还得到这么一位貌美夫人,做梦都能笑出声来。更没想到的是,这位柴夫人,非常贤良淑德,对郭威不仅爱慕顺从,而且持家有道;不仅通情理,而且懂世事,这跟她在宫中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经过坎坷揪心的日子,总是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不多久,柴夫人就发现郭威一身陋习,而且大字不识。趁着闲暇无事,柴夫人就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必要的礼节和官场才识。郭威虽是个莽夫,却愿意接受夫人教导,学识也算日渐精进。

 

好日子总是过的很快,在乱世之中,没法过得一世清闲。

 

后来,郭威加入后唐军队,做了后唐皇帝的亲军,陪王伴驾,随马而行,依然是奔了军旅仕途。而后,帮助开国皇帝打败契丹人,建立后汉,封为军中统帅大员。次年,后汉开国皇帝驾崩,其子即位,郭威掌管全国兵权。

 

少主初登大宝,社稷未稳,各地割据势力贪婪至极,拥兵造反,威胁少主的统治。朝廷也多次派兵讨伐,各无建树。之后,郭威受命讨逆,一路斩荆除棘,不仅灭了几股叛权,而且北伐契丹大胜,稳固了后汉政权。郭威带兵留守河北兴唐府,挟制河北诸州郡。

 

不想,只有18岁的少主,听信谗言,对郭威等人心存忌惮,派兵讨伐郭威等掌权大员,企图诛杀旧朝遗臣。郭威得知,无奈之下,假拟诏书,使用反间计和离间计,调动部下激愤情绪,拥护郭威造反。

 

随后,少主多次出兵镇压郭威,均大败而散,少主皇帝也被手下所杀。后又立新主,由太后垂帘,不论。郭威并未当廷篡政,而是带兵出京,一方面为避口诛,另一方面为了抵御契丹。在半路之上,众将拥护,身披皇袍,返京夺了政权,建立了“后周”,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

 

后周建立之后,郭威减免苛捐杂税,均分土地,提倡节俭治国,令百姓人心大快,经济和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成为一代明君。

 

故事说到这里,似是到了尾声。有人要问,郭威的夫人结局如何?

 

此时的郭威夫人,已经病逝。郭威悲痛万分,时时感念夫人恩情,追谥“圣穆皇后”,历史上称为“柴夫人”。然而,柴夫人并没有给郭威留下子嗣,郭威为了表达对柴夫人的爱慕和崇敬之情,决意要立柴夫人的侄子柴荣为太子(柴荣自小跟随郭威长大,被收为义子)。柴荣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继位之后,开辟了后周政权更为辉煌的历史功绩。

 

柴夫人(皇后)病逝后,郭威又相继纳了三个妃子。值得一提的是,郭威一生的四个女人,嫁给郭威之前都是寡妇,有的还是两次守寡。娶的后三个寡妇妃子均是郭威称帝之后的事,而且她们都是相继早逝,郭威无奈只得再纳一位,直至四位。这不得不说,郭威所具有的大义品质。

 

五代十国兵伐混乱,男丁充军打仗,妇女留守在家,久之成了寡妇。按理说,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娶寡妇。郭威却不论这些世俗常理。“一后三妃”中,第一位柴夫人和第二位杨氏(两次嫁人,两次守寡),均是勤俭淑良,美貌贤惠双全。另外两位也称得上是贤妻,成就一段历史佳话。

 

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引用一段度娘来描述他——“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时值公元959年。也就是说,五年之内,柴荣做了以上所有的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郭威受后汉少主讨伐时,投奔郭威,之后受到柴荣重用。早期的赵匡胤万不敢存有二心,也没有能力篡柴荣的位。一来是因为柴荣治国有方深得民心,且多次御驾亲征,大败契丹军队,甚为神武,是难得的明君;二来柴荣精明谋略重用赵匡胤,使赵匡胤屡建功绩,感恩戴德,君臣二人感情深厚,并且义结金兰,柴荣为兄,赵匡胤为弟。

 

只是,柴荣死后,新主6岁继位,朝中混乱,无人能力挽狂澜。此时,赵匡胤受命带兵抵御契丹,半路途径陈桥,兵士拥推赵匡胤称帝。就此,北宋开国,史称“陈桥兵变”。新主年幼,无力抗衡,只能让位。为了表彰让位之德,赵匡胤颁发柴氏后人“丹书铁券”,世袭罔替。水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则个是也。

 

这一段历史,与郭威称帝如出一辙。后来的宋朝,可以说完全秉承和沿袭了后周的政治成果,继享了一个世态清明、繁荣稳定的江山社稷,全都拜郭威、柴荣所赐。

 

如果,让后人来看,为什么宋朝历来以“文治天下”为国策,是与这段历史分不开的。如下有三:

 

其一:五代十国时期,混乱已久,政权交替如同家常便饭,导致大部分政权均不能维持很久,开国皇帝驾崩之后,新皇帝继位,短期内得不到朝廷重臣的诚心辅佑,流散在朝臣手里的权利得不到挟制,篡权忤逆,易如反掌。就弱化了真刀真枪、兵戎相见等政治变革的传统形式,更像是平稳过渡;

 

其二:由于政权交替太快,常常是三年一皇帝,五年一继位,十年一朝代。致使矛盾双方没有过深的政治分歧,反正谁有权利谁有能力谁做皇帝,弱者自然被逐下台。所以,就不存在深入骨髓的仇恨,完全为了顺应政治时局而行事;

 

其三:赵匡胤深知分权制的弊端,更是对君臣之间口蜜腹剑所谓的“效忠”而心存忌惮。所以,他不愿意再让皇权分散在朝臣手中,但也不会因收回权利而起兵对峙,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后,宋朝进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行政体系,进行精致细密的制度建设,大加推崇文人理政。这样一来,就促成了重视文治、轻视武功的体制,一切以制度为重,开创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宋王朝。

 

话说回来,“以制度为重”,放到今天,也属难能可贵而且是异常先进的做法。

 

说到这里,可以算是铺垫完了。为谁铺垫?自然是为了宋代的瓷器名窑铺垫。讲了这么多,说白了,只是要提出一个字——柴。就是柴夫人的柴、柴荣的柴。

 

下面说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瑰丽万千。个人浅识:中国历史上,只有宋、元、明三朝的瓷器,算得上世界瓷器历史上的三座高山,接受仰止。顺便一提:清三代的东西,虽然也具备相当崇高的地位,但大都体现了“宫廷艺术”,而非是单纯的艺术本身;或者说艺术在民间的根基不够深厚。且有相当的规模和数量是在仿制前朝。

 

其中,宋瓷是精致柔美,通透温润;元青花融集波斯、伊斯兰、契丹、蒙古和中华文化等精髓,粗犷豪放之间又不失质朴和典雅;明代瓷器集各方工艺历史之大成,在当时就已经将瓷器推向鼎盛的历史时期。

 

宋瓷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是有史有料记载的。“史”自然是历史文献;“料”是流传自今的宋代瓷器本身。咱们先从五窑之首——汝窑说起。

 

汝窑是青瓷。现存显世的汝窑瓷器,登记在案有据可查的,总共有67件半(也有说79件)。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3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收藏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半件;香港收藏家罗桂祥收藏1件;日本4件;美国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

 

存世数量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宋代的汝窑分为官窑和民窑,历史上历来以官窑为尊。所以,汝官窑瓷器更受追捧,也使得学者们挖空心思的将官窑和民窑区分开来,致使所谓正统的汝官窑瓷器的存世数量不尽准确(存世67件半的珍品,应该都属于汝官窑);二是,世界各国及私人收藏家多多少少都会时不时声称自己藏有正品汝官窑瓷,而受流通和鉴赏的限制,无法达到公认的真伪详实,使数据存在偏差。而以上所指的67件半,只是流传于坊间的一个变量,实际上肯定超过这个数量,只是未能得到公允。而且,这个数字一直维系着汝官窑瓷器的稀世地位,何必随意更改?

 

无论如何,汝窑发源于中国北宋,已经公认。窑址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被发现。起初,学者们认为那是一个汝民窑址。因为,汝窑最早期就是民窑,之后被朝廷重视,设立汝官窑。但随着深入发掘,发现是“官民综合窑”。此窑址内大约有不到五千平米的面积作为汝官窑使用。

 

个人认为:严谨地讲,汝窑(品牌)和汝瓷(工艺)不是发源于北宋,只能说“汝官窑”是发源于北宋。从二个方面讲:

 

一,既然起初是民窑,就证明是由民间匠人掌握着烧造工艺,而手艺的传承是代代相传,这门烧造的手艺,具体什么时候起源就很难考证。只是当朝掌权的皇帝给了它一个所谓“官窑”的名号而已。所以,汝窑以往就有,汝官窑北宋才有。

 

二,有明代文献《宣德鼎彝谱》记载,在汝窑之前,有一个更为神秘而响亮的名字——柴窑,发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是前文提过的周世宗柴荣的御用瓷器。柴荣仅仅在位5年时间,他钦点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被公认为柴窑和汝窑的发源契机。后周灭亡后,赵匡胤创立宋朝一百多年后,由宋神宗钦点在汝民窑基础上创办汝官窑,规范了汝瓷烧造工艺和标准。

 

想来有一种可能就是柴窑工匠的后人通过汝窑的名号将柴窑工艺延续到宋朝;另一种可能就是后人模仿柴窑的样子,仿制出汝窑。个人认为,前者可能性更大。因为柴窑瓷器的特点,可以说与汝窑形制无二,无论从风格、工艺、色彩、器型等方面的记载,都可谓系出一脉。在短短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不过经历2-3代匠人的传承,烧出大同小异的柴窑和汝窑,不能不说是工艺本身的生命力在顽强的繁衍。只是,宋朝以后不能再称为“柴窑”而已。可惜的是,柴窑目前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之中,并未见实物存世。只是有一些说法,就是后人偶得柴窑的碎瓷片,甚至有“世宗遗物”的款识。与金饰镶嵌在一起佩戴,认为是柴窑存世的证据。只能说不足为信。

 

既然,世上并无柴窑一物,而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想来,世间至珍至奇的瓷器非它莫属。郭威、柴夫人和柴荣的故事,也会随着柴窑瓷器的传说而流芳后世。这里面有才貌佳人的美丽;有威武征战的传奇;有雄才大略的运筹帷幄;也有大义大爱的凄婉。

 

关于汝窑的一些趣事,例如:乾隆皇帝的猫食盆、老妪卖猫、大小三足奁(lián)的传说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详述,以后有机会再聊。

 

再说“官窑”。这里的引号是要表明,此二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个体名词,而非集合名词。以下用“官家窑”特指集合名词。

 

官窑也是青瓷。北宋的官窑窑址一直未能找到,其主要原因,应该是黄河频繁改道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皇家御用的官家窑址都不会离京城太远,因为要考虑运输的便捷性,南宋的官窑就是如此,北宋的官窑窑址应该也是如此。只是,北宋以来,黄河多次改道,致使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东京汴梁周围的广袤土地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很难说是不是掩埋在黄土之下。

 

既然是正统的御用器皿,难免会用作礼器,或者带有礼器的形态和属性。北宋的官窑就有琮式瓶的器型。自古就有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的传统。琮式瓶遵循玉琮的特点,做成外方内圆的形状,再配以必要的纹饰,显得庄重又古朴。目前,全世界只有四件北宋琮式瓶,至少有三件流落海外。

 

到了南宋,就有了“新官窑”。分为两处,一处在宫内,一处在宫外。分别在上世纪2090年代被发现。南宋官窑由于宋高宗赵构跑到杭州定都,充分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烧制工艺,胎体相对更轻更薄,器型也丰富一些。由于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政治动荡,致使很多御用礼器遭到破坏。待到南宋恢复祭祀礼仪时,需要重新烧造器皿,所以,也出现过琮式瓶及其他新颖器型。总之,北宋南宋的官窑,最主要特点就是四个字“紫口铁足”,并且胎体有厚重和轻薄之分。

 

哥窑与官窑类似,很多特点也都相近,同样是青瓷。因史料记载不全,致使哥窑与官窑不太容易分辨。有一个传说,说是南宋时有兄弟二人,秉承祖上手艺,分别开办窑厂。哥哥的窑厂命名为哥窑;弟弟的窑厂命名为弟窑,随后,又因种种原因,无法长期使用弟窑的名号,取其所在的地名,更名为“龙泉窑”。

 

哥窑的特征也有四个字,叫做“金丝铁线”。什么叫金丝铁线?大家知道,宋代瓷器大都“开片”。就是指,瓷器经过窑内高温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摄氏度上下),从陶土变为瓷器。并根据所含铜铁元素的多少,显出不同颜色(称之为“窑变”)。出窑后遇到空气,表层就会因热胀冷缩现象形成炸裂,呈现不规则的裂纹。甚至有的窑口专门为了追求开片效果,会专门调整窑温,短时间内形成温差,让瓷器在窑内形成预想的开片形态。有些出窑的新器,开片时间甚至能断断续续持续两年以上。

 

金丝铁线就是哥窑瓷器出窑后,为了凸显开片的自然纹饰之美,匠人会把瓷器侵入炭黑水中。较粗的开片间隙,就被侵入了黑色,称为“铁线”。而较细的间隙,经时间沉淀,空气钻入其中形成氧化,久了会呈现金黄颜色,称为“金丝”。

 

看得出,哥窑对开片的重视程度,仿佛开片成了哥窑的代表元素,更被附上“缺憾美”等说法。其实,汝窑、官窑等其他很多瓷器,都会开片,只是哥窑更重视而且更希望驾驭而闻名。

 

钧窑,也属青瓷,有民窑和官窑之分,窑址在河南禹州。它的最大特点是窑变出彩,器型搭配颜色,显出另一种大气和庄重,格调高雅之中的深邃内涵。民国时,曾经出土过大量北宋钧窑瓷片,受到很高程度的追捧,一时间被认为居于五大名窑之首。很多权贵都极力淘换一片红色的钧窑瓷片,镶嵌后随身佩戴以显尊贵,坊间就有了一种说法“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彩瓷并不是指一件瓷器呈现五彩斑斓的多种颜色。而是说,钧窑可以根据施釉的不同,一窑之中可以窑变出不同单一颜色的瓷器。当然,也有两种颜色呈现在一件瓷器上。因为要控制成品颜色,就使得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例如,用铜元素来烧制红色瓷器,只能一次成型,不能二次加工。如果温度不够,颜色会变黑;如果温度过高,颜色会飞(挥发掉)。在古代没有温度计量和数控设备的前提下,全凭工匠用肉眼观察窑内火焰的颜色和白炽程度,温度要控制在11001200摄氏度之间。否则,一窑的瓷器全都报废。难度可想而知。

 

各种颜色中,以红色为尚品。其中顶级红色称之为“霁()红”。是一种深沉厚润的红色,深的皇家喜爱。烧制这样一件霁红瓷器,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在封建体制下,等级制度异常森严,为了追求一炉哪怕一件霁红瓷器,很多工匠受到迫害,更有投炉自尽的传说。甚至被称为“千炉一宝”,坊间也有“要想穷,就烧红”的说法。

 

定窑主要分两支——白瓷和花瓷。窑址在河北曲阳。曲阳这个地方历来出汉白玉制品,烧个瓷器也要制成白色,显出当地民间艺术的审美倾向。而且,还要辅以雕工,后来为了提高产量,使用模子生产。定窑白瓷打破了其他窑口的青瓷传统,追求极致的白,因当时工艺所限,只能烧出牙白色,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能可贵。

 

定窑多见雕刻器,这是与其他四窑最大的区别。除了汝窑和钧窑有极个别的雕工器之外(而且含糊不清),只有定窑是以雕刻著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声名远播的“倒扣芒茬”。一般的瓷器在窑内烧制时,都是口朝上,足朝下(例如:汝窑底部的支钉痕)。然而,这种烧法有两个缺点,一是足部无釉;二是产量不高。定窑瓷器烧制时,尤其是类似碗的容器,都是一叠叠倒过来扣在一起,称为“覆烧”。这样,瓷器的足部就会有丰满的施釉,而且可以成倍的增加产量。只是口部就成了“涩口”。却也无妨,可以箍一个当时很时髦的金、银圈上去。

 

有些没有箍圈的定窑瓷器,由于口部有芒,不堪用,多少失去了实用价值。最主要的问题是,皇帝认为白瓷反光度过高,不柔润,不如青瓷顺眼。所以,定窑白瓷在当时的宫中不怎么被接受。可是,定窑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非常之高,一度也被排在五窑之首。

 

定窑的花瓷类似是在钧窑彩瓷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深造。除了白瓷之外,定窑也有“红定”、“墨定”、“绿定”的颜色,匠人除了在上面镌刻,还会描金。东坡先生就有“定州花瓷琢红玉”的美句。




喝茶,无关世事,可通仙 
 写文,聊慰性情,能养心 
 摄影,慧观生活,得其乐 
 音乐,聆听你我,恰当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青色的汝窑,为何在宋朝替代定窑成为官方瓷器?你可能不知道
清丽汝官窑之一:汝官窑的问世
宋代六大名窑
中国瓷器的前世今生(三)
名窑名瓷釉色及老化纹路特征图、文鉴赏
明代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中提及“柴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