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历史文化展:家园(4)
2017-06-05

永城西汉梁王墓群

西汉梁王墓群分布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周围近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西汉梁国王室的陵墓。西汉梁国历经八代九王,皆葬于芒砀山群各个山头,王和后并列而葬,排列有序。目前已发现和发掘的王陵级墓葬18座,多数为“凿山为室”的大型崖墓。其中中,保安山1号梁孝王墓由墓道、甬道、门道、主室、便房、回廊及外藏室等组成,享用了暗袋皇帝的埋葬规格;保安山2号梁孝王王后李太后墓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崖墓。他们的寝园保存完整,由围墙、回廊、寝殿、庭院、房屋等几部分组成,其形制和布局模仿了西汉皇帝的样式。西汉梁王墓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对研究汉代梁国历史,乃至汉代诸侯王陵的埋葬制度意义重大。

这类青铜牌饰可能装饰于车舆板上或组合镶嵌于车窗上,属于马车的佩件。

(西汉,鎏金青铜牌饰,1991年河南永城芒砀山保安山2号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馆藏)

有学者认为此牌饰表现的是伏生授经的故事,伏生是秦汉时期齐鲁一带的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最早的传播者。

当卢为古代马具,多为青铜质,一般呈圆形或长条形,背有钮,可穿于皮革之上,垂在马额中央作为装饰。

(西汉,鎏金翼马纹青铜当卢,1991年河南永城芒砀山保安山2号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馆藏)

当卢最初盛行于商周时期,历代一直沿用。

玉剑饰为装配在剑及剑鞘上玉质部件的总称,通常由玉剑首、玉剑格(或称玉剑镡)、玉剑璏及玉剑珌组成。

(西汉,玉剑饰,1986年河南永城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玉剑饰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流行于战国至汉代,魏晋以后衰落。

这座陶庄园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形制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建筑明器,长130厘米,款114厘米,泥质灰陶,院外墙上会有彩色壁画。

(汉代,陶庄园,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这座陶庄园由3个相通的院落组成,前院有马和马厩,为养马的地方。中院有连阁望楼组成的门阙,正面设二层陶楼,一层能内有伎乐俑数人,为接待宾客的厅堂;二层为主人居住的地方。后院较小,有厨房、仓房等,大约为仆人居住的地方。院落旁边还连着另一个院子,内有田地和水井。建筑结构复杂,其建筑形式和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汉代,陶庄园,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汉时期,豪强大族往往依靠血缘关系,聚集同宗的族人并吸引雇佣农户,修筑坞堡,而且拥有独立的武装,谓之部曲。

(汉代,陶庄园,1981年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豪强世家的存在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使这种自己自足的庄园经济日渐强大,这套陶庄园就是当时庄园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市城区及近郊,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代加以扩建,武则天时达到完备,包括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曜仪城、夹城以及街道、市井等,规模仅次于都城长安。京杭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

银铤为地方上缴之边郡和市银两。唐代主持中央财政的户部专门设置机构和官员管理和市事物,根据全国物产的丰歉,物价的贵贱,在封手处及特产地区收购货物,运往歉收及欠缺之地出售,互补有无,以利于民。

(唐代,“杨国忠进”银铤,1970年河南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和市银铤就是和市所得收入。这件银铤是地方上缴国库后,由杨国忠作为羡余进奉给宫廷内库。

这块铭砖记载了含嘉仓第十二窖存粮情况。

(唐代,含嘉仓刻字铭砖,20世纪70年代河南洛阳含嘉仓城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含嘉仓兴建于唐初,是东都洛阳城内的大型粮仓,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作为关东与关中地区的粮食转运中心,其运转量最大最为繁盛的时期应该是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约50年的时间。

经幢为石质,已残损。

(唐代大和九年“白居易造”石经幢,1992—1993年河南洛阳隋唐路阳城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热衷佛事,该经幢为研究白居易晚年的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唐代,李密墓志,1959年河南浚县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墓志志盖上篆书“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志”。撰文者是魏征,《全唐文》收录了志文。李密墓志铭是研究隋末唐初历史,当时洛阳城及粮仓的重要文献。

唐恭陵

恭陵位于河南偃师缑氏镇东北,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子。陵园平面呈正方形,南神门外设神道,两侧分列石像生、过阙台,直通陵台。哀皇后墓位于陵台东北,出土的彩绘陶俑神态生动、色彩鲜艳。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始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历史的退役,其艺术风格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秦的博大雄健,也有汉的朴拙豪放,更有唐的瑰丽大气。

(唐代,彩绘陶女立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这件女立俑头梳双髻,身穿方领袒胸窄袖长衣,外套半臂,腰系带,下着长裙,施红绿彩,体形修长。

唐代是一个开放、繁荣、富强、朝气、向上、融合的年代。这个年代的骑马女俑展现唐代女性曼妙、活泼、自由、奔放、勇健的风采,证明了在当时,女性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唐代,彩绘陶女骑马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这件骑马女俑头梳高髻,身着绿色圆领袒胸紧身窄袖衣,绿色帔巾搭于肩后。马通身白色,在胸、臀等部位饰绿色斑点,昂首站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唐代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陶俑艺术在此时大放异彩,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都比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三彩俑的出现更加丰富了陶俑的表现力。

(唐代,彩绘陶吹奏俑·局部,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头戴黑色笼冠,身着开领宽袖衣,下穿跨,足蹬靴,右手(残缺)前置于口部,左手举于胸前,直身骑于马上。马站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盛唐以前的雕塑家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他们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唐代,彩绘陶骑马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这件陶俑头戴红色帔肩风帽,身着红色右衽宽袖长袍,袍上饰忍冬纹;下穿裤,足蹬黑靴踏于马镫内,左手斜伸,右臂上抬作击鼓状,端骑马上。马身枣红色,头平视,双目炯炯有神,短尾,鞍鞯俱全,站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唐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人博大的胸怀与开放的风气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外来的异域之人被称为“胡人”。

(唐代,彩绘陶男骑马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这件骑马男陶俑深目阔嘴,为胡人形象,头戴幞头,身着红色翻领窄袖衣,下穿黑靴,端骑于马上,双手作牵缰绳状。马鞍辔俱全,马头平视,短尾,站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盛唐时期陶俑的形象塑造以肌丰骨柔为特征,崇尚以凤舆为美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贯穿整个盛唐时期,甚至影响到了男俑乃至胡人俑的塑造。

(唐代,彩绘陶风帽男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这件陶俑头戴红色帔肩风帽,身着圆领红色窄袖衣,腰束带,下穿长裙,衣服与帽子上饰有忍冬纹。双手抱于胸前,持站姿。

唐代陶俑所包含的丰富社会生活内容以及艺术上华丽灿烂的风采,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唐代,彩绘陶男俑,1998年河南偃师恭陵出土,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此俑头戴黑色幞头,身着淡黄色圆领窄袖长衣,黑色腰带,用墨画眉、眼、须,朱唇,足蹬黑靴,双手拱于胸前,呈站立姿势。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巩义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一带,北临黄河、南依嵩山。除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外,北宋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另有皇后陵21座,亲王、公主、皇子、皇孙、诸王夫人墓144座,名将勋臣墓7座,各帝系子孙墓200余座。

皇陵中用玉册始于唐代。此批玉册出土于宋太宗皇后、宋真宗生母元德李皇后墓。立李皇后墓出土玉册两副,其中谥册存36简(段)、哀册存41简(段)。

(北宋,玉册5枚,1985年河南巩义北宋皇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谥册文是“祖奠”前一日在南郊(皇帝)或太庙(皇后)请谥号时所读的册文,哀册纹则为遣葬日举行“遣奠”时所读的祭文。在宋代,两者是埋葬皇帝、皇后和太子时专用之物,以区别于品官以上乃至文武重臣、宗室亲王墓中放置的石墓志。李皇后墓出土的玉册实物不仅使研究宋代陵墓用册的依据,而且为探讨宋代陵寝制度提供了有益资料。

河南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是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发现的北宋时期的遗址,是目前我国古城中首次发现宋代园林,其保存情况之好、保存面积之大,前所未见,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风貌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北宋,灰陶垂兽,1991—1992年河南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垂兽是古建筑瓦作屋脊艺术构件,汉代“垂脊”的端部,由3至5块垒起的筒瓦合成,这是“垂兽”的早期做法,但尚不属艺术形式;隋唐时期的垂脊安置兽面砖1,第一次再次部位表现动物形象,开“垂兽”艺术化之先河;宋代的“垂兽”无论外形和细部,更趋逼真,并最终定型。

注1:文中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

留言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并大力转发,多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通览
北京瞬间(4172):中国历史(4)·夏
年度重磅考古大展!明星国宝、珍贵文物聚集!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玉璋 ,遍地开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