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魏拓跋的另一面:琉璃盏,琥珀浓,葡萄美酒金银樽

本文来源于  文博山西


北魏,

是历史上大同最辉煌的时期。

398年七月,

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自此便进入了长达97年的

“北魏平城时代”。

在此期间,

北魏降服北凉,

统一中国北方,

打通丝绸之路中段,

使首都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端重镇,

形成异域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的繁盛场面。

如今,

在大同各地出土的文物中,

依稀能看到当年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期推出的是,

大同市博物馆研究员林皓、薛琴琴、张艳红

两篇文章,

从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玻璃器和金银器中,

看丝绸之路在大同留下的印迹。

大同市博物馆


丝路拾珍 剔透千载

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玻璃器

文/林皓 薛琴琴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其中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民族在长期交往中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贸易往来带来了异域文化,为传统美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美的内容,促使中国传统美学的变迁与发展,为隋唐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天兴元年(398)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经几世发展,平城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繁华的都市。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凡97年,学界称“北魏平城时代”。

蓝色玻璃耳环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在北魏平城时代近百年的历史中,鲜卑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同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地区先后发掘近千座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玻璃器。笔者选取其中10件(套)略作介绍。

1  1976年大同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方山永固陵发掘时,出土一件紫色玻璃环,其外径2.20厘米,光洁透明,肉眼可见环内有少量小气泡存在。

2  1986年大同市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一件胆形玻璃注,长20厘米,底部圆形孔径6.60厘米,该器物通体半透明,一端为圆锥形流,近流部有一凸起的圆环,另一端逐渐变粗,在顶端有一孔,根据实物观察,其应为吹制而成。《抱朴子》记载“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者”,根据现有考古发现来看,玻璃吹制技术是由叙利亚人发明。公元前1世纪,古埃及人掌握此工艺技术,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得以传播。5世纪时由中亚工匠将此技术传入中国,后逐渐被北魏玻璃匠人掌握并广泛运用。

胆形玻璃注

1986年大同市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3  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M107中出土一件磨花玻璃碗,口径10.30、腹径11.40、高7.50厘米,侈口,圆唇,颈部内束,圆腹外壁做4排椭圆状凹点。圆形圜底为6个相切的凹圆纹组成。颈部以下拋光,内壁光洁,外壁有土沁。该器物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玻璃碗造型极为相似。

磨花玻璃碗

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M107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4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85中出土玻璃珠一枚(已残),长1.50、直径0.91厘米,圆柱体,中间有穿孔,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为蛇色,内层为白色。对比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玻璃器发现:中国本土玻璃器多仿制玉器。杜绾在《云林石谱》中云:“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人工烧制的玻璃器成本较低,又可以近似玉器的润泽感,多做不透明状。北魏玻璃器则与本土玻璃器相差甚远,而具有典型的西方玻璃器特征。由此说明,北魏玻璃器受西来文化影响,同时也标志着玻璃工艺制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5、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6中出土玻璃碗一件,口径13、高5.90、底径7.70厘米,通体呈蓝色,透明度差,侈口直壁,上腹部饰有一周凸弦纹。饼形平底,器身有淡白色土沁,外底部有顶杆技术留下的斑痕。玻璃器上装饰的弦纹,在其他年代出土的玻璃器中未见,故为此类带有弦纹装饰玻璃器的年代界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玻璃碗

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6中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6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葬群M20出土一件玻璃瓶,高5、口径2.43、腹径4.30厘米。器物口沿外翻,短颈丰肩,腹部圆鼓,平底,通体呈蓝色,内有小气泡,近距离观察可知其为吹制而成。经中国国家博物馆姚青芳研究馆员对该墓葬群出土的玻璃器进行X光无损检测分析得出,该墓葬群出土玻璃器属钠钙玻璃。

玻璃瓶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葬群M20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7  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出土一件玻璃壶,通高15.40、口径5.80、腹径11、底径4.20厘米,喇叭口,口沿外撇,束颈圆肩,肩部有两周凸弦纹,鼓腹,下腹部内收,平底。器表粗糙,且有蛤蜊光存在,该玻璃器器型与北魏陶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近距离观察可知该器物为模制。

玻璃壶

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8  M16还出土玻璃泡饰四件,半圆球形,直径5-5.50、厚0.20厘米,淡蓝色半透明状,器身多处有淡白色土沁。泡饰内部表面绘七瓣莲花,该器型与北魏时期金属质泡钉造型上极为相似,据此推测应属泡钉一类的器物。

玻璃泡饰

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9、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37中出土玻璃珠2件,一件呈圆形,另一件为椭圆形,两件器物均高1.15厘米,中穿孔,横截面为圆形,应是玻璃长管状料材逐一切割而成。

10、2011年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玻璃珠一条项链,长20厘米,由4800余颗小玻璃珠间隔金珠、水晶、珍珠等宝石类饰品穿缀而成,单个小玻璃珠平均外径为0.15-0.30,内径为0.10-0.13,壁厚0.10-0.15厘米,此种小玻璃珠在北魏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中大量出土,美国学者彼特·弗朗西斯根据这类珠子出土区域而命名为“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

玻璃珠项链

2011年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从大同地区出土北魏玻璃器的种类、用途上看:大同地区已发现的玻璃器多为器皿类,供贵族阶层日常使用的碗、壶等实用器占大宗,也有少量小玻璃珠用来装饰佩戴或充当贸易中的等价物使用。通过对玻璃器的造型及装饰风格分析,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早期玻璃器受到罗马、萨珊玻璃器风格影响,属钠钙玻璃范畴。随着玻璃制作工艺的引进,到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出现了带有典型北魏造型的玻璃器,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出土玻璃壶就是一重要的实证。北魏工匠在引进西方玻璃制作工艺后融人到本民族的艺术品创作之中,从器物的造型与特征加以诠释。

笔者对北魏平城地区出土玻璃器的墓葬进行研究发现,凡出土玻璃器的墓葬皆为北魏高级贵族墓。《南齐书·魏虏传》记载:“坐施氍毹褥。前施金香炉,琉璃钵,金碗,盛杂食器。设客长盘一尺,御馔圆盘广一丈。”可见北魏时期玻璃器为奢侈品,用其陪葬足以说明墓主人的地位与财富。同时也反映出鲜卑人接受外来事物、吸收外来文化的不争事实。

玻璃玛瑙项链 北魏

大同市博物馆藏

就北魏平城时代玻璃器的产地而言,太武帝灭北凉之后,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形成了由平城经河套地区至高昌,沿天山北麓西行经哈密、高昌,在龟兹、焉耆后,越天山经车师,过中西亚最终到达黑海沿岸的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北魏政权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大量波斯、粟特商人将萨珊王朝的玻璃器贩卖到平城,并将工艺带到了平城。《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釆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玻璃器制造工艺进入平城之后,逐渐被本土工匠掌握并运用。其后,平城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就带有鲜明的北魏风格,大同七里村北魏墓出土的玻璃器就是很好的例证。

丝绸之路在北魏平城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公元5世纪的平城成为中西文化汇聚之地。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玻璃器由最初简单的贸易引进,发展到效仿吸收西方玻璃器制作工艺,融合鲜卑民族自身的审美特点最终形成风格独特的北魏玻璃器。对后世玻璃器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带把玻璃杯  辽

大同市博物馆藏

金银瑰宝 华光溢彩

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金银器

文/张雁红

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北魏平城时期。北魏是由北 方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近百年。其间,北魏政权统一中国北方,打通往来西方的丝绸之路,使首都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端重镇,形成异域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的繁盛场面。当时,大同地区是南迁鲜卑人群与当地居民杂居与融合之地,胡风汉韵,各领风骚,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

公元5世纪北魏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首都平城为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人口百万的国际都市。因此,大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特色鲜明。从出土的金银器看,不论造型、纹饰和工艺上都独具特色,鲜卑文化的因子、汉文化的熏陶以及丝路文化的濡染,都从不同侧面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西亚、中亚的舶来品,以其优美的造型、精致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一、鲜卑特色的饰物

鲜卑人和北方其他草原民族一样有喜爱金银的传统。东汉晚期以后,鲜卑文化特色的金银器逐渐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金银器的代表。

动物纹牌饰是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装饰品。1994年大同市大同县安留庄北魏墓出土的瑞兽纹金箔饰,器物中心锤揲出兽纹,圆眼尖耳,细尾上翘,具有典型的鲜卑特色。动物纹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动物本身,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其用途是作为早期萨满教的神灵及鲜卑人的保护神。

瑞兽纹金箔饰

1994年大同市大同县安留庄北魏墓出土

鲜卑金牌饰的图像内容以草原动物为主,如鹿、马等,而龙凤纹更多是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的产物。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的镂空龙纹金牌饰,釆用透雕技法,以镂空龙纹为主题纹饰,昂首向前,鬃毛卷翘。

镂空龙纹金牌饰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除金牌饰外,最具鲜卑特色的金银器当属各种首饰,主要有耳饰、步摇冠、简单的折股钗、圆环式指环、腕钏等。

需穿耳佩戴的耳饰主要是在少数民族中流行,且并非女性专用,男性也普遍佩戴。鲜卑人以佩戴各式金耳饰和嵌宝石金耳饰为多,在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数量较多,类型丰富,且墓主人信息明确,大体上分为素面、螺纹花式、嵌宝式及连坠式等。

表面光素的圆形或椭圆形耳环是出土最多、形制最简单的一种,多由中间粗、两端细的金丝弯曲而成,断面呈圆形、方形、八边形等。复杂的环上再盘圆环,如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的一件金耳环,在素面大圆环下焊接三个并列的小环,各环之间用小粒金珠焊接。大环中间粗两端细,断面最大径0.22厘米,小环的环径约0.37厘米,小珠的直径约0.17厘米。

金耳环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螺纹花式耳环饰螺旋状纹饰,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的一件金耳环。该墓群出土的另一件螺旋纹金耳环,环外侧部分焊有一小柱,断面近圆形,直径0.1厘米,长1厘米,上套一可转动的金花瓣。

金耳环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金耳环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地区还出土有少量嵌绿石金耳环,环为椭圆形,中间粗,两端细,开口,两端各有一小孔。环外侧镶嵌圆形、水滴形绿松石三行,等距分布三个乳突,上嵌绿松石,具有鲜明的鲜卑风格。北方游牧民族地区耳饰多喜爱用绿松石穿饰,追求金碧辉映的美感。

嵌绿松石金耳环

连坠式耳饰在耳环下悬挂一组连坠饰物,包括珠饰、小铃、金饰片和宝石等,装饰华丽繁缛,一般为鲜卑女性佩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金耳坠一对,整体以金丝拧成的轴杆上悬挂金球、六瓣花形金片。每一花瓣下端钩垂金链及小金铃,花芯以金链垂球形铃。金耳坠挂链的双丝套扣工艺尤为考究,与内蒙古出土的拧丝坠叶式耳坠相似,具有鲜卑民族风格。

金耳坠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2004年,在大同城南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一对嵌宝石金耳坠,金耳环上挂一嵌宝石金托,中嵌水滴状红宝石。另挂细金丝拧成的金绳,上悬镂空金球、圆形金片及金铃。金绳下端系细金链,每根金链垂有金质尖锤体。

嵌宝石金耳坠

大同城南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二、丝路传入的域外遗珍

北魏重视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广大地区,西域各国“始遣使来就”。北魏对丝路大力经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太武帝曾遣使六赴西域,西域诸国也遣使来献,直接促成了丝路的繁荣,使得平城成为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北魏时期的丝绸之路横贯中亚和西亚,通往拜占庭帝国。

在大同地区的墓葬和遗址中发现大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存,包括金银器、玻璃器、波斯银币等。

2011年大同御河东岸恒安街北魏墓出土金耳坠一对,主体为一圆环,环身上部圆细,中间有一向内的机括;环身下部锤揲成扁宽状,中间錾刻一人面,双龙张口相向。环身坠饰一为小金棒,自上而下依次穿有扁金饰、珍珠、绿松石、花草纹镂空金饰和玛瑙珠;另一为嵌紫水晶金托。圆环外侧饰掐丝而成的三组图案,上为花卉,中为人面,下部为凤鸟,内嵌各色宝石,周边饰联珠纹。环身两侧上方焊接金链,现仅存一条。其工艺繁复,运用了锤揲、錾刻、掐丝、镶嵌及金珠焊缀等技术。北魏墓葬中出土金耳饰较多,但像这么精美的在国内极为罕见。它与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地区出土的双龙守护国王耳坠非常相似,极具中亚风格特点。

嵌宝石金耳饰

2011年大同御河东岸恒安街北魏墓出土

1981年在大同小站村北魏封和突墓(504)出土的鎏金银盘当属国内发现最重要的一件萨珊金银器。盘内壁锤揲出一男子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猎捕野猪的画面。猎者为典型波斯贵族形象,深目高鼻,络腮长须,头戴半弧形冠,边饰联珠,冠后有萨珊式飘带,戴缨珞、耳饰、手镯。腰带上挂箭筒,足蹬半长统靴。猎者双手横执一矛,矛尖已刺入一野猪右额,右脚反踹由后方袭来的野猪,另有一头野猪正从前方的芦苇丛中窜出。从形制上看,是萨珊银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皇家银盘。狩猎题材也是萨珊银器中常见的图案,但大多数萨珊狩猎纹银盘的猎者均披铠乘马,躯体部分未作充分展现,姿态平板,如前苏联冬宫所藏波斯狩猎纹银盘即是。而该银盘上的猎者没有骑马,只着便服,形象矫健,宛如古希腊运动员形象,明显受古希腊古典艺术的影响,为一般的萨珊金银器上所少见,可谓艺术价值最高的萨珊银器。 

鎏金银盘

1981年在大同小站村北魏封和突墓(504)出土

1970年在大同城南轴承厂窖藏出土的北魏八曲银杯,是目前国内最早的一件多曲长杯。器体八曲,内底中心饰两只怪兽,八曲花瓣形圈足。杯口外壁有大夏文铭文。多曲长杯最早见于萨珊波斯帝国,主要流行于3-7世纪的伊朗高原和周边地区。这件长杯的每一曲都从器口直通器底,内卷杯口与内壁的交界处装饰类似花瓣的尖喙,内底锤揲的怪兽纹是印度古帕塔艺术的装饰主题,这些都与典型萨珊器不同,却与中亚地区的艺术风格相近。经学者考证,这件器物应为5-6世纪的大夏银器,在国内极为罕见,其风格直接影响了唐代金银器的制作。

北魏八曲银杯

1970年在大同城南轴承厂窖藏出土

在同一窖藏遗址还出土了三件精美异常的鎏金高足杯。形制相同,均敞口,深腹,高足。杯身都采用四等分法,以叶纹分隔人物形象,人像具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

鎏金童子葡萄纹银高足杯,腹壁呈束腰状弧形,杯身由葡萄藤组成的五个圆环布满外壁,环内浮雕五童子,腹部和喇叭形高足面饰莨苕叶纹与联珠纹。这种题材应与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酒神节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通过东征,将希腊文化传入西亚和中亚,特别是在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地区,酒神节的风俗尤为兴盛。

鎏金童子葡萄纹银高足杯

鎏金人物动物纹银高足杯,杯颈部高浮雕八只卧羊,现存七只。杯身在莨苕叶纹之上承托一男性头像,叶纹间有手持器物的女性形象,衣饰轻薄,两足交叉站立。另一件鎏金镶嵌银高足杯,口沿下饰一周卷草纹带,带缘饰两周联珠纹。这是萨珊波斯常用的纹饰。腹部高浮雕四组卷叶纹,纹饰间嵌红绿宝石。上述三件高足杯是具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的萨珊王朝器具,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产品。

鎏金人物动物纹银高足杯

1988年在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9出土一件鎏金人物纹银高足杯,口沿下和上腹部各有联珠纹一周。莨苕叶纹将杯外壁分成四等分,叶纹之间有一圆环。环内锤揲出一头像,深目高鼻,头戴圆帽,着圆领衣。杯身近底部有弦纹一周,外围环绕忍冬纹。杯足呈腰鼓状,杯底为圆形,类似倒扣的盘子,周围饰有忍冬纹。该器上半部与该墓群M107所出的银碗纹饰相同。

鎏金人物纹银高足杯

大同轴承厂北魏窖藏遗址和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7各出土一件鎏金人物纹银碗,均为敞口,口下微内收,弧腹,圜底。口沿及上腹各饰一周联珠纹,腹部以莨苕叶纹分为四等分。每等分之间有一圆环,内饰一半身侧面像,头戴圆形帽,深目高鼻。碗底錾刻两道同心圆。

鎏金人物纹银碗


鎏金人物纹银碗

这两件银碗在形制上相同,碗壁上锤揲出凸凹起伏的装饰纹,这种植物叶纹和圆形帽的人物特征是波斯萨珊和中亚艺术中常见的纹样,但圆形帽的人物特征属于中亚样式,在嚈哒货币上属常见装饰,故推断其产地应在中亚,为嚈哒银器制品。

2013年在大同东信家居广场工地北魏墓出土嵌宝石银戒指一枚,戒面和戒托为银质,上饰螺纹,戒圈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圆环。戒托中央镶嵌一枚宝石,上阴刻女王头像,深目高鼻,头发卷曲,应为西方舶来品。

嵌宝石银戒指

2013年在大同东信家居广场工地北魏墓出土

三、结语

北魏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活跃时期,这在大同地区出土的金银器上最能得以体现。具有浓郁的鲜卑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的器物,既有外来金银器物的直接输入,也有外来金银工艺的引进与发展。无论是装饰题材及审美观念的更新,还是錾刻、锤揲等金银制作工艺的汲取,均影响深远,为唐代金银器制作的发展与兴盛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同地区出土北魏镇墓兽俑
北魏人 饮食为何滞后于中原?
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融合之路|鲜卑平城简史
【研究】王雁卿丨北魏平城的带具
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