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沉没海底的大唐惊天宝藏,时隔多年首次亮相中国!

前言:

打开沉没千年的唐代时间胶囊 ,还原你所不知的大唐神秘海底宝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印尼苏门答腊一带流传着一个海底宝藏的传闻。据说,在加斯帕海峡勿里洞岛海域,隐藏着一个古代的神秘宝藏。一个当地渔民曾误打误撞捞起过一些海底瓷器,并发家致富,但最终因为这个线索而被觊觎宝藏的人杀死。这个近乎影视剧情的血腥宝藏故事至今无法得到证实,但是,勿里洞岛的宝藏却是千真万确!

1996年,德国一家水泥工厂的老板蒂尔曼·沃特法,偶然和厂里一位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的工人闲聊,听说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加斯帕海峡隐藏着大量神奇的古代珍宝,沃特法是个喜欢探险的人,这个消息带给他极大的诱惑,他决定去印尼苏门答腊的加斯帕海峡碰碰运气。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这世上有些人,一辈子连一个宝藏都找不到——算是常态;一辈子只能找到一个宝藏——运气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一辈子找到三个宝藏,已经不能用运气好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天选之人。显然,沃特法就是这样的天选之人。

1997年,他第一次在苏门答腊岛东岸打捞出一艘公元10世纪的中国沉船。

北宋的沉船鹰潭号(Intan Wreck)上出水的器物

1998年上半年,他又在勿里洞岛东面发现了一艘中国15世纪的沉船。

明代的沉船马热尼号(Bakau Wreck)

Photo: M. Flecker

接下来的事情越发不可收拾,沃特法很快又在勿里洞岛的西面发现了一艘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沉船,在这艘沉船上,打捞出数量惊人的瓷器、珍贵的金银器、铜镜和唐代钱币,总数接近60000件,这是中国以外至今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文物。这些文物第一次惊现世间,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它便是大名鼎鼎的黑石号宝藏——由于沉船附近有一块黑色的大礁岩而得名。

现在问题来了,勿里洞岛为啥有这么多沉船?

勿里洞岛海域

这得从它的位置说起,勿里洞岛位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岛东面是卡里马塔海峡,南面是爪哇海,西面是加斯帕海峡,光看地图就知道这地方不是善茬。不过地图还没告诉你,这片海域下面遍布各种奇形怪状的暗礁,稍不注意就成了海鱼的外卖,所以直至今天,当地的渔民经过这里仍然是小心翼翼。天知道它在落后的海洋时代吞噬了多少过往商船。

黑石号的正式打捞工作是从1998年9月开始的,由澳大利亚海洋考古学家麦克弗列克主持。当时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沉船的宝贝上,希望在上面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来解开有关沉船的一系列谜团。

在船舱位置,麦克弗列克发现了大量的八角和茴香——东南亚出产的常见香料。在古代,香料贸易是有名的暴利行业,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胡椒丁香桂皮等香料,在当时的西方是上流社会钟爱的奢侈品。如果没有沉没,宝船的主人光凭这些香料就能大赚一笔。

紧接着,在这些香料的下面,工作人员发现了数不清的大瓮,瓮里面,塞满了数量更多的各类瓷器。

瓷器上的花纹琳琅满目,甚至很多都带有异域风情,显然是专门为了外销而烧制的。

终于,在一件青瓷碗的背面,工作人员发现了决定性的文字信息,此碗在入窑烧造之前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记,这为我们判断黑石号沉没的年代以及船上装载货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宝历二年为公元826年,是中国唐代第21个皇帝唐敬宗李湛登基的第二年。

“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碗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黑石号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826年;而黑石号上所装载的大量陶瓷器,也基本为公元826年前后不久生产的产品。

经过9个月时间的打捞,至1999年6月,黑石号上的器物终于全部上岸。清点之后,沃特法发现沉船上各种文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比他想象的要丰富。打捞上来的器物总共约有6万件,绝大多数为瓷器。其中长沙窑出产的瓷器约有57500件。


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

之所以把长沙窑瓷器作为此次贸易的主体,从商业角度上来看,大概是因为长沙窑成本相对低廉,利润空间更大的缘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沙窑工匠为了满足伊斯兰地区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发展出将釉下多彩和釉上褐斑相结合的独特装饰工艺,可见他们在装饰工艺上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这也是中晚唐湘江流域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当时的长沙窑类似于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物美价廉的各类商品。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碗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碗

这只瓷碗上还有一首被沉没千年的唐诗,“孤雁南天远,寒风切切惊。妾思江外客,早晚到边停(亭)”语言平淡隽永,是唐代闺怨诗一类,极富生活气息。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碗

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双系壶

从种类上,黑石号上还有越窑、邢窑、巩义窑、广东水车窑、官冲窑等瓷器。

下面这件越窑青釉镂空熏炉,圆顶盖面镂刻牡丹花叶,以刻花勾勒出叶脉,且器身胫部也有镂空装饰。即便在出土物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非常珍贵。


越窑青釉镂空熏炉

这件狮柄龙流装饰的白釉绿彩执壶目前在国内出土材料中也尚未见到。它的设计兼具艺术与实用,壶口上趴着一只好奇的狮子,向壶底张望,巧妙的是,狮子的身子刚好充当了执壶的“把手”,令人拍案。

白釉绿彩执壶

白釉绿彩贴塑龙纹花口碗

在这些白釉绿彩瓷器中,有两件的底足上刻有“进奉”和“盈”的字样,这是唐代官窑的重要标志,在河北邢窑遗址中曾出土过“盈”字款的瓷器标本。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瓷器来自河北邢窑皇家大盈库所烧造。

白釉绿彩“进奉”铭盘

这件白釉绿彩贴塑鱼纹吸杯的造型同样奇特,外壁贴塑一根长管直通底部,在杯底中心塑一只小动物,巧妙遮住与管相连的小孔,同时增加了美观度和生趣,可谓独具匠心。关于这种吸杯的用法,似乎也不见明确的记载,用嘴吸当然可以,不过宋人笔记中有更刺激的玩法——用鼻吸。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白釉绿彩贴塑鱼纹吸杯

白釉绿彩高足盏残件

黑石号上最令人惊喜的发现,莫过于下面这只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从前,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人是十四世纪才开始烧青花瓷。但是1975年和1983年,在扬州相继采集到唐青花的碎片,不过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都不完整,而这次在黑石号上,一次就发现了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大大丰富了唐青花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虽然如此,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唐青花和几百年后出现的我们熟知的元青花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

在黑石号最底层的舱底,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批似乎是被故意藏起来的唐代金器。其中有几件器物前所未见。下面这件方形金盘除造型特殊外,纹样主题为似芭蕉的植物叶,并在中心构成“卍”字图案,边饰也由这种植物叶排列组成,与绝大多数用细碎叶瓣组成边饰的中晚唐金银器不同。纹样新颖,为孤品。

方形金盘

而这件看起来品相不太好,甚至被拦腰截断的铜镜却是考古学家苦苦寻找而从未发现的宝物,它就是唐代文献中屡屡提到的“江心镜”(或“百炼镜”)。尽管锈蚀严重,依然可以看清镜身铭文“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


江心镜

顾名思义,“江心镜”的制作方法就是要在扬子江心烧造,当然,是在船中的镜炉中制作完成。不仅如此,其烧造时间还颇有讲究,要选在农历五月初五至阳之时。这是古人阴阳五行观念的体现。因此在古代文献中,这种镜子多在祭祀中使用,很有些神秘力量。黑石号上的江心镜铸造于乾元元年,但不是五月初五。当时安史之乱还没结束,唐肃宗刚登基,大概是扬州地区的工人为了生计而拓展业务的行为。

这枚镜子也揭示了黑石号的出发地点。

唐代的扬州是连接长江和大运河的中心,南北货物在此地集散。黑石号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在扬州集中采购到长沙窑、巩县窑、邢窑、越窑等陶瓷名品,以及扬州铜镜等其他想要的物品。然后再返回广州港将货物安稳的装入广东大瓮之中,一切远航的物质准备妥当,待冬季东北季风一来便可开帆乘风离开中国,开始他们返回家乡的漫长漂流。“黑石号”沉没点在巨港东约250公里处的勿里洞岛海域,巨港是当时室利佛逝国的中心,也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强大的室利佛逝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通道,或许“黑石号”是在开往巨港的途中不幸迷航而触礁沉没的。

亚洲和中东地图,黑石号预期航线用红线标出,绿色指出了勿里洞岛的位置,蓝色标明了阿曼的位置

黑石号主人的财富梦,就这样被冰冷的海水封印,直到被德国商人沃特法打捞起来……

千年以后,它们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中国展出。2020年9月14号,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博开幕。这次展出的文物是黑石号自一千年前沉没以来首次回国展出,共展出248件/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展览将于9月15日免费对外开放,并持续至2021年1月10日。

上图为上海博物馆关于“黑石号”沉船展品的展览图录。图片与解说文字均为上海博物馆组织专家撰写。

图录中收录“黑石号”出水文物包括瓷器、金银器等文物300多件。

图录前有两篇综述性的文章总体介绍“黑石号”沉船的情况,以及沉船出水文物的概况。后则多为相关图片,以及详细的文物说明。本书通过这些展品向观众介绍了唐代与世界贸易之间的关系,该展为上海博物馆2020年度重要展览。

关于黑石号上文物的最新最全研究成果,可以参阅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本书由扬之水、齐东方、刘迎胜、安家瑶……等海内外一流学者,用十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黑石号背后的秘密。

虽然《大唐宝船》为上海博物馆配合“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展览、面向公众而推出的教育普及读本,但是作者团阵容强大,共邀请了16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从航海、贸易和艺术三个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黑石号及其所处的时代。

这本书包罗万象,内容涵盖了黑石号所处的中晚唐时期的诸多方面,有学者们对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路线、早期航海技术、船体复原、船员生活等的考证研究,也有对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金银器、玻璃器、铜镜等各类文物的思索分析。

最后来聊聊黑石号打捞的争议。黑石号发现之初,印尼政府本想通过官方力量打捞沉船的,可惜人力物力有限,转而和沃特法领头的商业打捞公司签署协议。

但这次私人主导的商业打捞活动也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其一,由于担心当时盗捞行为的存在,打捞公司进行了全天候的发掘,过快的工作速度损失了附着于船员和货物上的历史信息。

再一个就是收购,蒂尔曼·沃特法的公司和原印尼打捞公司达成过合作协议,该协议禁止黑石号文物拆分出售。最初黑石号出水文物最初开价4000万美元,曾与国内的上海、湖南、江苏等方面有过洽谈,但最终因为要价过高而作罢。


2005年,在邱德拔后人捐助下,黑石号文物由当时的新加坡圣淘沙娱乐集团(后改为圣淘沙发展局)花费3200万美元购得。目前的永久收藏地点为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中的邱德拔艺术馆,只是,入藏邱德拔艺术馆的文物数量总计53227件,与当时总计出水文物6万余件存在差额。而市场上不时也出现“黑石号”出水文物。这也是外界争议之所在。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案例,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本着对古人负责的态度,为了完整保存其历史信息,考古人员使用了史无前例的整体打捞方案,是目前为止,耗资最多,难度最大的一次考古打捞。光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这还没算博物馆每年运营所需的2000万。

比黑石号幸运的是,“南海I号”连船体都完整地保存下来。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判断,该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2019年船货清理完成再后期处理去掉支护沉箱和船体的钢梁、钢管后的正摄影像

截至到2019年8月,南海I号船舱内货物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克服了多项技术难关,让中国的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此项目也由此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南海I号”出水的金缨络胸佩

与黑石号打捞的商业性质不同,历经万难,耗费巨资打捞出的“南海I号”的18万件文物不会被出售,如今,它们中的一部分静静地躺在广东阳江博物馆里供广大观众免费观赏,让各位能从中体会到那段湮没海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便是这次考古活动最大的价值……

资料参阅:

探索发现《黑石号密码》

齐东方 《“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倪小姐《古董传奇:大唐“黑石号”,海上丝路上的沉船宝藏》

湖南考古《“黑石号”中的长沙窑瓷碗》

丁唯涵《超越“珍宝”和“美物”,唤醒公众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的背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唐代"黑石号"沉船宝藏
唐代黑石号沉船宝藏
民族的悲哀,国家的耻辱 ——“黑石号”沉船的最后归宿
神秘唐代沉船重见天日:承载宝藏震惊世界
永恒的“黑石号”,沉没海底千年的大唐宝藏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67000件中国瓷器,德国:打包卖,4000万美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