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物论】第22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绝对的“空”与绝对的“通”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个也谈到了功夫的问题。“达者”,就是通达于道的人,他是知道了,明白了“通”就是“一”。我讲《道德经?第一章的时候,一个“道”字就讲了七八个小时,四堂课呀。讲《通书?的时候,一个“通”字也是花了很多的功夫,两三个小时讲一个通字。什么叫通?就是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障碍,开车的人一看见塞车就希望路通,有障碍就不舒服。身体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不通病就来了。我们的奇经八脉,五脏六腑,眼耳鼻舌,各路神经、血管,必须要通,不通你就会得病。在社会上也要讲通,政令要通,政令不通国家就乱了;交通要通,交通不通经济就乱了;财物要通,各行各业沟通的管理一定要通,否则为什么叫流通?通就是一,我们智慧要通,我们智慧不能有障碍,华严宗里面最高境界就是“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实际上就一个字——通。

什么叫通?公才能通,如果心里面打小算盘,小算盘一下就把你障住了。我有所知见,我的知识很丰富,什么都懂,这个所知见就把你障住了。要怎么才使自己通?只有“空”,才能通。随时要让自己的心空,情感要空,精神要空,两手要空,只有在空的状态下,你才能够事无碍、理无碍。我们这个空间要是不空,大家能够坐下来吗?如果我们这个空间不空,我说话大家能听得见吗?如果空间不空,大家眼睛能看得见吗?眼耳鼻舌身意是功用也需要通,通的基础就是空,酒色财气是障碍,贪嗔痴慢是障碍,见取见、身见、边见、邪知邪见,佛教里谈的这一系列,都是我们的障碍。你把这些障碍放下了,你的心就通了。

心通,就进入无碍,无碍就是佛的境界。佛有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为什么会有这些境界?就是因为它是通的,它是空的。空才能通,绝对的空,才能产生绝对的无碍。所以,“唯达者知通为一”。一真法界,宇宙是一,人心是一,执其一,万事毕。一是最高境界,只有“达者”,在道上过来的人,才能“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为是不用,为什么不用?用不用?我们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就是不陷于虚幻不实的知见中。因为”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因有所可“,只有不陷于种种知见中,保持我们的平常心,以无用为用,才能通变化之道,得造化之妙。所以,”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庸就是中庸,就是平庸。我们不要在这些”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里去玩,不要在脑子里去玩不用这些东西,不用分别知见,不用烦恼,也不用菩提。因为平常心是道,和光同尘就是道,就是”寓诸庸”。

大道永远留有余地

大家知道,道家学说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一,无不为就是万,这里也就是一和万的关系。无为是根本智,无不为是后得智,所以这里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我们用也是为了通,通也是为了用,并不是说把我们阻塞起来,障碍起来了。不论你怎么用,都是为了通。“通也者,得也”,真正通了以后,你就真正得道了。如果我们这样不通,那样不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了。

不通就有病,但转念一想,病就病吧。“知其无可柰何而安之若命”,既然这是一个自然生命,就肯定有生老病死,这个生老病死我不恐怖,坦然受之。《庄子》里很多次谈及生死时很欢喜,很高兴,他视死亡为解脱,把生死看得很平淡,没有恐惧。甚至以一种欢喜心、畅快心来面对生死。没有障碍,没有挂碍,没有恐惧,这就不得了了。

只有这样才能通,通才能无碍,有障碍就不通。什么是障碍?有用就是障碍,“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你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再做事情,才能细水长流、绵绵不尽。我有所为,天天都在想有所为,往往就会与环境相抵触,和别人撞过来撞过去,也未必就对。朱熹那首诗写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没有春水的时候,船搁浅在岸边,你用几头牛都拉不动。春水来了,长江涨水了,哪里还需要你去费力呢?自然就把它浮起来了,多舒服!我们做事就要善于顺应自然、顺应环境。有的时候因缘具足,水到渠成。有的时候因缘不具足,你去做这件事就需要创造很多条件,你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到处去东碰西碰,这里去拉关系,那里去走后门,这里去搭台,那里去唱戏,累死累活的,也未必能达到效果。有的时候根本不费力,事情会现成的摆在你面前,四两拨千斤,也就把事情做成了。就像有些病,吃了很多药都不好。而春天来了,天气好了,不吃药,病自然好了。

“庸”,就是用,我们怎么去用?一定要从大的因果半径来看,因为小的因果成毁是无常,在小的因缘半径中,我们看见“然、不然”“是、不是”,只是局限的因果半径。所以,我们的很多判断;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是在生itdk中形成的,社会上形成的,乃至于共业形成的判断。政治就是一个共业,对共业的判断,是有成有毁,有来有去的。我们一定要通变化之道,一定要得造化之妙,能如此的话,菩提就在其中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句话很厉害。以前成都有位王家佑老先生,是道教的著名学者,也是三星堆地发现者,四川省博物馆的研究员,2009年八十四岁去世。这个人很厉害,经常装疯卖傻,说的话也很有趣。他说,男人、老爷们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装懂,女孩子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懂装不懂。很多女生清楚得很,但你问她什么,她都说不知道,问我老公,问我老妈,问老师去,实际上她清楚得很,但她不会直接表现她的所知。男人们老是逞英雄。逞爷们儿,问他什么事都知道,什么都懂,没有他不懂的。所以,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智慧的人,一定会守住这个立场的。

庄子这里说“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为什么“不知其然”?很多事情需要你去知其然吗?“”不知最亲切“,禅宗公案里面,有好多类似的话。”师父啊,你的话我不懂“。”不懂就好,不知最亲切。“有人说,我不jerr.kct,把这个不明白守住就好,就要守住这个不明白。《道德经》里面花了那么多篇章说”恍兮惚兮,恍兮惚兮”,那是什么意思?真的就是恍兮惚兮,恍兮惚兮吗?的确是,就是不知其然嘛。陶渊明从中读懂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就要去知其所以然,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精神透支,生命透支,弄得自己很麻烦。

我经常说,我们永远都会面对一个未来,永远都会面对一个未知。你还不能说我一半是已知,一半是未知,你的已知相对于未知好可怜啊。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已知是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空间就越大。这个就是认识的真实相。我们还记得以前的那首歌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个还是很亲切的。庄子也说,”知必有所待而后定,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以其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明白了这个,对“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就会迷糊于其中而坦然了。

真正的道人,并不是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也并不是像佛祖说的具有大圆镜智,通达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但是,就算开悟了,佛法里面也还有一个“后得智”。即使是菩萨,还是勤修后得智。我们今天把某菩萨请来,供养一辆奔驰给他,他还不是要去考驾照,还不是要去学驾车技术,不学他也上不了路。哪怕别人一个月学会,他一个小时学会,也得去学一个小时。后得智在佛教里面是绝对的,菩萨该学英语还是得学英语,该拿文凭还是得拿文凭。西藏那些活佛转世了,当小沙弥时一样得去拜佛,一样得跟着堪布学习经论。为什么呢?后得智是缘起的,非得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这个“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什么叫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清楚明白,,光明的;阴,黑暗,不清楚,更不明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黑,就是不知其然,这个就是道。如果谁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上,那就完了,那就是疯子,就是骗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清醒才行。“已而不知其然”,哪怕达到了“庯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好像差不多了,但“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还是要给自己留下“不知其然”的空间和余地。不知其然,你才有发展的空间,才有继续前进的余地。你什么都知其然了,什么都究竟了,你就完了。有的人总妄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究竟的地带,这不是道,大道对人类,永远是留有无尽余地的。

中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可道,非常道
古人古语中的“境界”
做到这些,说明你境界很高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大正藏0717部)
庄子论道
我是如何悟道的之二 ·命运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