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汉口,像弯钩

过去,老汉口也有别名,叫过“汉镇”。民国初年,称为“夏口县”。旧时的文人喜欢称其“汉皋”、“汉上”。 

比起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的武昌和1800多年的汉阳来,只有500多年历史的汉口就只算个小弟弟了,但它却是三镇之中的后发制人,后起之秀。

最初,它的形状像一条卧倒在地的长长的弯钩。老汉口人都知道,汉口街市起源于汉水入江口上下的沿河、沿江一带,这条依水的街道是汉口经济的发祥地,曾经街巷纵横,店铺密集,也是汉口的第一干道(沿河大道、沿江大道)。

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在汉水口北岸筑起一道半月形十里长堤,称袁公堤,俗称长堤。上至硚口,下至堤口(王家巷一带)。今日的长堤街就是当年袁公堤的遗迹所在。堤外因筑堤取土,形成了一道宽约两丈的沿堤壕沟,上自硚口将河水灌入,下到现在的东堤街,水又环流入河,水质清澈,弯曲如带,因此命名为玉带河。

长堤筑成后,涨水时兼有宣泄洪水的作用。这样,至清代乾隆年间,汉水、长江和玉带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便形成了一条“半边街”,即水口北岸市区仅是袁公堤和汉水之间的一个狭长的区域,这便是“弯钩”之“柄”。

到清嘉庆年间,更是“居民鳞比,十倍于前”。河街、汉正街、夹街和堤街商贾林立,迅速形成繁华市镇,并成为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正如范锴在《汉口丛谈》所说:“汉镇之发展,初以长堤(袁公堤)是赖也。”

有河必有桥,为了通往后湖,玉带河上架有33座石桥或木桥,如燕山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保寿桥……六渡桥就是其中的一座桥。以前,黄陂、孝感的农户到汉口来进行农产品交易,就可以从黄孝河一直把船摇到六渡桥、土垱来。

在今汉口六渡桥以北,机场河与唐家墩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汉水故道,称为襄河。襄河四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洼地,洼地之间的高处,称为“墩”,如双墩、新墩、金家墩、易家墩、天门墩等。

为了行舟方便,冬春水浅时,在墩上因势利导地挖有许多小沟,纵横交错,互通往来。汛期水涨,汉水、府河漫入,于是袁公堤外一片泽国,人称“潇湘湖”,亦名后湖。秋后水退,春涸草生,遍地黄花,故又名黄花涝。

范锴在《汉口丛谈》中收录了彭拟陶《汉口后湖》诗云:“淤后襄河二百年,平芜十里望茫然。白云有影常垂地,青草无依欲上天。春色任来鸠杖里,苦杯休到酒杯前。今朝准拟开襟抱,莫放斜阳坠柳边。”诗人用白云、青草生动地描绘了后湖十里茫然的荒凉景象。

“长长的弯钩”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拓展腰身势在必行。汉口的第二次拓展是城墙的修建。这条13里长的半月形城墙建于1864年。它上自硚口,下达沙包(现在的一元路江边)。这城墙一下开了八座城门,由西向东依次叫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这道城墙与汉水和长江终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保护体系,因此,汉口也有了“汉口堡”的称谓了。

汉口虽有八门之说,但比起唐代曾有的八座城门的汉阳和明清曾有的十座城门的武昌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汉口只能说有半个城墙,人们把这弯弯的半个城叫做“月城”。

真正让汉口初步定型的是张之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壮举。他在汉口的西北角到东北角主持修筑了一条30余里长的大堤。这不但使堤内大片沼泽地变为万顷良田,而且使汉口城区大体定型,大堤由此命名为张公堤。

随后的1906年5月,汉口至北平正阳门的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汉口市区建立了江岸车站、循礼门车站和玉带门车站等车站,货运和客运很快出现水陆联运的趋势,随之长江沿岸、租界、和铁路之间迅速发展为汉口新兴的闹市区。

如硚口至谌家矶一带,1894年以前还是“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荒凉景象,随着铁路开通,这里很快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武汉三镇唯有这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兴旺之地称之为“大汉口”。

1907年,既挡漫漫水患,又挡来犯之敌,后城城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张之洞将其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汉口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将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

抗战胜利后,市政府于1946年元旦,将延长了的中山马路命名为中山大道。其繁华热闹之处就在六渡桥与江汉路之间,这里酒肆茶楼紧挨,店铺戏院众多,人群熙熙攘攘,人力车辆川流不息。中山大道是汉口的第二干道,也是汉口的一条“脊梁”。

历经沧桑岁月,武汉解放后,随着宽阔的三干道即解放大道建起,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便利的四干道即建设大道、畅通的五干道即发展大道陆续建起,汉口逐步向北,向东向西两翼齐飞,长长的弯钩由此改形了,变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后湖的湖、淌、沟、桥和墩都不见了,幸存的机器荡子成了现代化的喷泉公园,长达17.5公里的黄孝河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昔日的京汉铁路路基已经改造为地铁一号线和京汉大道,又为汉口增加了一条主干道。

汉口是在与水争地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城市,汉口不像北方城市论东西南北方向,只是按江河走势称之为“高头”,“底下”。如今看来,蛇行环曲的汉口街道似乎杂乱无章,一头雾水,其实不然,它的命名是很有规律,很有讲究的。

凡是与汉水长江平行的街道称为“大道”或“街”,而街是汉口最古老的通名,如汉正街、黄陂街、花楼街、大夹街等,它们往往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季;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街道则称为“路”,如利济路、三民路、江汉路、南京路、天津路、兰陵路、黎黄陂路等。从大兴路到堤角,共有21条路与大江垂直,它们大多处在原五国租界之内,其中的建筑有欧式风格,异国情调,如珞珈山街等,而老百姓居住之地叫”“、而不是称之为胡同”“里弄可以说,近代化的汉口街道是由长江和汉水共同谱成的城市优美旋律。

汉口,三镇中的小弟弟,跟随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与两位哥哥一起向前走,日新月异,生机蓬勃,她的面积逐步扩大,她的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昔日那长长的弯钩早已不见踪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堤街
《武汉的地名文化》 www.wenku1.com
浅说六渡硚前世今生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汉正街史话/保寿硚与函万茶楼
武汉:硚口的由来
大厦将倾,袁焻是怎么修好这条保卫汉口的大堤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