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是件悲惨可怕的事。坚持下去。它比世上任何事情都要美好。

生活的劳碌成为个人创造性的最大损耗,于是那些珍贵的艺术灵感日渐消磨,终至尘封,一个有可能烛耀世界的艺术家泯然众人矣。

剩余时间都献给了写作,克服内心的卑怯,夜以继日的练习,因为“艺术站在技巧的肩膀上”。同时,还必须时刻面对失败的沮丧,重写的噩梦,市场的沉默,以及常见的拖延症。



日常的回声

文 | 顾文豪


“我们并未感到穷途末路,但我们确实感到自己无足轻重,为了成为艺术家链条中的一环,我们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就健康、青春、自由而言,我们并不比载着一马车人去踏春的辕马享有更多。”毕生未曾享受过珍馐美馔与世俗荣耀的凡·高说出了上述这段话。但这并不完全是牢骚话——众所周知,艰辛的生活从未浇灭凡·高内心的艺术之焰——而是揭示出一个事实,完全依赖艺术赞助人的时代结束了,艺术家只是另一种普通人:一种因为过分专注于幻想世界,而无法充分掌控现实世界的普通人。

当我读到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安·帕奇特的散文集《剧院里最好的座位》,莫名忆念起的正是凡·高对于艺术家处境的清晰揭示。在这部篇幅短小的散文集里,这位2012年凭借作品《失落的秘境》获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的知名小说家,将我们带到另一处“秘境”——写作人的生活现场。

对任何一个尚未获得广泛市场回应的写作者来说,即便你的创作惊为天人,但在果腹谋生的能力方面,也“不比狗强多少”。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能继续创作,写作者不得已需要去从事其它工作,上至大学讲台,下到餐馆洗碗。可讽刺的是,一天的劳累之后,“时常让我对自己任何种类的创造性都没有了丝毫兴趣”,生活的劳碌成为个人创造性的最大损耗,于是那些珍贵的艺术灵感日渐消磨,终至尘封,一个有可能烛耀世界的艺术家泯然众人矣。

帕奇特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危机。这位从小怀抱文学之梦的作家,早就意识到作家是贫穷的别名,为此养成了克勤克俭的生活品质,写作之外她也做过餐馆女招待。除了工作,剩余时间都献给了写作,克服内心的卑怯,夜以继日的练习,因为“艺术站在技巧的肩膀上”。同时,还必须时刻面对失败的沮丧,重写的噩梦,市场的沉默,以及常见的拖延症。就像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文字《逃跑汽车:有关写作和生活的实用回忆录(点击绿字阅读)》所说的,写作“是件悲惨、可怕的事”,在成为作家的过程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危机与荆棘,那么容易地就将我们绊倒。

毫无疑问,帕奇特不曾中途退场,她顽强地跑到了终点。某种意义上,这部散文集可以视为她写作生涯的一次回顾与分享——回顾那些终于跨过的,分享那些值得诉说的。但令我叹佩的不止这些,而是这部书中时刻跳动着的日常回声。

大抵来说,帕奇特的笔下都是琐细之极的日常剧情,但她有一种特别的能力,一种在日常琐事中听到回声,发现诗意的能力,类似高尔基所言,“在陈腐的晦暗大海里揭示其悲剧性的幽默”。

正是这种能力,使得她未曾将离婚视为一个悲剧,反而意识到离婚既是一次艰难的逃脱,更是一次“圣事”,一次新的可能;照料爱犬玫瑰看病的经历,虽然劳神费心,但谁说这不是一次最直接的“责任”教育;在贝莱尔酒店的五天避世休假,改变了她对于假期的通常定义——那种不乏表演性的舒适度假——最好的假期既使人从生活中完全解脱出来,随之又赋予人们一种强烈的生活渴望;陪外祖母去超市购物,用汤匙将苹果酱一口口喂到她嘴里,用棉签给她掏耳朵,给她剪指甲,最终一点点看着她无可挽回,但这些并不全然意味着悲伤,相反,在以后的日子里,与我们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时光,都将成为“爱的支撑”,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地基”,即便他们一个个都将头脑痴呆,走向死亡。而田纳西那些疯狂生长的植物,就像是对今天这个城市化突进的时代的一次反击,乡村并不总是弱势的一方。

“事情越大,越没什么可说的”,朱利安·巴恩斯在短篇小说集《脉搏》中如是写道。同样,在帕奇特的这部散文集里,也无甚大事,全是凡俗生活里的凡俗小事,甚至还夹杂着一点粗粝。但正是如此,才见出这部小书的独特。它不曾炫耀才学,不曾滥情呢喃,真切地呈现出普通人的悲戚与欢欣,那夹杂着的粗粝之感,就像是人们为了吞咽生活的苦楚而发出的咀嚼之声,提醒我们生活从来不会太过平滑。而当帕奇特不曾为我们展现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地老天荒的爱恋,只是辛辣通透地描写爱,渐老,挣扎与死亡,这时,恰恰也正是文学有话可说的时候。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凡·高的箴言:“一个画家不用直接刻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客西马尼园,也能表达痛苦的感觉。”


安·帕奇特:1963年生,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散文作家。美国当代最受瞩目的小说家,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先后荣获福克纳笔会奖、柑橘奖、卡夫卡奖、国家书评奖、幼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凭借作品《失落的秘境》获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写作生涯早期,她靠为时尚杂志撰写非虚构作品谋生。《剧院里最好的座位》一书是这些经过悉心打磨的非虚构作品的集结,也包含了她对早年撰写非虚构作品,以及非虚构写作对她的小说创作的滋养的总结和回顾。




《剧院里最好的座位试读

安·帕奇特 | 著  金晓宇 |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耐读且坦诚,帕奇特的散文集是一场关乎生命、爱以及文字的盛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帕慕克讲述“小说的艺术”
第一百二十八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二十八封信
【评论】张军 || 非虚构写作的深圳叙事
梧州学院奖励非虚构写作 作家携《活在吾乡》现场助阵
故乡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野草》作家影像|汗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