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西方美学改造后,我们还能发现中国之美吗?
编者按
什么是“美”?自柏拉图起,西方哲学将美与“正义”“善”等概念并置,强调理念之美相较于感性事物之美的永恒性与唯一性。这一从“变”与“不变”角度探讨美的本质的二元论思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风格与审美标准。与西方将美作为某种“凝固”的形式来理解不同,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气韵生动”与“传神”。


法国著名汉学家朱利安教授认为,恢复使用诸如气韵、意境、风骨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贫乏现状,也可以弥补西方美学单纯追求低级之“形”,从而无法把握更深层之“道”的缺憾。

 
今日微信选自最新翻译出版的朱利安教授所著《美,这奇特的理念》的译后记,他的另一部作品《论普世》入围第八届傅雷翻译奖,这篇文字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作者关于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的独到见解。
朱利安教授简介
朱利安,又译为余莲或于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及哲学家,出生于1951年。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国际哲学院院长、当代思想研究院院长、法国大学协会资深会员。2010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 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代表作品有《势:中国的效力观》《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论普世》《美,这奇特的理念》《论“时间”:生活哲学的要素》等。


第八届傅雷翻译奖入围

第八届傅雷翻译奖入围作品




《论普世》
[法] 朱利安 著 吴泓缈 赵鸣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被西方美学改造后,我们还能发现中国之美吗?
文|高枫枫


美,这奇特的理念,其实,并不奇特。因为它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真美!”说出口时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似乎已经自动放弃了使用其他词汇表达的能力。如果说,百多年前,刻意图强的中国引进西方美学理念,对于当时死水微澜的中国学术是一种巨大的正面推动和发展,那么以今天的现状来看,它是相当“成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差不多已经非常理所当然地,在用这个“拿来”的理念进行最日常的表达和思考。它如此清晰明确、简单易用,而且放之四海皆准。通过它,我们有效地融入西方的语境。理解它,并为它所理解。然而,这个同时是霸权的理念对我们的征服过程,却是以丢弃我们自身文化本源为代价。被事物怦然打动时,我们中有多少人,能逃脱“美”之理念的牢笼?美,这个理念,因而又是如此地奇特:它的强大魅力,遮掩了今天被翻译成“美”的那些属于中国的,最为丰富的表达:“活”“佳”“上品”“秀润”“清丽”“优雅”“传神”,及“气韵生动”等等,更不要说其中所孕含的,与作为本体论基石的“美”完全不同的那个展开的过程——在默化中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重返我们自身文化的过程。虽然如朱利安教授曾说,其著作本意是写给西方读者的:“如此偏离中心,取道中国,不是为了在他方寻找答案——如果不是乌托邦的话,他方从来不会提供答案,而是因为可以开始摆脱这个正如一支虎钳一般,将今天的我们再度封闭起来的矛盾:不可能再相信美——废除最后的崇拜,然而也不能将其轻易放过。”借由在希腊和中国间穿梭往返,通过迂回的策略,朱利安教授希望做的,是对西方哲学源头和状态进行重新的爬梳和反思,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回视欧洲哲学自身。


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拉奥孔


然而,他却并未因此些许或缺几十年致力于对中国思想研究所自然生发的,对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忧虑、关切,与责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些——在中国和日本——没有更多地对‘美’这一西方概念加以转化,就立刻加以应用来阐述自身传统的人,他们无疑是文化版图上,制造历史过气物相似幻象的傀儡。”因而,这本重新审视“美”的著作,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又多了另外一重特殊的意义:自外部迂回,通过回望朝向欧洲哲学的路程,同时,望向我们自己。

 

日本的浮世绘


虽然师从朱利安教授研习多年,得其亲炙,然而本书思辨内容密度之高,建构之缜严,文字之蕴藉,都令作为译者的本人时刻感到如履薄冰。其难度不止于作者的深厚学养使得书中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着复杂背景和关联的,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思想的概念和文本,还在于作者语言的运用和把握在行云流水的诗意与缜密凝练的思辨间切换自如,夯实锻造的同时亦留下意犹未尽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和体会。对于前者,我不仅按图所骥,找到它们的源头,还要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确切地抓住作者的意图和思绪。关于中文文本的引用,则在将作者的法文译文重新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中文原文以括弧标注在侧;对于后者,几乎是所有译者都要面临的问题,是尽量遵循作者的行文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表述风格,却难免出现法式长句;还是对其饰以中文的表述习惯,却因此失去体会只有此作者才会有的行文风格的机会?朱利安教授对我的建议是,要以让中文读者看懂为诉求。是故,当遵循其复杂的行文风格与达到容易理解的目的发生冲突时,我还是选择后者,将长句子予以多重拆分,以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不发生读者因行文晦涩而放弃深入其思想的遗憾。而这样的长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涉及整个段落。将如此结构严整、层层深入的句式打散,有时会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体会作者一步步缜密思辨的乐趣为代价,这时,也能最深切地感受到,两种文化借由语言所呈现出的巨大“间距”。而如何在这间距的两端实现对话,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卓立(Esther Lin)女士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难度最大的翻译初期,所给予本人的莫大鼓励和实际帮助。作为朱利安教授著作最具丰富经验的译者,她对朱利安教授思想理解之深对本书的翻译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但其之前译著中的概念译法被本人在此书翻译中所采用,特别是她所提供的对于朱利安教授关于“美”的阐释的翻译,其中很多概念的中文译法都给本人莫大的启发和借鉴,我谨在此对她致以最衷心的敬意与感谢。

(译者简介:高枫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师从朱利安,以电影叙事的建构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巴黎第八大学电影系导演专业硕士。现居巴黎,为电影编剧、导演、当代艺术策展人。)

《美,这奇特的理念》

[法] 朱利安 著 高枫枫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北大博雅好书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哲事业部微信号:boyaboo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中国奇石:中国观赏石文化的精神内涵
常与共 | 有感于译者不愿把《宣言》当成自己的作品
“恪命守道”哲学理念被专家教授引用
王德峰教授第四课:如果说美是一种实体思辨,那么就误入歧途了
本雅明:《论感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