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userphoto

2022.11.11 北京

关注

国际视野  人文情怀  自由精神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01-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父母能力非凡,事业成功,社会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们的孩子却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没成为出色父母的“翻版”,却几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强势。

有位重点大学的教授,她自己当年从农村考大学进入城市,一直读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学同学,也从农村考上大学,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他们有一个儿子,叫晓航,已上大学。

本来这该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但现在一家人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晓航虽说是上大学了,但学校很不起眼,这已经让父母深感失望。更糟糕的是,从第一学期开始,他就有几门课考试不及格,到第二学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而且开始不去上课,整天打网游,几乎不和同学交往。到学期结束,不参加考试,以至于学校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这样下去,就要开除。

当这位母亲先给我写邮件陈述孩子的情况时,我就有强烈的直觉,他们对孩子的管理出了问题。待她专程来找我咨询时,我几乎看到了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全部的因果关系。


父母在学业上勤奋、工作上自律,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箴言,于是,他们要把自己的行为全部推广到孩子身上,错误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据妈妈说,她从晓航一出生,就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孩子稍懂事起,就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她认为这是一个男孩儿成长为男子汉必备的条件。所以如果孩子不听话,妈妈爸爸就会提出批评,生气了也会打孩子。

学前阶段,晓航都表现得非常好,显得比同龄人出色。上小学后,她给孩子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规定必须几点钟到几点钟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阅读不少于一个小时,必须几点睡觉,考试错误率不许达到百分之几以上。开始孩子还表现得不错,但孩子的自觉性好像一直不能培养起来。日复一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监督之下才能完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逆反,似乎凡父母的主张,他都要抗拒。

不管怎样,晓航初中进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结果他不但各种好习惯没养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平庸,还开始痴迷电脑游戏,为此又没少和父母发生冲突。

为了分散孩子对网游的痴迷,他们建议晓航去参加一些其他活动,父亲还在百忙中抽时间陪他一起去打篮球。很快晓航对电脑游戏失去兴趣,开始迷恋篮球,陷入玩起来就不管不顾的状态中,除了周末两天要打,寒暑假整个假期,几乎天天要去打。

家长又开始焦虑,觉得他花在球场上的时间太多了。于是又给他规定,不管平时还是假期,每周只许打一次,每次只许打一个半小时,包括路上的时间。

孩子每次到球场前都答应按时回家,却总不兑现承诺,妈妈就会生气地跑到球场,强行把儿子叫回来。这弄得孩子非常不高兴,说妈妈弄得他没面子,同学们也都玩得不爽,他以后没法和别人玩了。

说到这里,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语气有些痛悔地说,可能我当时做得有些过分了,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表现得胆怯,那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同伴交往机会,那段时间确实看到他和同学往来得很好,脸上似乎也有了自信,可我没在意这事。后来,大家确实不再找我儿子打球了,我当时心里还暗暗有些高兴,认为如果他能在学习方面多用些功,上一所好大学,进了大学再打篮球、再交朋友也不晚。

听到这里,我也几乎要跺脚叹息,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转机,可惜又被家长破坏了。不过,不需要我再说什么,显然妈妈已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在妈妈接下来的陈述中我得知,高中几年,晓航几乎全部是在和父母的冲突中走过,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上了二本线。

报考大学专业时,晓航想学计算机,但父母觉得将来不好找工作。于是硬说服儿子报考了父母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因为父母现在研究的领域和从事的行业就是这个,将来好为他安排工作,妈妈还建议儿子将来报考她自己的硕士和博士。

为这事,他们又和孩子发生冲突。父亲更是一着急说出这样的话,“就你这样子,将来能自己找到工作吗?还不得我帮你的忙!”

最终孩子屈服,只提出一个条件,不在本地上大学,一定要到外地上大学,这一点父母原本也不同意,后来勉强同意了。

孩子进入大学后,父母以为接下来只是需要为他的工作铺路了,却没料到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督,完全失控。现在看来,学业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很难毕业。毕业不了,就找不到工作,将来怎么办呢?

说到这里,这位好强而成功的教授流下了作为一个母亲的伤心的眼泪,我知道她事实上已意识到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02-

孩子尽管物质优裕,但是却一直带着精神枷锁成长

我说,天下没有完美家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犯错,你们当然也不例外。你们对孩子犯了很多错误,所有的错误概括起来,其实都是一个,就是家长太强势,不给孩子自由,也不给他自信。你的孩子降生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当年你们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力或教育意识上的不到位,客观上减少了对你们的控制,恰为你们的自由成长提供了空间。而一些学历较高或事业很成功的家长,像你和你的先生,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太强权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们不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形成超强的控制力。世间万事,过犹不及。

你们以为这就是教育,其实你儿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半窒息状态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没有机会成长,只能慢慢萎缩。上大学前,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高考几乎耗尽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

教授突然对我说,你的分析确实有道理,让我想到了我和我弟弟。我们俩的成长,可能正印证了这一点,小时候,我每天要帮父母干家务活儿和农活儿,弟弟被父母宠爱,什么也不干,我心里不平衡,觉得委屈。偶然一天,在村里一家人的炕上发现一本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以至于忘了回家,结果被妈妈骂一顿。但那本破旧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我抑制不住地在第二天尽快做完家务活儿,又跑到那家人那里去读那本书。

尽管我一再注意按时回家,却常因看得太入迷忘了时间,耽误了干活儿,为此也没少挨父母的责骂。责骂声中,我读了几十本中外名著。

小学毕业时,父母本不想让我再上学,我哭着抗争,一定要上。我成绩非常出色,经常是年级第一名,所以到升高中时,父母就没再阻拦,然后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是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

弟弟比我小5岁,从小显得聪明伶俐,父母原本一心要把他培养成大学生,尤其我考上大学后,他们对弟弟更用心,什么活儿也不让他干,父母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累死也心甘情愿”。可弟弟一直不自觉,成绩也不好,最终没考上大学,且脾气暴躁,好逸恶劳,什么也干不了,这让父母大失所望。

现在看来,虽然生活在一个家庭,我和弟弟遭遇的教育却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父母对弟弟管制太多,在学习上给弟弟压力太大,动不动因为学习的事情打骂弟弟,弟弟才变得越来越笨,越来越不上进。

妈妈叹息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认真负责的好家长,没想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根本没超过我的父母,甚至还不如他们。我不过是个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这20年,生硬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小石头。你说我以后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把我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修复好呢?我儿子还有救吗?

能想象出这位母亲此时内心有多痛悔。我如实说,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修复,有些伤害就是伤害,造成的阴影会绵延一生,无法痊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完了,从现在开始,把自由还给他,让他慢慢学会为自己做主。眼下你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他的学业问题,那么,把这个重大选择交给孩子吧,他已是成年人了,你要相信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能力。你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理解、欣赏和建议——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


-03-

翻越最艰难的心路雪山

这位妈妈后来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后面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她回去后,跟孩子谈了一次话,真诚地表达了作为父母的痛悔之意,她让孩子不要着急,想想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她给孩子的建议是休学一年,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旅游,同时读些自己想看的书。

孩子同意休学一年,他把自己关在卧室,整天昼夜颠倒地上网玩游戏,不洗头发不洗澡,也不出去和任何人交往,甚至不和父母说话。

这种情况才持续了10多天,教授夫妇就难以忍受,打电话向我求助。我告诉她不要急,孩子的心理从无序走向有序,必然要经历一个混乱期,只要怀有信心,假以时间和合理安排,最后总会呈现出真正的有序。

教授在这半年中经历了无数的心理煎熬,这个过程,与其说在等待孩子变化,不如说她自己翻越了最艰难的心路雪山。她不仅自己翻雪山,还搀着丈夫去翻!我很佩服她自我批判的勇气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个瞬间,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理性和智慧。

慢慢地,晓航不再抗拒她,开始和父母有了交流,半年后开始变得有笑容了。妈妈说,在孩子刚休学的第一个月,她其实心里还是有些不能真正接受儿子不上学的现实。促使她彻底改变的一件事是,她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儿子写在电脑中的私密日记,惊出一身冷汗,儿子居然有自杀的打算,开始写死亡倒计时日记。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活得这样痛苦,连生命都打算放弃了,而自己以前却只是简单地在“上进心”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

联想到现在大学里动不动就有学生跳楼自杀,她开始了真正的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给孩子真正的幸福?所以孩子休学一年后,还是不想回学校,提出想退学,她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这个决定不是随便做出来的,你肯定是想好了才提出来的。听从你内心的召唤,选择你愿意选择的,这肯定没错。

无疑,妈妈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安慰和信心。办了退学手续后,她儿子又在家里“堕落”了半年,然后有一天突然对她说,感觉在校园里开个果蔬饮品店应该不错,然后对妈妈讲了他的分析和计划。她没想到儿子把事情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想法已比较成熟。当然,妈妈是全力支持,和孩子一起研发了几种产品,又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

自己是大学教授,儿子是校园里卖饮品的,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想象的。妈妈说如果不转变观念,且不说考虑孩子的前途,只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她也受不了。但现在,她完全能接受这一切。儿子的变化至少让她放心了,也看到他自立的希望。

妈妈后来写邮件陆续告诉我,他儿子的饮品店开得很好,还在另一所大学开了分店,雇了小伙计。至于他将来是生意越做越大当老板,还是一辈子就开小店过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园上学,重新开始一种选择,这都顺其自然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的心态,总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04-

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
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出现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症状。

近年来国人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们总喜欢把板子打到中国的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限,不能做一点点反常规的事,不能有一点点出格行为,创造力和探索意识被处处压抑,早早萎缩,如何能指望学校培养出爱因斯坦呢?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卢梭认为,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孩子自由确实比管束更难,但理解透了,其实就会变得简单。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家庭教育研究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翻译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印在她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封面。在她看来,“这首诗值得每个母亲(也泛指父母双亲)去传诵和牢记”。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守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敏洪:教育好孩子的几大要素
男童抢夺陌生人蛋卷,家长:吃完了再要!素质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6岁姐姐打哭2岁弟弟,妈妈在一旁录下视频,引全国家长深思!
学会用故事教育孩子
孩子撒谎后,父母的处理方式,藏着孩子的未来
今天你不让孩子吃苦,明天世界就会让他很痛苦!别让妈妈的爱变成伤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